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业标题:提交校本活动成果截止时间:2015-05-29
  2. 作业要求:
             校本资源是对源于学校和用于学校的一切资源的统称。结合本校的学科的建设与自身教学实践,提交一份本人或科组原创的校本教研资源。体裁和形式不限。

    要求:字数不少于500字。应为原创,发现抄袭,零分处理。

       提示:校本资源必须是经本人创作或本校教师群体集体创作,具体包括教学设计、说课稿、文字或视频形式的课堂实录、学案或课件、教具学具、制度文化、试题或考试分析、校本教材、学科组特色活动纪要、专题教学总结、课例研究或行动研究案例、课题研究报告,等等。

        下载电子版:广东省2015年校本资源作业评分建议与范例.doc

  3. 发布者:黄牧航

提交校本活动成果

提交者:何湘娟     所属单位:揭阳空港经济区新华中学     提交时间:2015-05-29    浏览数:2     

  

汉武帝巩固统一国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运用图示法、归纳法列举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并理解这些措施的作西汉与匈奴战争示意图,了解卫青、霍去病抗击匈奴的史实,及对巩固和扩大边疆:掌握使用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了解中国古代纪年的方法,初步掌握识读历史年表的基本技能。
  2.过程方法与能力
  通过评价汉武帝,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对汉武帝和秦始皇的历史贡献的比较,提高历史比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汉武帝的大一统使西汉达到强盛的顶点,认识国家统一是国家强盛的重要原因。巩固统一的国家,任务是艰巨的,也是光荣的。学习汉武帝坚定信念、果断处事、不断创新的精神。从思想上认识到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汉武帝为巩固统一国家所采取的措施。评价汉武帝。
  难点:比较汉武帝和秦始皇的历史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开始上课。在上新课之前,我想请同学们观看一个影视资料。

师:屏幕中的陈宝国饰演的是哪位历史人物呢?

生:汉武帝

师:完全正确,我们常常听见别人把“秦皇汉武”相提并论,秦皇就是我们上两节课学习的秦始皇,而 “汉武”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认识的另一个有作为的皇帝,他就是汉武帝刘彻。我们知道秦始皇统一了全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那么,汉武帝又有哪些作为呢?现在就让我们进入新课的学习,一起来走近汉武帝。

讲授新课:

师:首先,我想给同学们介绍我们今天的主人公----汉武帝。汉武帝,也就是刘彻,他是汉朝第五代皇帝,他16岁就当了皇帝,而且一当就当了54年的皇帝,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之一,后人对他的评价非常高。简单地了解汉武帝后,我想肯定有很多同学很羡慕汉武帝16岁就当皇帝,很多同学都认为当皇帝很威风,甚至很多人会以为皇帝整天无所事事,爱干什么干什么,其实并不是这样子的,当皇帝可是一件苦差事,而且也有很多烦恼,我们的主人公汉武帝也不例外。那么,汉武帝有哪些烦恼呢?同学们请看下面这个情景。

武帝早朝回到寝宫,一直闷闷不乐,皇后问其原因,武帝叹息说:朕虽登上帝位,但回想高祖皇帝建国艰辛,民生凋敝,虽经我高祖、皇祖、父皇三代历经心血,有所发展,但朕的天下仍不太平,到处充满危机,你叫朕如何能开心起来啊!

汉武帝说这句话“高祖皇帝建国艰辛,民生凋敝”是怎么回事呢?同学们请看这则史料。

民失作业,而大饥谨。……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汉书·食货志》

这说明汉初的经济形势是如何呢?经济萧条,国家贫困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有哪位同学知道原因,这是我们上两节课学习的内容。

在上一节学习的内容可以知道这是由秦的暴政和秦末长期的战争所致。

面对这种情况,汉初三位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什么是休养生息呢?就是统治者实行的宽刑薄赋政策,以保养民力,增殖人口,达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的目的。简单来说,就是采取道家的“无为而治”,减少赋税,国家不要干预太多,让社会自然发展。

而“三代历经心血,有所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同学请看课本60页的红字部分,“新粮压着陈粮,一直堆到仓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到无法计算”。 这是由于在文帝和景帝时期,国家奖励耕作、提倡节俭、以德化民,历史上把这个时期称为“文景之治”。可以说文景之治经济的发展局面为汉武帝的大一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但是汉武帝为什么还认为“天下仍不太平,到处充满危机”呢?

这就得从汉高祖刘邦说起了,话说刘邦建立汉朝之后,就大量分封同性子弟和功臣,因为他认为秦的灭亡的原因之一是没有实行分封制。后来一些诸侯势力膨胀,无视皇帝的诏令,甚至还图谋夺取皇位。诸侯王拥兵自重在封国内各自为政,不听天子的号令,时刻有谋反的企图。右图是当时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它是玉2498片,金线1100克制成的,可以看出当时的王国诸侯的生活过得非常奢侈。

同学们思考一下,面对这种情况,如果你是皇帝的话,你将怎么办?

生:削弱诸侯王的权力

师:师:回答得不错!谢谢,请坐!的确,诸侯的权力太大了,汉景帝在位时,他就采取了大臣晁错的建议,开始削藩,但却引发了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之乱。以下就是七王。七国之乱刘邦的侄子吴王刘濞联合其他诸侯王发动的一场大叛乱,刘濞的野心非常大,想谋反已经想了很久。而当时景帝听取晁错的建议进行削藩,刘濞就趁机勾结其他诸侯王,用诛晁错,清君侧的名义发动叛乱。景帝惶恐不安,就听信了谗言,捕杀了晁错,乞求刘濞退兵。没想到刘濞不仅不退兵,还扬言要夺取皇位。临危之际,大将周亚夫等人率军平判。叛乱平定之后,景帝进一步削弱诸侯势力。那么国问题彻底解决了吗?

生:没有。

师:同学们请看以下这则材料。

资料一: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万乘,和天子一样威风。他还自制弓箭数十万,府库的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材料说明了什么?诸侯国势力强大,严重威胁到中央

于是,有了以下这个历史情景,汉武帝初年某日早朝,武帝在大殿召集群臣,商议如何解决诸侯国等问题。

到汉武帝这个时代,面对诸侯王势力坐大的局面该怎么处理呢?如果采取汉景帝那样的“削藩”政策,直接从诸侯王手中拿走封地,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很可能会导致新的诸侯王国的叛乱。

最后,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了让自己的嫡长子继承王位以外还可以推私恩,其实就是让诸侯王从本国的固有领土中拿出一部分分给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这样,一个诸侯王国又分出许多新封的侯国,新成立的侯国不再隶属于他父亲原来的王国所有,而是隶属于这个侯国所在附近的一个郡。这样一来,即便是原来领土很广大的一个诸侯王国,领土不断地被分割,也很快会被削弱。那么诸侯王是否意识到这是在割裂他的领土,因而不搞推恩呢?这也几乎不可能,因为朝廷现在允许搞推恩,所有的王子都希望可以分得一部分封地,不会同意父王不搞推恩的。汉武帝利用这种人情世故,推行“推恩令”,即便有的诸侯王心怀不满,也只能遵守朝廷新的法律制度,把自己的领土分裂成若干个侯国。

同学们简单来了解一下“推恩令”是怎么实行的。假如这个正方形为一个诸侯王的封地,他有四个儿子,根据汉朝的推恩令,他的封地就变成了如下图:这个阴影部分就是推恩令后的诸侯王封地。这个诸侯王的封地和以前相比有何变化?

生:变小了。

师:没错,这就是推恩令的妙处,它使得诸侯国越分越小,这样一来,没有费一兵一卒就解决了王国问题,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加强了中央王朝的统治。但是,王国问题还是没有彻底解决。

汉武帝认为还必须加强对地方官员和富豪的控制,因此他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派刺史去监督和考核他们。这是汉武帝时期的监察制度表。刺史负责监督地方官员,并抑制和打击地方豪富,刺史的官品很低,但是权利较大,一旦发现问题,就立刻禀告皇帝。而司隶校尉监督和检举京师百官以及皇族的不法行为。这样强化了监察制度,加强了中央王朝的统治。 这套监察制度比秦朝的监察制度严密得多,进一步加强了皇帝对整个官僚机构的控制。

相权过大,也是汉武帝的烦恼之一。为此,汉武帝还削弱相权,加强了皇权。请同学们阅读课本61页第三段。

当时有一个丞相叫田蚡,是一个外戚,政治才干有限,但政治欲望很强。有一次田蚡入朝奏事,和汉武帝在一起谈论任命官员的事,竟然整整说了一天,汉武帝很不高兴,最后对田蚡说了一句话:“你推荐的官吏说完了吗?我也有要推荐的官吏呢。”皇帝和丞相之间话说到这种程度,由此可见汉武帝是非常不满意丞相有实际的用人之权的,所以他要收回这样的权力。那么汉武帝是怎样做的呢?他选用了一些身份低微的人才作为侍从和自己一起商量军国大事,后来形成一个新的决策机构,被称为中朝(又称“内朝”),而丞相和御史大夫为代表的朝廷百官公卿体系就被称之为“外朝”,“外朝”只有执行的权力,这是一个重大的制度建设。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这样,汉武帝就削弱了王国势力、强化了监察制度、削弱了相权,那是不是就意味着汉武帝没烦恼了呢?同学们请看以下资料。

资料二:西汉初年,诸子百家的各派人物还很活跃。诸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对中央集权很不利。

此材料说明了什么?

思想的不统一,不利于中央集权

所以这也是汉武帝的又一个烦恼。

于是,汉武帝就有这样一个疑问?到底是用那种思想来治理国家最好呢?

下面,我们就请同学们来演一演一下这个情境小短剧。

某某同学,你来演法家学者、你来演道家学者,你来演儒家学者,我就来演汉武帝。

那日,汉武帝召集各地各家学者来到长安,询问治国方法。

汉武帝:众爱卿,朕今天让你们给寡人出出主意,究竟采用什么思想来统治国家可永保江山呢?

法家:启奏陛下,恕臣直言,用法家的思想治国最好。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现在有些人目无国法,不把皇上放在眼里,整天说三道四,这样下去,对国家不利。制定严厉刑法,对乱说者治罪,看今后谁还敢诽谤皇上?

道家:陛下万岁!臣以为法家的建议不可取。俗话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商纣王及秦朝的历史就是前车之鉴,用道家思想来治国最好,先帝们一直用道家思想治国,无为而治,才有今天的成就。既然道家的思想这么好,那就继续采用不动摇。

儒家(董):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皇帝乃是天子,既是上天的儿子,那就是奉上天的命令来统治人间的,皇帝是至高无上的,谁对皇帝说三道四就是对上天的冒犯,会遭到上天惩罚的。

好,谢谢这三位同学。

同学们看,董仲舒就是这时儒家学者的代表。他认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什么意思呢?

只要不是在六艺之列的,(所谓六艺,就是过去读书人必备的六种才能,)和孔子那一套儒家思想的人。都不许其发展下去,不允许和儒家思想一起存在。那些乱七八糟的教派和学说就不会再来迷惑百姓,国家的法律和制度才能显示出地位。老百姓也才知道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教育子孙后代。

在这段话里,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什么建议?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那同学们思考一下,如果你是汉武帝,你会采取董仲舒的建议吗?同学们再来看一下刚才这个小短剧,法、道、儒三家思想哪个更适合汉朝的统治呢?我待会请同学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这位同学很聪明,没错,汉武帝也是这样认为,所以他的决断,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在我国历史上延续了2000多年。

(用儒家思想治国最好,用儒家思想来教化百姓,百姓就会安分守己,天下可以太平。而道家思想让人们没有约束,会说三道四,对天子不利。法家思想太残酷,不能体现皇上的爱民之心,儒家思想治国,既体现皇上的仁慈,又教化了百姓。)

汉武帝为达到“独尊儒术”的目的,采取了那些措施?

在长安设立太学,这是讲经图,描绘的就是汉武设立太学,太学是当时的最高学府,在地方郡国设立官学,以五经为教材,大力推行儒家教育。

五经指的是哪五经呢?《诗》、《书》、《礼》、《易》、《春秋》

由此,我们就可以知道,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第四个措施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设太学。     

师:汉武帝采取这些有效的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可是,在边疆地区,国家也面临着从汉朝建立以来就存在的一个危机,那就是匈奴。匈奴在秦代已成为一个强大的种族,为抵御匈奴,秦政府曾修长城,派蒙恬率兵北击,汉初匈奴一跃成为强大的征服者。请看以下历史重现:经过汉武帝的治理,汉朝的国力已经十分强盛,某日,武帝在大殿例行召集群臣议事……同学们认为大臣可能会提出哪些应对匈奴的办法呢?

生:和亲、发动战争

    师:同学们回答得没错。刘邦曾御驾亲征匈奴,但打了败仗,史称“白登之围”。在西汉初期,因为国家百废待兴,没有力量对付匈奴,为了边疆的相对稳定,只好用“和亲”这种方式来换取一时的安宁。但是这种方法治标不治本。汉武帝时,国家储备了足够的军粮和战马,军队训练有素,反击匈奴的条件已经成熟。

同学们想一想,如果你是汉武帝,你对匈奴的入侵,你是主战还是主和呢?

生:主战

师:同学们都很聪明,那么,汉武帝派哪两位大将出击匈奴呢?

生:卫青和霍去病。

师:看来同学们对这两个人物很是熟悉,卫青和霍去病都是汉武帝时期著名的将领,卫青是皇后卫子夫的弟弟,而霍去病是卫子夫的外甥。他们两个人在汉匈战争中屡立战功。从公元前127年开始,汉武帝先后三次发动对匈奴的大规模作战,分别是:

1.公元前127——漠南战争(夺回了河套地区)

2.公元前121——河西战役(夺回了河西走廊,匈奴势力大大损失)

3.公元前119——漠北战役(将匈奴赶到蒙古大沙漠以北,匈奴大败,不能再与西汉抗衡)

我们要了解的是最具决定性的,也就是公元前119年的漠北战役。同学们请看上面这副地图。公元前119年,卫青从定襄出发、霍去病从代郡出发,他们各自带5万骑兵,数10万步兵,远征匈奴。卫青向北战胜了单于君主力,大胜而归。而霍去病也在大漠击溃匈奴一个王的主力。

同学们来动一动脑筋,卫青、霍去病击败匈奴有什么作用呢?

生:击败匈奴使西汉北方边郡安定下来,有利于中原经济文化的发展

在汉匈战争后,匈奴内部分裂为5部,呼韩邪单于南迁长城一带,要求和汉朝和亲。汉元帝把宫女王昭君嫁给了他。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昭君出塞”。这是昭君出塞的画像。

那同学现在来思考第一个问题:西汉初年的和亲昭君出塞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都是通过和亲换取和平

不同点:汉初和亲是被迫的,没有阻止匈奴南下侵扰;昭君出塞是主动的,促进了汉匈之间的友好相处和经济文化交流

那你认为西汉和匈奴之间的关系有什么特点?

有战有和,以和为主流

学到这里,我们对今天的主人公汉武帝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评价汉武帝这个人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运用我们这节课所学到的,还有你平时看书也好、看电视也好,就你所知的汉武帝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来跟我们大家分享一下。待会我们请同学来回答。

功劳:汉武帝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在他统治时期,在政治、思想文化、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使封建中央集权得到巩固与加强,汉朝实现了大一统。西汉开始进入鼎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进入第一个鼎盛时期。

过失:汉武帝好大喜功。连年征战,耗费巨额钱财;大肆征兵、征税,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痛苦;他还迷信奢侈,重用酷吏。在他晚年,西汉社会出现动荡,农民不断暴动。但他仍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封建皇帝,特别是他承认过失,知错就改的精神更为可贵。

汉武帝在位期间的主要功绩有很多,同学们简单了解一下就可以了。

秦始皇与汉武帝在我国历史上的功劳有哪些相似之处?谁的功劳更大?同学们请翻开课本64页,研习升级里面的“智能开发”就是这样一道题。这是道比较题,需要同学们运用我们这两节课学习过的内容进行回答。这道题留给同学们作为课后思考题,下一节课上课时我们再来讨论。

小结

现在让我们来回忆一下我们这一节课学习的内容,我们这一课时主要学习汉武帝巩固统一国家,包括两个内容:加强中央集权和与匈奴的和战。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我们讲了四个内容,分别是削弱王国势力、设立刺史和司隶校尉,强化监察制度、削弱相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与匈奴的和战方面,学习了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的三次战役。同时,同学们要客观地评价汉武帝,也要学会正确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异同。

最后,同学来做一做以下这个“达标发聩”。

1、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汉代思想家是             

   A萧何     B朱灵臣    C董仲舒       D张良

2、把西汉的统治推向鼎盛时期的皇帝是                         

  A汉文帝  B汉景帝   C汉武帝       D汉高祖

3、西汉刺史监督的对象是                                                 

  A京师百官    B皇帝    C皇族     D地方官吏

4、儒家学说成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开始于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三国

5、汉武帝采纳了哪位大臣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   

    A晁错    B主父偃    C董仲舒     D赵括

6、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目的是                                        

   A加强诸侯王对中央效力      B表现汉武帝对诸侯王的信任

   C调解诸侯王各子弟的矛盾     D削弱王国势力,加强皇权

  7.假如你生活在汉武帝时期,要进入全国的最高学府接受教育,必须到:(    

A.长安    B.洛阳    C.咸阳      D.开封

8.汉武帝的罢黜百家是指:(    

A.诸子百家    B.除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 

C.法家和墨家  D.道家和兵

9.以下四个皇帝的在位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汉高祖 ②汉武帝③汉景帝④汉文帝

A.①④③②    B.③④①②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①

10.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是在(    

A.公元前117         B.公元前118

C.公元前119          D.公元前120

11. 昭君出塞是在哪位皇帝时期(    

A 汉高祖                              B  汉武帝

C 汉宣帝                              D  汉元帝

辨别真伪

1)汉武帝时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      

2)董仲舒建议汉高祖,允许诸侯王把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 

3)汉文帝时,西汉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  

好,这一节我们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回去后要好好复习,并预习我们下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下课!

板书设计

.中央集权的加强

1、削弱王国势力(推恩令)                

2、设立州部刺史和司隶校尉,强化监察制度;

3、削弱丞相权力(中外朝制度);

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太学、官学、《五经》)     董仲舒

.与匈奴的和战

和亲:西汉初年

战争:

1.公元前127——漠南战争(河套地区)

2.公元前121——河西战役(河西走廊、匈奴势力大大损失)

3.公元前119——漠北战役(匈奴大败,不能再与西汉抗衡)

和亲:昭君出塞

© 2012-2062 中国教师教育网 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12024815号/京ICP证1205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