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作业 > 正文

作业标题: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学科整合 作业周期 : 2019-11-23 2020-01-22

所属计划:初中语文教学计划

作业要求:

作业要求:

请大家结合自身实际,自选其中之一上传:

1.请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制作一个“初中语文教学”相关的微课,请上传微课视频,微课教学设计等相关附件。

2.请提交一份以“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整合”的具体教学案例,上传案例包括“PPT课件、教学设计(设计理念、实际思路、教学反思)”等,尤其是要体现出信息技术对于该课例的技术支持和对学生学习的有效支持。

注意事项:为了不影响学员的考核成绩,请在截止日期(2020年1月22日)之前提交。

发布者:田振华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学科整合

提交者:学员张红霞    所属单位:半坡店乡第二初级中学    提交时间: 2019-11-27 08:53:42    浏览数( 7 ) 【举报】


《曹刿论战》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以及理解全文词句的意思,疏通文章大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人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3.学习作者详略得当的叙事结构,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二、情感目标 1.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衷心献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曹刿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学习作者详略得当的叙事结构,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人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4.背诵全文。 【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以及理解全文词句的意思。 2.理解和掌握一些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并能够准确翻译,疏通文章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像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 启发。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曹刿论战》这篇文章。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习课文第一段。 先给下面的字注音: 刿( )又何间焉( )鄙( )弗敢专也( )小惠未编( )玉帛( ) 小信未孚( )公与之乘( )辙( )轼( )旗靡( ) 1.分别请二位学生口头翻译这一段。 2.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情况(如有误译,要指出来)。 3.教师总结学生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订正误译并说出自己的翻译。 重点词句: (1)乃入见:(曹刿)于是就入朝见鲁庄公。 (2)问何以战:(曹刿)询问凭什么来打战。何以,宾语前置。 (3)民弗从也:民众是不会跟从的。 (4)牺牲:祭祀用的牛、羊、猪等。注意与现代汉语的区别。 (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孚,信用、信服;福:赐福、保佑,名词作动词。 (6)忠之属也:这是尽本分的一件事。注意句子的判断句式。 (7)战则请从:请:请允许我„„。注意与“曹刿请战”的“请”的区别。 (8)乘:战车。 4.请学生笔译本段。 5.要求同桌之间相互检查翻译。 6.诵读本段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二、三段。 方法同上。 重点词句: (1)战于长勺:(两军)在长勺开战。介词词组(于长勺)后置,翻译时要提到动词(战)的前面。 (2)公将鼓之:鲁庄公将要击鼓命令进攻。鼓:击鼓;名词作动词。之:语气助词,不译。 (3)驰之:驱车追赶。之:语气助词,不译。 (4)下视其辙:(曹刿)下车查看了齐国军队的车痕。 (5)既克:打败齐师之后。 (6)夫战,勇气也:打丈,靠的是勇气。夫,句首语气词;本句是判断句。 【 作业 布置 】 诵读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认识曹刿的智慧。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人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教学过程】 一、分析课文 (一)第一段 1.“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 补充介绍历史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 685 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赶先回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从历史背景得知齐师兴兵完全属于侵略行为,所以“伐”应译为“侵犯”。 2.曹刿的身分怎样? 明确: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分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吧,“位卑未敢忘忧国”。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 明确:“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员,一般称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5.“何以战”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明确:三方面: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回答的?为什么第三个准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本段末句“战则请从”,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 7.小结: 第 1 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 (二)第二段 1.作战地点选在哪里? 明确:长勺(“战于长勺”是个状语后置句),在鲁国境内,地理条件对鲁国有利。 2.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 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4)小结:第 2 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战争胜利。 (三)第三段 (1)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 明确:缘故,“攻击”的缘故和“追击”的缘故。 (2)曹刿是如何回答的? 明确:有两层意思: 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彼竭”)的时机进行攻击。“夫战,勇气也”(这是个判断句,“也”表示判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和“三”后面省略“鼓”),“彼竭我盈,故克之”(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我们打败了敌人)。“彼 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 一层解释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胜利。 (3)小结:第 3 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 二、归纳总结全文 1.归纳中心思想。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2.题目为“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明确:这是一篇记叙文,但全文以“论”为中心。第 1 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 段记叙战斗经过;第 3 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 三、检查背诵课文。《背影》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背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a了解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
b理解并积累生字、词。
过程和方法目标:a整体感知课文
b体会文章朴实的语言风格。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a、领会本文表现的父子间的浓浓亲情,
b、体会普遍普通人的无奈与悲凉的人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体会质朴语句的含意和表达作用、
体会作者新颖独特的描写角度。
领会记叙文材料的详略安排。
2、难点:四次背影描写及在文中的位置及其作用。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具:教案 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导出)
(师):上课之前,我跟同学们一起来朗读一首唐诗。多媒体演示小诗《游子吟》
(师):同学们,这首诗表达的是什么主题?
(生):母爱
(师)是啊,母爱。1991年,香港人举行最下的唐诗评选中,孟郊的《游子吟位居榜首》。因为它歌颂的是母爱。那么,有没有一首诗,或一篇文章像《游子吟》一样出名,表达父爱的呢?
(生):思考回答
(师):有这样的一篇文章,来赞美父爱的,并成为了不朽的经典,这篇文章就是今天要学习的朱自清的《背影》。
(二)、板书课题
1、解题、《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性散文,也可以说是回忆性散文,本文写于1925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广大读者所传诵,多少年来也一直被选入教材,哺育了几代人。
2、作者简介(看多媒体)
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真情、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著名的散文有《匆匆》《绿》《荷塘月色》等。
3、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给加点的字注音(出示课件)
奔丧  差使   狼藉  簌簌   妥贴 踌躇   迂   蹒跚   箸  拭  琐屑   晶莹
(三)、整体感知
1、听录音朗读(多媒体影音朗读)
要求:将那些自己读不准的字标出记号;将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框出来。
(读完第一遍,师生共同解决学生不懂的字词)
2、学生朗读
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3段、4-5段,6段,7段分别找不同的小组读。6段齐读。
圈点批注:(1)、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2)、有疑问的地方,用括号再加问号
(3)、用双竖线和单竖线划分文章层次
(四)、理清脉络
1、(师):有文学评论家说,《背影》是一幅画,是一首诗,是一顿精神的佳肴,我们看如果她是一幅画,这幅画的主体内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画描绘下来
(生讨论归纳)徐州奔丧  浦口送别
2、(师):文中几次出现“背影”,请你在“背影”前加上一个动词,根据几处背影,我们来理解文章的结构。
3、板书讨论结果:(多媒体导出)
一、难忘背影       思念父亲      (开篇破题)
1、徐州奔丧   (渲染铺垫)
二、描绘背影    2、浦口送别     细心关照
3、站台买橘(刻画渲染)
4、站台分手    
三、再现背影     (别后怀念)     (篇末点题 )
(五)、质疑探究
1、教师质疑:(多媒体导出)
(1)、我与父亲是在一种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从文中找出写见面的背景的句子。写出了怎样的一个背景。
(2)、文中一共几次提到了背影?分别找出,给每一次的背影起一个名字。
(3)、文中一共写了作者几次流泪,为何流泪?
2、学生质疑:讨论学生阅读时的批注,并分析理由
(六)、品味赏析
1、语段精读 :《月台买橘》片段
2、评析父亲4句朴实而简洁的话包含着父亲怎样的深情?
①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②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③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④进去吧,里边没人。
教师友情提示:写作,要善于用朴素的语言写出深挚的感情;选材,也要善于选择那些平常而又饱含深情的素材。
3、学生跳读课文,查找句子赏析。
①父子衣着描写的句子 ②两个“唉”   ③结尾处“只是惦记着”等
(七)、拓展延伸
1、这篇文章几乎是一篇家喻户晓的名篇。为什么这仅一千五百来字、极普通的父爱话题,看上去朴素、平淡、无奇,酷似中学生好作文的文章会成为经典?
讨论归结:A、父爱的母性化B、一种普遍的人生状态C独特的选材视角
2、在你的人生经历中,你的父亲肯定也给予了你许许多多的关爱,你也一定被深深的感动过,也许是一次送别,也许是一个眼神,也许是一份特殊的礼物,请你叙述一件令你最为感动的事?(小组交流)
3、课外篇目:龙应台的《目送》(多媒体导出)
(八)、教师总结
1、教师总结、世间的爱千万种,唯有父母之爱最无私。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但带不走父母的爱。它已深入我们的骨髓,溶入我们的血液。这爱留在我们的心中,时刻温暖我们的生命历程。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教会了让我们如何去懂得爱。现在,让我们把目光悄悄移向他们,去感受他们的爱吧。
2、播放《懂你》
(九)、布置作业(多媒体导出)
1、课外阅读朱自清的散文
2、以《读懂身边的爱》为题,写篇小文章。

老师评语

教案设计较为合理,但没有上传与之相关的PPT,信息技术对于该课例的技术支持和对学生学习的有效支持未能很好的体现出来

评语时间 :2019-11-28 12:58:14

研修作业

最新研修作业

推荐研修作业

热门研修作业

热评研修作业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