1. 作业标题:提交校本活动成果截止时间:2015-05-29
  2. 作业要求:
             校本资源是对源于学校和用于学校的一切资源的统称。结合本校的学科的建设与自身教学实践,提交一份本人或科组原创的校本教研资源。体裁和形式不限。

    要求:字数不少于500字。应为原创,发现抄袭,零分处理。

       提示:校本资源必须是经本人创作或本校教师群体集体创作,具体包括教学设计、说课稿、文字或视频形式的课堂实录、学案或课件、教具学具、制度文化、试题或考试分析、校本教材、学科组特色活动纪要、专题教学总结、课例研究或行动研究案例、课题研究报告,等等。

        下载电子版:广东省2015年校本资源作业评分建议与范例.doc

  3. 发布者:陈建伟

提交校本活动成果

提交者:黄云霞     所属单位:和风中学     提交时间:2015-05-29    浏览数:1     

 

教师

黄云霞

学科

语文

年级

课题

《夜归鹿门歌》

知识

与技能

反复吟诵,理解诗歌内容

过程

与方法

揣摩意象,发挥想象联想,体会诗歌意境

态度情感

价值观

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教学重点

揣摩意象,发挥想象联想,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揣摩意象,发挥想象联想,体会诗歌意境

一、导入

二、初步感知

()朗读吟诵,整体感受

1、学生诵读,读懂字音,读出节奏。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读完后的感受。

明确:这是一首七言古诗,语调流畅,语言质朴,诵读时要注意读出流转自如的韵律感

2、学生再读诗歌,师生评读。

 ()根据注释,读懂诗意

结合注释,学生自读全诗,对疑难问题作标注,(课前预习完成)

学生课堂提出疑问,合作,交流,探讨。

三、研究探讨

 ()揣摩意象

1、复习旧知:意象是指蕴孕着主观情感的客观景物或事物。

请学生找出诗中意象

山寺钟鸣、渔梁渡头、人、沙岸、江村、乘舟、鹿门、夜月、烟树、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幽人

2、,分析特点,解读意象

渡头:嘈杂喧闹             钟鸣:沉缓悠远

人、沙岸、江村、乘舟:俗世 鹿门、庞公栖隐处:隐逸(隐居地)

烟树:朦胧   

夜月:皎洁清冷

岩扉:幽深僻静

松径:清幽寂寥

幽人:超脱和悠然或孤独寂寞

小结:诗歌最主要的特点是抒情,而情感的载体和媒介是意象。诗中所选意象承载着作者某种思想感情。

(师生齐点评,再诵读)

 ()品味诗境

2、品味诗境

1)理解手法,品味诗境

师:以题目中的“归”自明确时空顺序。归途可分为哪两幅图景呢?

(生讨论,交流)

明确:黄昏江边争渡图和月夜山中鹿门图。

1、感知诗境:请学生用散文化的语言细致描绘,再现诗句两幅图的画面。

示例:江边——黄昏,落日的余晖洒在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纷纷争先恐后地涌上渡船,喧闹的人们沿着沙岸奔向自家的江村。

山中——夜晚,林木雾霭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清光朗照,雾霭消散,树影清晰。山岩之上,柴扉半掩,宁静悠然;松林之下,小路狭长,寂寥满地。在这静谧的山上,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

师:江边和山中这两个场景的侧重点有何不同?用了什么手法?

(生讨论,交流)

明确:世俗的“闹”和隐居的“静”,对比。

师:具体有哪些对比?结合具体诗句说明。(生合作,交流,探讨)

师:喧闹的世俗场景和静谧的隐逸场景矛盾吗?

明确: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闹”和“静”,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统一的诗境,写“动”是为写“静”服务的,是以动衬静的艺术手法。一静一动,以动衬静,动静相生,诗中孤独与喧闹、悠闲与躁动、隐逸与尘世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诗人的隐士形象,表现出恬然洒脱的隐逸志趣。

师:除了对比,还用了什么手法?(衬托、渲染等)

小结:通过对比、衬托、渲染等手法的运用写出了隐逸之地景色的宁静、清幽,也写出了作者心境、情思的宁静、清幽,主客合一,情景交融,构成宁静清幽的意境。

2)品味诗句,感受情怀,引发共鸣

师:《夜归鹿门歌》中的诗句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生合作,交流,探讨)

例“渔梁渡头争渡喧”暗含诗人的一种厌倦

“鹿门月照开烟树”流露出诗人的一种喜悦

“忽“句流露出诗人的一种惊喜、陶醉

“惟”句流露出诗人的宁静、超脱和悠然自得(隐逸情怀)

或失意、落寞、孤独、无奈(出仕情结)

四、课堂小结  

这首诗写“夜归”的“归”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诗人以质朴的语言,描写了宁静、清幽的景色,生动地塑造了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 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构成了一种独到的意境。

    学生齐读全诗,当堂背诵。

五、作业:

1、背诵全诗

2、比较阅读: 

将此诗与王维的《归篙山作》诗对读,说说这两首诗的诗境有何异同。 

 

教学后记

附件

  • 夜归鹿门歌.doc     下载

© 2012-2062 中国教师教育网 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12024815号/京ICP证1205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