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业标题:提交校本活动成果截止时间:2015-05-29
  2. 作业要求:
             校本资源是对源于学校和用于学校的一切资源的统称。结合本校的学科的建设与自身教学实践,提交一份本人或科组原创的校本教研资源。体裁和形式不限。

    要求:字数不少于500字。应为原创,发现抄袭,零分处理。

       提示:校本资源必须是经本人创作或本校教师群体集体创作,具体包括教学设计、说课稿、文字或视频形式的课堂实录、学案或课件、教具学具、制度文化、试题或考试分析、校本教材、学科组特色活动纪要、专题教学总结、课例研究或行动研究案例、课题研究报告,等等。

        下载电子版:广东省2015年校本资源作业评分建议与范例.doc

  3. 发布者:信息技术赵建华

提交校本活动成果

提交者:余春永     所属单位:澄海苏北中学     提交时间:2015-05-28    浏览数:0     

 

信息技术“非指导性”课堂教学探究

信息技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其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信息技术课程是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综合性很强的基础课程,其实践性和操作性非常强,非常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借鉴卡尔. 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育思想,探索建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很有必要。

下面就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构建“非指导性”教学模式,谈谈自己的观点:

 “非指导性”课堂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主要包括以下五个基本环节。

一是精设情境,激发兴趣和探究欲望。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能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索欲望的活动情境,是促进学生萌发问题意识,发现和提出探究问题的前提,有助于激发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动力,也是启迪思维、发展创造力的前提。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天生就有渴望发现、认识、解决问题的本能,要使他们全身心投入活动中,必须构建真实的学习情境,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让他们自由探索。建构主义也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地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情景相联系。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根据学生认知特征和生活实际,把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创设贴合教学主题并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情境,可引导学生在各种学习情境下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是明确目标,任务驱动,探求解决方法

“任务驱动”是信息技术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也是“非指导性”教学模式中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当探索欲望在良好的教学情境中被激发后,教师出示精心设计的一个个学习任务,使学生明确自主探索学习的目标,并紧紧围绕这一目标,探求相关的知识、信息,摸索完成任务所必需的操作方法和步骤。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指导和启发,鼓励学生采用不同方法获取知识和技能。

三是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彰显个性发展。

古人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之间彼此孤立、相互竞争的封闭模式,开创积极互动、相互激发,相互信任的合作学习。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与他们合作学习能使学生认识到问题的不同侧面,以便于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或批判,从而建构起新的知识结构。

讨论交流是“非指导性”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课堂教学中,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可以将学生按每基础不同、能力不同,每四至六人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根据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开展共同参与、合作互助、共同研究的合作学习,达到小组成员共同提高的目的。

四是基于资源,自主学习,多元发展。

所谓学习资源是指有助于学生获得知识、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的各种素材。罗杰斯主张,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学习材料。基于资源的自主探究学习方式,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非指导性”教学的主要方法,它是随着计算机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网络资源的不断丰富而产生的新型学习方法。

在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应为学生努力创设开放、宽松的学习环境,营造平等、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要信任学生,确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围绕学习任务,自主选择喜欢的、合适的学习资源,自主探究,完成任务。

五是引导归纳,建构提升,成功达标。

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心中己经清楚知道了什么,发现了什么,还存在什么问题无法解决,此时的学生最需要的是教师的帮助,所以此环节首先教师进行讲解引导,这个讲解不是新课的讲授,不需要面面俱到,应有的放矢,抓住重点释疑,最主要的是解决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不能解决的内容和任务,使学生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在“非指导性”课堂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中,以上五个教学活动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是前提,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是核心,引导归纳、建构提升是关键,五个部分相辅相成,融为一体。

观点具有独特性,思路清晰,可惜没有结合具体的例子说明。

© 2012-2062 中国教师教育网 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12024815号/京ICP证1205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