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作业 > 正文

作业标题:语文13班作业 作业周期 : 2019-10-12 2019-10-31

所属计划:小学语文教学计划

作业要求:

下列选项,各学员任选一项完成。
        1.写一篇学习感悟,字数500字以上,要求原创,不可网抄。
         2.交一份教学设计,各环节齐全,特别检查是教学反思这个环节,字数100字以上。
         请大家认真阅读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研修作业。

发布者:古惠婷

语文13班作业

提交者:学员邓茂发    所属单位:五华县华城镇中心小学    提交时间: 2019-10-14 12:47:51    浏览数( 0 ) 【举报】

28 孔明借箭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各种方法,把课文读通顺。
  2、引导学生通过默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孔明借箭的前因后果,进一步感知作者叙述故事和刻画人物的方法。
  3、引导学生联系全文内容,理解全文中心句,认识孔明、周瑜这两个人物的特点。
  4、帮助学生认识“瑜、曰、吾、晌、嘱、擂”;会写“曹、瞒、吾、嘱、勿、诈、擂、呐”;理解“妒忌、军令状、迟延、调用、奇谋、神机妙算、欣然而立、军中无戏言”等词语。
  5、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把对名著《三国演义》的认识加深、扩大。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学准备:
  1、师生共同阅读《三国演义》中有关孔明借箭的内容资料。
  2、查阅搜集介绍诸葛亮及故事中人物的文章或相关资料。
  3、船模型及相关的演示材料。
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各种方法,把课文读通顺。
  2、学习生字新词。
  3、初读课文,了解文章结构。
  4、介绍文章的背景、人物。
教学过程:
  —、揭题激趣。
  1.启发入题,了解出处。
  《孔明借箭》这篇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的前半部分,有所删改。是—篇历史题材的课文。学习本文时,首先要弄清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还要弄清故事中写了哪几个历史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怎么样。
    2.简介背景,了解人物。
  (1)东汉末年,正值孙刘联合抗曹之时,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孔明借箭》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历史阶段,也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赤壁之战》之前。
   (2)了解曹操、周瑜、诸葛亮、鲁肃各是怎样的人,之间关系如何?(曹操是汉室的丞相,周瑜是孙权手下的大将,诸葛亮是刘备手下的军师,鲁肃是协助周瑜统率三军的。诸葛亮和鲁肃都是主张孙刘两家联合抗曹的人。课文通过孔明借箭一事,赞扬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二、自读课文。
  1.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请教老师和同学,读通课文。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
    2.自学生字新词(划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3.填空练习,了解大意。
  (  )要(  )三天赶造(  )。(  )向(  )借船,然后用草船向(  )借到了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理解多音字及部分词语的意思)
  “擂”读作léi,不读成lèi;“丞”读作chéng,不读成cén。
   比较下面各组字,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雷—擂内—呐属—嘱日—曰
     愉—瑜昨—诈吾—语勿—匆
    2.初步理解课文意思。
   3.指名逐节朗读课文。(正音、评读)
四、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回答问题(理清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这也是在解决课后第二题)
   2.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借箭的过程:准备→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借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3.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一(l、2自然段)、二(3--7自然段)、三(8自然段)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五、自己练习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教学反思参考1)

1、多种渠道,读懂文章。

  回首本课的教学,因为课文内容属文言文,学生第一次接触这样的文章,所以课前布置学生借助文中的注释和各种工具书,理解课文的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班级的许多孩子,特别是男孩子,很多都阅读过《三国演义》的故事,所以课上放手让孩子上台讲故事,有的孩子讲得头头是道,其他人也受到感染。

  2、情境采访,深化认识

  在探究借箭成功的原因,创设了教师作为《三国周刊》的记者采访“孔明”的情境:“孔明先生,您在借箭中的表现我佩服不已,请问您在向周瑜立下军令状时,怎会有如此把握?草船借箭怎么会成功呢?”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地接受采访,自然会对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加以总结,并加入自己个性化的理解。


老师评语 通过

评语时间 :2019-10-14 23:10:53

研修作业

最新研修作业

推荐研修作业

热门研修作业

热评研修作业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