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业标题:提交校本活动成果截止时间:2015-05-29
  2. 作业要求:
             校本资源是对源于学校和用于学校的一切资源的统称。结合本校的学科的建设与自身教学实践,提交一份本人或科组原创的校本教研资源。体裁和形式不限。

    要求:字数不少于500字。应为原创,发现抄袭,零分处理。

       提示:校本资源必须是经本人创作或本校教师群体集体创作,具体包括教学设计、说课稿、文字或视频形式的课堂实录、学案或课件、教具学具、制度文化、试题或考试分析、校本教材、学科组特色活动纪要、专题教学总结、课例研究或行动研究案例、课题研究报告,等等。

        下载电子版:广东省2015年校本资源作业评分建议与范例.doc

  3. 发布者:李样明

提交校本活动成果

提交者:揭庆     所属单位:湛江市第七中学     提交时间:2015-05-28    浏览数:0     

【课题】 3.1.2  两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

【教材】 人教A版必修2P95P99.

【课时安排】 1个课时.

【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

【授课教师】 湛江市第七中学  揭庆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为数学人教A版第三章直线与方程3.1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第2节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在此之前第1节学习过了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学会运用已知直线两点求直线的斜率公式。

本节内容重点讲解直线斜率与两直线平行、垂直的关系。难点是直线斜率与两直线平行、垂直的关系的逆用。整节课内容有两个公式推导和四道例题,公式为:L1 L2 <=>k1=k2 L1 L2 <=>k1×k2=-1

P963:已知A23),B40),P-31),Q-12),试判断直线BAPQ的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例4:已知四边形ABCD的四个顶点分别为A00),B2-1),C42),D23),试判断四边形ABCD的形状,并给予证明。此两例主要使用公式L1 L2 <=>k1=k2

P97 5:已知A-60),B36),P03),Q6-6),试判断ABPQ的位置关系。例6:已知A5-1),B11),C23)三点,试判断△的形状。此两例主要是使用公式L1 L2 <=>k1×k2=-1

此节课程安排的教学目标是熟练掌握公式L1 L2 <=>k1=k2 L1 L2 <=>k1×k2=-1,并用公式去解决有关问题,例如解决P99 习题A组第8题:已知A1-1),B22),C30)三点,求点D的坐标,使直线CDAB,且CBAD。要解决此题,应先设未知点,求出KAB KCB ,然后用含xy的式表示KCD KAD ,通过两直线平行、垂直斜率之间的关系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出xy,得点D的坐标。

要达成此教学目标,如果按照课本的设计先讲公式推导,再讲例题,例题的计算量会影响整节课的重点:L1 L2 <=>k1=k2 L1 L2 <=>k1×k2=-1的应用。为此我整合教材,将四道例题围绕例5为中心,将其他三道例题及P99 习题A组第8题的解题思想整合为一道例题,大大减少了计算量,并且逐层引导,层层深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一节课的学习。

【教学目标】

²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掌握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方法及其应用。

2理解用直线方程中的量来刻划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关系。

过程与方法

用变式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

²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操作活动和观察、分析过程中发展主动探索、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直线平行与垂直判定方法及应用。

【教学难点】用两条直线平行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方法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方法整合教材,变式教学。

教学手段计算机、PPT、几何画板。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

活动

学生

活动

设计

意图

复习倾斜角与斜率有关知识

1、斜率k与倾斜角 之间的关系:

2、已知直线两点求直线斜率

根据学生回答问题,强调相关公式要点

学生口头回答有关公式

复习巩固有关倾斜角及斜率有关公式,为新课引入提供平台

学生动手计算

已知A(5,-1),B(1,1),C(2,3),D(6,1),

E(4,-3),F(-2,5), 尝试写出由其中两点确定的直线斜率,并找出斜率相等的直线。

教师发出指令,引导学生计算。学生计算完毕后,引导学生提出猜想

学生动手计算任意两点确定直线的斜率

让学生在计算中发现直线斜率与直线位置的关第。同时所计算的斜率为下面的例题变式教学提供有力的保证

证实学生的猜想

利用几何画板显示直线位置与斜率之间的关系。有力证明:直线平行斜率不改变,直线垂直,直线斜率相乘等于-1

教师演示几何画板

观察直线平移或转动时直线斜率与直线位置的关系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直线斜率与位置关第的理解

整合教材,例题讲解

1、已知A(5,-1),  B(1,1), C(2,3),判断△ABC的形状.

变式a、求点D,使ABCD四点形成平行四边形.

变式bD1 A D2 三点共线吗?为什么?

变式c、直线AB上找点E,使OEAB(O点为坐标原点); E点在其他直线上? 改变O点的坐标呢?

变式d、直角三角形各边中点的连线所成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变式e、三角形各边中点的连线所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承复习引入的计算结果,教师逐条提示变式,引发学生思考

学生按照复习引入时的练习,回答教师的变式问题

利用变式的思想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与兴趣。变式d、变式e不涉及计算,目的是激发学生探索的潜能。

牛刀

小试

1.A32)、B61),Ca4)三点共线,则a的值等于多少?

2.已知A1-1),B22),C30)三点,求点D的坐标,使直线CDAB,CB//AD

教师提示思路,巡课堂

学生计算。两名学生在黑板计算

检测学生对本课重点的掌握程度

学到了什么?

1、复习巩固了两点间斜率公式的应用。

2、直线互相平行判定公式的正向使用与逆行应用。

3、直线互相垂直判定公式的正向使用与逆行应用。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强调要点,并补充学生小结不完善部分

2-3名学生以小老师身份进行小结

一方面锻炼学生自我总结的能力,另一方面检验学生对课堂的掌握程度

作业

作业P89 -90  67

 

 

复习巩固

 

 

【板书设计】(黑板板书,其他在多媒体上显示完成)

步骤2、公式:

L1 L2<=>K1=K2

L1L2<=>K1×K2=-1

 

步骤3-1(课堂练习)

1.A32)、B61),Ca4)三点共线,则a的值等于多少?

步骤1、变式例题、

学生课堂错点记录:

1……..

2……..

步骤3-2(课堂练习)

2.已知A1-1),B22),C30)三点,求点D的坐标,使直线CDAB,CB//AD

 

【本教学设计创新之处】

1、整合教材,将一节有两个公式证明,四道例题讲解,再加两道课堂练习的课程,以例5为变式中心,从不断的角度增枝丰叶,将四道例题整合为一道,大大减少了运算量,节省出来的时间用来从加强概念的深化应用,加入等式与议程的思想,令课堂内容更加丰富,解决了课时紧的矛盾。

2、变式思想贯穿整节课,改变常规教学方法,层层深入,培养学生的勤于思考的习惯,同时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3、从概念出发,讲概念的本质,从本质中发掘应用。与新高考相接轨。

 

© 2012-2062 中国教师教育网 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12024815号/京ICP证1205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