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日志 > 正文

让习作在笔尖快乐流淌 ——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文本解读

  发布者:曾雅骥    所属单位:长沙县泉塘第二小学    发布时间:2019-12-09    浏览数( -) 【举报】

     小学年级是习作技能培养的重要阶段为了探索建立一个比较科学的作文教学系统, 本文立足于四年级上册习作第五单元深入解读语言,把握文本内容。为教师的教学实践应用服务,帮助学生学习的知识真正融入习作之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实现习作学习的提升与夯实

一、开卷知门径,童心探习作

为了探索建立一个比较科学的作文教学系统, 统编版教材从三年级起每册教材都编写了一个相对独立的习作单元。主要体现的是“阅读引路,能力叠加”的思路。“读”何以能为“写”引路?那是因为阅读的文本有可能会激活学生记忆中类似的经历、经验,学生有可能会从文本中习得某些具体的表达策略和方法,还有可能会因为喜欢文本的语言而有意借鉴和模仿。

从三年级上册到六年级下册,统编教材围绕观察、想象、写事、写景、写物、写人、围绕中心意思写、表达真情实感等习作关键要素共编排了八个习作单元。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习作单元,重点落在“写事”。习作单元以培养习作能力为核心指向,在本单元的“篇章页”就明确地提出了本次习作的语文要素:“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写一件事,把事情写清楚。”由这两句话可知,本单元的习作核心任务是“写一件事”,习作评价标准是“写清楚”。

“写清楚”,一是“言之有序”,即将事情的前因后果串成线;二是“言之有物”,即抓住事情经过中印象深刻的部分,将有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真实地记录下来。三年级的习作练习,是对叙事相关要点的组块化的、所段性的小练笔,是对叙事方法的认知与理解;而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则是叙事文章习作综合性指导的落实,是对叙事方法的领会与运用。

统编教材的习作单元由“讲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习作”五部分组成,各有特定的功能。

习作单元的“讲读课文”不同于普通单元,是指向写作的阅读,旨在引导学生发现基于表达的语文要求;“习作例文”主要供学生习作时借鉴,不能教成精读课文或者略读课文。作为习作单元,在精读课文与习作例文之间,还安排了“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交流平台”是对本单元习作要素的梳理和提示,以四个小朋友的学习发现为载体,把“写件事”的基本要素说清楚了:①写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②交代清楚事件中的时间、地点、人物;③写清楚事情发展的顺序;④写清楚事情发展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初试身手”是习作的热身,提供了两组试写练习,以看图说话、话题练写的方式,让学生在精读后做一个读写迁移练习,让学生先体验尝试,再运用巩固。

 “习作”是在交流梳理 、尝试体会后的综合运用,是对整个单元学习效果的检验。本单元习作《生活万花筒》,从选材组材、构思、修改诸环节提出了指导建议,以指导学生巩固单元学习成果。

 

二、我手写我心,写事融

本单元先安排了两篇精读课文《麻雀》《爬天都峰》,后面又安排了两篇习作例文《我家的杏熟了》《小木船》。这四篇文章从内容上来看,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假日生活,也有学习生活,有自己经历的,也有自己看到的,有快乐的,也有感伤的,有令人崇敬的,也有让人感激的。本单元正是让学生用心观察生活,用心记录生活,用心描写生活,用心感悟生活。这也正与本单元的习作《生活万花筒》紧密配套,生活丰富多彩,自当叙写分享。从习作语文要素的角度来看,《麻雀》文以人物间的交锋串联起因、经过、结果;《爬天都峰》以“爬山前爬山中爬上峰顶后”的时间为序组织内容。习作例文《我家的杏熟了》以事情发展为序,《小木船》以“有一天”“转眼几个月过去后的一天”两个时间点串起整件事情。读这四篇文章可以引导学生发现“以事情发展为序”“以时间为序”这两种表达顺序,并尝试选择运用。其次,四篇文章分别以“我”的视角记叙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对人物的言行举止的描摹,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感其心,值得学生模仿学习。

(一)《麻雀》——唤醒学生写作的欲望

四年级上册五单元第十六课《麻雀》叙述了一只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故事。《麻雀》文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写的一篇散文。 课文主要描写了“我”打猎归来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文章不足400字,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文章以“猎狗”“小麻雀”“老麻雀”“我”四者的交锋,将起因、经过、结果交代得很清晰;“我”打猎归来猎狗发现了被狂风吹落的小麻雀。看到老麻雀奋不顾身飞下来救护幼雀,“我”感动地唤回了猎狗。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抗理故事中“人物”之间的关系,来引导发现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从而了解叙事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架构的基本方法。

1.朗读课文,体会“写清楚”。

首先,本文故事短小,但是却不乏吸引人的场景,如“猎狗逼近小麻雀”“老麻雀救护小麻雀”“老麻雀吓住猎狗”。教师可引导学生读读吸引自己的场景,并引导学生将这些场景串联在一起,从而初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通过场景串联,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写清楚”的基本要求言之有序。

其次,本课中有很多直击人心的语句,读着让人的心里常常为麻雀的遭遇而担忧,为麻雀的所为而震撼。这种感受是如何传递给我们的?还在于“写清楚”。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发现文章是如何通过对所见、听闻、所感的描写,让我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感其心的。

2.迁移运用,尝试“写清楚”。

 课文以猎狗小麻雀、老麻雀三者的对峙交锋为主体,突出描写了猎狗与老麻雀之间力量的悬殊,营造了深刻的矛盾冲突。文中的老麻雀是关键角色,是一一个集矛盾于一身的复杂“人物”。从力量的角度来说,与猎狗相比它是弱小的,但是最终它震住了猎狗,它又是强大的;从心理的角度来说,它的浑身发抖嘶哑尖叫,显然是胆怯的,然而它义无反顾地冲下来,准备着一场搏斗,显然又是勇敢的。这便使文章产生了一种感染力,让读者从中领悟到了生命的本能、爱的力量。

为了突出矛盾,课文中大量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来营造矛盾冲突。比如猎狗的凶猛与小麻雀的弱小对比,与老麻雀的害怕对比;猎狗的老练与小麻雀的稚嫩对比,与老麻雀的不假思索对比....在教学中,教师可适时创设练笔情境,引导学生尝试用“所见+所闻+所感”的办法写清楚某个场景。

本课是习作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根据本文的写作特点,可引导学生通过抓“人物”之间发生了什么帮助学生梳理故事的前因后果,并通过去发现如何把经过写清楚的办法,从而为“初试身手”和“习作表达”打下基础。

(二)《爬天都峰》——叩开学生写作心灵之门

《爬天都峰》是作家黄亦波以儿童的视角所写的一篇记叙文。课文讲述了“我”假日随爸爸去爬天都峰,遇到了一位老爷爷,备受鼓舞,于是一口气登上了天都峰的事。本文是本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如果说《麻雀》一文更像是一一个奇妙的故事,那么《爬天都峰》则更像是日常的实事。文章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先写“我”不敢爬山,最后写“我”爬上了峰顶。在爬山的过程中,写到了“我”与老爷爷的两次对话,写清了“我”爬山前后的情绪变化,道明了“我”奋勇向上的勇气来源。本文语言浅白而自然,非常适合四年级学生阅读与模仿。

1.朗读课文,体会“写事融心情”。
  本文虽然文字浅白,但却颇有情味。文章大量运用了感叹句和疑问句,写出了人物的心情变化,值得学生细细品读。
     如爬山前:“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这句话以“我”的心理写出了爬天都峰的不易。在此,教师可适当链接天都峰的相关图文介绍,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心理,读好人物的心理。
     像这样的语句,在文章中还有很多,如“我”和老爷爷的互谢之语,父亲的感慨之语,同样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并尝试读出理解,读出语气。
朗读文章中的这些语句,不仅在于体会语言中的情味,更在于进一步 梳理文章的表达脉络,在时间变化、地点变化之上,更发现情感变化的线索。
      2.聚焦表达,感受“所想所说所做”。
      文章写“爬天都峰”,具体描写了三个场景:一是爬之前与老爷爷的对话;二是爬时的奋勇争先;三是登顶后的第二次对话。文章写“爬天都峰”,但是真正描写“爬”的语句主要是第6、第7自然段。这两个自然段均只有句话,而且第7自然段仅用了“爬呀爬”词,就把容峰之难概括道出。为什么这样写?主要还在于本文并不在于强调爬天都峰的难,而是强调鼓励的重要、榜样的力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我”的前后变化,联系两次对话,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从而读懂文章是如何将“爬天都峰”的过程写清楚的。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累,不吐不快。”这句话告诉我们,习作的第一要素是要有积极的、真实的情感素材,有感而发,精彩的作文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你的所见所闻,而《麻雀》和《爬天都峰》就是激发学生留心生活,鼓励他们不断积累生活中的素材,叩开习作的心灵之门。

 

三、我文抒我情,彩笔绘生活

“交流平台”围绕怎样把一件事情写清楚展开交流,以课文《麻雀》和《爬天都峰》为例,引导学生梳理、总结把事情写清楚的方法。“初试身手”安排了两项内容,旨在引导学生初步尝试运用所学的方法,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

回顾课文学习,总结记事方法。拓展阅读交流,巩固叙事方法。

习作单元的“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安排在两篇精读课文之后,一是为了对精读课文中学习的言语形式进行梳理与回顾;二是为了提供试写实践活动,进行专项化的片段练习;三是通过试写诊断并发现问题,帮助之后的习作指导明确方向。
    “交流平台"通过四个小朋友的对话,呈现了记事文习作的三个基本要求:
  一是明确记事文的要素。要写清楚记事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二是明确记事文的顺序。“写事情要按照-定的顺序写。”记事文的顺序,包括顺叙、倒叙、插叙、平叙....需要也不可能全部掌握。处于构篇“启动期”的四年级学生,主要练习起因、经过结果的有序衔接。有序衔接,就要做到线索分明。

三是明确记事文的重点。记事文写作的起始阶段,最容易记“流水账”。避免“流水账”,就要注意重点的把握和过程的展开。

“初试身手”是习作的“预热”环节,安排了两幅“看图说事”练习和一个“话题表达”练习。第一部分“看图说事”涉及两个场景,一个是学校活动场景,一个是家庭用餐场景。两个场景是学生最为熟悉的生活情境,易于学生表达,为学生打开思路奠定了基础。因为熟悉,学生便能根据一幅图推演场景之前、之后的具体过程,这样既有利于他们聚焦说好图中场景,也有利于他们联系说好图外场景。第二部分“话题表达,引导学生观察家人做家务的过程,尝试用一段话把过程写清楚。在第二部分的练习中还对学生进行了适当的提示,注意用上表示动作的词语。直在告诉学生,写清楚过程,离不开细致的观察,有序的记录。两部分内容,教师可根据需要进行选择,为学生写好习作打下基础。

在真实的交际语境中,激活表达内容,体会、巩固如何写清楚。

写好《生活万花筒》是本单元学习要达到的主要目标。学生了解了记事文章是如何写清楚件事情的: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要有序衔接起因经过结果,了解了写事情的过程时要抓住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展开来写清楚,让读者也看清楚。通过“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学生梳理了写清楚-一件事的方法并进行了试写,对于记叙文如何写清楚,已经有了充分的感性认知。本次习作练习便是在此基础上的综合运用,以巩固这一习作方法。
    在本次习作前,教材还安排了两篇习作例文《我家的杏熟了》和《小木船》。 这两篇例文都是以儿童的视角记叙了生活中印象深刻的事。教材通过在文章旁进行批注的方式,凸显了本单元习作的基本要求。
    《我家的杏熟了》写的是“我”家院子里有一棵大杏树,杏又好又多。一群嘴馋的孩子来摘杏,小淘淘从树上掉了下来。奶奶扶起小淘淘,给他揉揉腿,拿来长竹竿,颤巍巍地打熟杏,分给小淘淘和他的小伙伴吃。奶奶“打杏”“分杏”的语言动作写得很清楚,让我们如历其事,如见其人。

 《小木船)写了“我”和陈明围绕一只小木船的友谊故事。“我”看到珍藏在抽屉里的小木船,打开了回忆的闸门,回忆了两人因为小木船摔坏而友谊破裂,又因为离别赠送小木船而和好如初。文章选择了两个典型的场景一友谊破裂”和“两人和好”,展开细致描写。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得非常清楚。  

两篇习作例文都给本单元写清楚一件事提供了范例。
     本次习作分三个部分提出了习作任务,并作了提示与引导。第一个部分是两段文字,分别从习作的内容和要求;上进行了说明。内容上,教材反复强调“我们”,并且提出“选一件你印象深的事”,可见本次习作的素材是与学生有过一定交集的事件。要求上,教材中用一句话提出:按一定的顺序把这件事情写清楚。第二个部分提供了一组题目,告诉学生可写的内容可以是趣事、奇事、乐事、伤心事、感人事,可以是校内事、家庭事、社区事,可以是经历的事、看到的事、听说的事......从而帮助学生打开了视野,提供了思路。第三个部分提供了一个学习支架表格,提示学生叙事的基本要求,只有按照起因、经过、结果这个顺序,才能写清楚一件事。

但是,我们的单元习作不是将所有的学习任务都归结为只是完成一篇习作,必然矮化、窄化了单元教学的价值,必须站在为学生更长远的发展的角度来审视和定位习作单元的教学价值,才能让我们的教学绽放更大的光彩。

要想真正的做好习作教学, 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激发其写作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能力和观察能力。创造一个让学生可以自由发挥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发散自己的思维, 真正感受到创作带来的魅力有顺序地写清楚人物动作、人物说的话及作者的想法感受;有重点地写清楚事情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我手写我心,我文抒我情,让习作在笔尖快乐流淌。


研修日志

最新研修日志

热评研修日志

热门研修日志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