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教学反思 > 正文

作业标题:教学反思 作业周期 : 2019-12-02 2019-12-29

发布范围:全员

作业要求:

通过本次课程的培训和研修,请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研修成果提交一篇完整的教学设计。

作业要求:

1.内容要包括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其中教学过程中要把每一个环节使用的媒体及设计意图写清楚。

2.字数不少于500字。

3.作业内容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作业,成绩为“0”分。


发布者:培训管理专员

教学反思

提交者:学员汪嫦    所属单位:儋州市第二中学    提交时间: 2019-12-08 14:07:50    浏览数( 1 ) 【举报】

登高》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

学情分析《登高》是必修三的课文,按照学校教学进度的安排,我们放在高一下学期学习。这时候的学生在必修一、二的基础上已经有了赏析诗歌的基础知识,但是,赏析诗歌的技巧还不熟练,因此,在课堂上我重在引导,希望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自主鉴赏诗歌,。

教学策略引导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培养:1、了解杜甫生平;

                2、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把握意象,感受诗歌的意境;

                2、通过诵读诗歌,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教学重点】1. 把握意象,感受诗歌的意境;

            2. 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教学难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1 课时

【教学过程】

我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学习,希望我们在今天的合作中能共同进步。

一、课文导入  

 上课前,我们来聊一聊。同学们知道咱们中华民族的有哪些传统节日吗?(生说)九月九是重阳节,人们会登高、插茱萸,为亲人祈福。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登高会说些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杜甫的诗《登高》。

 (板书  标题《登高》)     

二、知人论世

过渡语:古人说:读其书诵其诗,不知其人,可乎?那肯定不行。学习杜甫的诗,就要了解杜甫这个人。对于我们来说,杜甫是一位熟悉的诗人。老师来考考大家。

Ppt展示:

1、杜甫 712~770)字      。河南巩县人,自称        ”,存诗一千四百多首,表作有 “三吏”        “三别”          ”                  

  杜甫是我国伟大的          诗人,他所作的诗歌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而被人誉为        ”,他亦被誉为“         ”。艺术上形成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2、这首诗是767年,作者寓居于夔州时写的

(生说)

  同学们对杜甫还是比较了解的,今天我们将通过学习《登高》更深入地了解杜甫。

三、诵读感知

    首先请大家打开课文39页,自由朗读诗歌,放声读,反复读三遍。

PPT展示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初读:读准字音

(生自由反复朗读诗歌)(评价:读得很专心、很投入,很好!读书要的就是这种状态!)

第一遍:读准字音是读书最基本的要求,谁来读一读这首诗?(生朗读全诗)

(评价:读得很准确!若不准确,请学生更正,全班齐读一遍。)  

2.再读:读准节奏

第二遍:读诗还要注意节奏,律诗的节奏一般是二二三或者二二一二的节奏,请大家把节奏划出来,跟随录音朗读。(生朗读全诗)(评价:有了节奏就有了抑扬顿挫!)

3.三读:初步感知。

第三遍:我认为同学们还可以读得更出色一些,读出情感,咱们全班一起来试试,然后说说你读完的感受。(评价:有气势,越来越好了,味道更浓了!)

 

问题1: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
明确: 悲伤  凄楚  孤独

评价:同学们,你们和国学大师王国维读过这首诗之后的感受一样的:

PPT展示:

《登高》一诗,阅罢尤觉“悲愁”铺天盖地,无一景不如此,无一语不如此,顿觉无处遁逃之感!      ——国学大师·王国维             

四、赏析景物

    过渡:王国维说这首诗“无一景”不显示出悲愁的,咱们先来看到写景的部分,请大学说说这首诗哪几联是写景?(生:首、颔联)

问题2:请同学们把首、颔联中的景物都找出来?

明确: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        

     过渡:景物本身能不能表现出“悲愁”情感?同学们是如何感受悲愁的呢?请一生说说,点评该生做得很好;若不能说,老师引导注意景物旁边那个修饰语。

老师示范分析“风急”:急风即大风。 秋风凛冽,吹在诗人身上, 觉得很冷。“天高”:这个“天”本身是没有主观色彩的,但和“高”结合就不一样了,在和诗人的处境结合起来,在广阔的天地间,自己就显得渺小了。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了。

总结:秋风凛冽,诗人站在高处,身处广阔高远的天地之间,顿觉自己渺小,一种哀伤之情油然而生。

    过渡:根据老师这样的分析,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个意象来分析。然后和同学们一起来分享。

(生分析)

猿啸哀: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chang。”清渚和白沙:从色调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调,更显环境的冷清和凄凉。诗人触景生情,自然内心也倍感凄凉。     

鸟飞回:鸟在天地间盘旋,形单影只,从而表现出作者很孤独。作者在另外一首诗把自己喻作天地之一只孤单的鸟,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重点、难点:

落木:木是没有生命,颜色是枯黄的,落木比落叶更沉重;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无边即无边无际,意境扩大,凄凉的氛围更加浓厚;萧萧,落叶缤纷的样子。

长江:流水落花春去也;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跟流逝有关。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跟愁有关。不尽,愁多。滚滚,写出波澜壮阔的景象。

  

总结:这些意象放在一起,渲染了一种凄清哀伤的氛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样凄清壮阔的秋景图让我们感受到诗人深沉的悲愁和博大的胸襟。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这些景在写法上也是值得我们探究的:首联,14个字,写了6种景物,这6种景中有视觉、有听觉,有动有静,有声有色;非常丰富。颔联只有两种景物,数量少,但是意境更开阔。同学们再把这两联读一读。

(板书:悲季节之秋)

五、品析情感

    渡:王国维先生说了,这首诗“铺天盖地的悲愁”、“无一景不如此”。还有“无一语不如此”,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诗歌的颈联和尾联。

问题3:咱们先来赏析颈联。宋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称:此十四字之间含有八层悲意,你能读出几层呢,请同学们四人小组讨论,看看哪一组理解得更深入。那么杜甫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已是晚年,情感自然是很丰富的,我们同学只有十几岁,以你们十几岁的阅历来理解诗人的情感确是有点困难,为此,老师准备了一些资料,希望对你的理解有所帮助。

Ppt展示:1 他年轻的时候,曾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却又一生坎坷、终身失意,无法实现报国的理想。

2 从48岁开始,又遭受“安史之乱”,一直漂泊,直到58岁去世。

3 这首诗是767年作者流落夔州时写的。 “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去世,此时恰逢九月初九,杜甫登高写下这首诗。

4 这首诗写后三年,杜甫客死舟中,无人知晓。

明确 万里:浊酒一杯加万里,浓重的思乡之情;

悲秋:自古逢秋悲寂寥;

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

常:作客是长久的,不断的。杜甫从事从事48岁开始,一直到点58岁去世为止,十一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               

百年:杜甫是登台的年纪,就是老年;

多病:疾病缠身,拖着多病的身体;

独: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孤苦无依;

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而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杜甫独自一人

总结:同学们分析得不错,我们来看看罗大经怎么说。大家齐读一遍(生读)老师认为,我们认为还可以这样来说:悲远,悲秋、悲凉、悲离,悲老;悲身,悲孤,悲怨。所有与悲有关的词语都集中到杜甫的身上了。如果让你用一景物来表达诗人内心的羁旅愁与孤独感,你会想到哪一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心中的哀愁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意就更见深沉了,悲情更加浓厚。

    过渡:这里的登高悲秋主要是悲叹个人人生之秋。(板书:悲人生之秋)一般的诗歌写到这里也是不错了,但杜甫是谁啊,是诗圣,中国唯一的诗圣,诗人中的圣人。他看着自己的茅屋为秋风所破,却想到了天下的寒士的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大诗人,往往能从个人想到国家,把国和家联系起来,这一点唐朝其他诗人包括李白也做不到。

问题4:同学们把尾联读一读,你能否读出爱国情怀。

明确:时事艰难,国家动荡,忧国忧民;自己苦,国家更苦,一切都是苦;诗人恨自己年老体弱,满头白发,不能为国效力,非常痛恨自己的无能;自己如此潦倒,生活艰辛,还想着国家,一腔爱国热情在历史的天空留下不绝的回响。 

 

过渡:而这些苦闷无人知晓,只能添加自己的苦闷,古人一般是借酒消愁,而杜甫借酒消愁都不可能了,酒都没法喝,新停就是刚刚停,人越是悲伤的时候,却不能喝酒,停的不是时候,更能写出凄苦和郁闷。

总结:所以这里是登高悲国家之秋,我们现在有个成语叫多事之秋,就是指国家动乱,百姓流离失所。我们再来看课文注解,杜甫,中国古代的伟大诗人,确切的讲,在诗人前应加上(生:爱国)

师:只有伟大的心灵和伟大的人格才能诞生伟大的作品,杜甫,他身逢乱世,人生失意潦倒,却总是牵挂国家命运。我们古人有一个处世原则: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我们杜甫是无论穷达都心系天下。这一点足以让我们仰望。

(板书:悲国事之秋)

六、背诵诗歌

接下来,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朗读这首诗歌,再品味这种深沉的爱国情怀,一会儿尝试背一背)

七、结束语    

     今天,我们和诗人杜甫一起完成了一次重阳登高,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时节,独自登高望远,纵目山河,慷慨悲歌。这里有对漂泊生涯的感叹,有对老弱多病的嗟伤,也有对国家兴亡的关怀。这就是那个一生坎坷、失意,无论穷达,都不忘兼济天下的杜甫,那个已经走到了人生的秋天还挂念祖国兴衰的杜甫。同学们请记住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杜甫。

八、拓展练习

1、收集杜甫诗歌中的名句,并把它积累起来。

2、课外收集并赏读杜甫的诗歌《登岳阳楼》。

3、选择诗句中你最喜欢的一句,用散文式的语言描述出诗句的意境,要求不少于80个字。

 

 

 

《登高》教学反思:这堂是在儋州市高中语文课堂大赛中荣获第一名,这是同仁们对我这节课的肯定,我想,这堂课的成功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文本解读落在实处,让学生有法可循。诗歌鉴赏对于整个高中学生而言都是一个难点。诗歌鉴赏不仅是高考的一个重要考点,也是我们个人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掌握鉴赏诗歌的技巧尤为重要。但是,我们的学生在鉴赏诗歌时总是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去鉴赏,难以正确解读诗歌。因此,在课堂上,我注重对诗歌鉴赏的技法指导,让学生明白,只要抓住文本,诗歌解读是有法可循的。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前两联都在写景,我让学生紧紧抓住意象,结合意象前的修饰词,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的意境。比如:落木,为什么不直接用落叶?可以从颜色、重量上面来区别,“木”,黄色,较重;“叶”,绿色,较轻。“落木”也就是“落叶”,但是带给人的感觉就不一样了,颜色与秋天相联,都是黄色系,让人自然与秋天联系起来,这里是“无边落木”,秋意顿时就浓厚起来,加上重量,这个画面就显得异常壮阔了,那么,秋意浓,秋味重,秋感深,秋情厚。学生通过一个简单的意象看到了一个秋意浓厚的世界,这就是知识的魅力。依此类推,学生自主分析本首诗的意象,有一定的方法,就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深入挖掘文本内容,让学生勇攀高峰。老师通过一节课吸引学生的兴趣是易事,让学生能够真正喜欢上一门学科就不简单了。一堂课上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吸引学生,但是我认为真正吸引学生的应该是知识本身。知识就如大海,老师就是一个挖掘人,我们要深度挖掘文本知识,让学生感受到知识就如大海一样深邃神秘,使之对知识产生神秘感,让其在学习中产生成就感。因此,我的课堂设计比较注重深挖文本,引导学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解读,就如登山一样,凌绝顶,览群山。

这首诗的前两联是写景,自古以来,登高则望远,望远则思深。看到秋景作者会写到什么?这是我为学生设置的第一个问题,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可以知道诗人杜甫由眼前的景象联系到自身:老病孤独、漂泊他乡,三年后,诗人就去世了,眼前的秋景和诗人自己有什么联系呢?如果把诗人的一生当作自然四季来看,现在无疑也是秋天了,这样,诗人看到眼前的秋景自然就是感慨万分了。再进一步理解,此时的国家,亦是艰难,社会动乱,百姓流离失所这不也是秋天吗?自然的秋天,延伸到个人的命运、国家的命运,全在一个“秋”字。整堂课下来,学生全都弥漫在萧瑟凄清的秋意里,不仅加深对课文的解读,又能引导学生将自然、个人命运、国家时代命运联系在一起,增强其理性思维思考,帮助学生立体思考问题。


老师评语

评语时间 :2019-12-10 16:06:10

教学反思

最新教学反思

推荐教学反思

热门教学反思

热评教学反思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