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作业 > 正文

作业标题:如何把握及读懂教材? 作业周期 : 2019-12-01 2020-02-15

所属计划:小学数学教学计划

作业要求:

如何把握及读懂教材?

发布者:蒋平

如何把握及读懂教材?

提交者:学员韩义杰    所属单位:槐店回族镇小王楼小学    提交时间: 2020-02-09 22:07:39    浏览数( 0 ) 【举报】

如何读懂教材

 

教材是 “课标”理念的载体,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托。读懂教材是有效教学的根本所在。小学数学新课标教材在呈现方式上与以往教材有很大的不同,基本上没有新知识前的复习、准备或过渡内容,都是通过情境、对话、表格、图片等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没有呈现结论,只有学生自主活动的建议和过程中的问题提示,为教和学留下了极大的探究和交流空间,同时也给教师读懂教材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笔者现就平常教学调研中发现的有关误读教材的现象,在此谈谈研读教材的做法。 

  一、读懂教材的编写思路 

  首先,多读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可见,课标是教学的准则、依据,是联系课程计划与课堂教学的中间桥梁,确保不同的教师有效、连贯而目标一致地开展教学工作,对教师的教学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对课程质量有重要的影响。然而,课程标准的内容很多,怎样才能把它灵活应用到课堂上呢,有一个“笨“方法,“把课程标准中各年段的教学目标复印下来,贴在备课本的首页上”,作为教学指南,经常翻看,温故而知新。 

  其次,细读《教师教学用书》。 

  《教师教学用书》简称教参,它是课堂教学的直接理论依据,是教师备课的最重要的参考资料。教师读教参,实际上是“站在编者的肩膀上”与作者对话,再加上读教材时就好像在独立地与作者对话,二者结合如鹰之两翼,搏击长空。然而,现在的教师由于有大量的教案资料和网络教案资料可以参考,往往忽视了教参的存在价值。有的教师为图方便、快捷,草草地浏览教材之后把大量的精力用在研读各种教案上。其结果是只能领会其形式上的表面而不能全面掌握知识的内在精髓。只有认真研读教参,才能选择适合自己风格、适合学生实际的有效教学策略,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再次,通读全套教材。 

  教师要通过通读根据课标理念编写的教材,全面把握教材的标准和教材内容,对全套数学教材的“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四个领域有所了解,把握全套教材的脉络,这有助于理解课标精神,有助于把握每册、每单元(课时)的目标要求,有助于制订出准确而适当的三维教学目标。 

  最后,读懂教学重点和难点。 

  读懂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因为它将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率和效益。为了更好地读懂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师应认真解读与新知有关的知能基础、后续知识、知能盲区和学习障碍,做到“到位”但不“偏位”和“越位”,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围绕教学重点,还有效突破教学难点,让教学更有效。 

  二、读懂教学内容的编排意图 

  教学内容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思考:读出教材所体现的教学目标及设计意图;读明对知识背景的了解,和对学生学情的把握;读懂教材的主题图和旁注;读透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学疑惑及寻求答案的方式。 

  譬如,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体积计算”一课,教材体现了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计算公式的意图。在教学视导过程中,教师都让学生利用小正方体木块摆出不同的长方体,然后把摆成的不同形状的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数据填入表格。如出现如下的情况: 

  再让学生思考交流中,还是得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为什么没有出现长×宽÷高呢?其实我觉得教学时应该为学生提供质疑的机会,再让学生进一步去探讨、研究、论证,加深对新知识认识与理解,也是对学生缜密思维的培养,这也许是教材的另一种意图。 

  三、读懂教材的上下结构 

  同一个知识系统,了解这个知识点的起点在哪儿?到哪儿去?找准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有些知识在教材中分几个年级出现,编者意图是什么? 

  新课标教材的编写思路、每册教材的编写安排、每个单元的知识内容、每个内容的具体呈现,无处不体现出上下、前后内容在外部看来的环环相扣和内部看来的紧密结合。每一个数学教师只有结合自己的实际来读懂教材的设计才是最为实在的,也是最为重要的。过于强求“攀高”不符合现实,不负责任的“就低”也不是可取之道。 

  教材中很多知识领域的呈现都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如“分数的认识“这部分知识,教材分为两学段安排,在第一学段在三年级编排“分数的初步认识”,在第二学段在五年级编排“分数的意义”。它们在每个学段安排的教学要求也不同,第一学段内容简单:用单个的物体表示单位“1”;在除法含义的基础上认识“平均分”;先认几分之一;再认几分之几;将分数的分母尽量控制在10以内,避免大的分母对分数含义的学习带来负面影响。而第二学段,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完整的分数概念:单位“1”既表示一个物体,也表示一些物体;抽象出 “分数单位”的意义;借助抽象的、概括化的语言界定分数的一个方面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它揭示的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如果教师不认真钻研教材的话,就很难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甚至是超出教学的要求。因此我觉得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做到钻研好教材的一字一句、前后顺序、每幅插图和例题习题等。 

  在研读教材时,要对相关的前后章节做系统的了解,对知识的呈现背景进行钻研和分析。把握知识的生长点,准确地驾驭教材、科学地选择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否则教学就只能停留在“教教材”的水平上。 

  四、读懂教材的“弦外之音” 

  教材中的“弦外之音”,即文中所隐含的内容,处理得好无疑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不过,这样的“弦外之音“有时是课堂教学中的调味品,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添加,但不能牵强附会。 

  如六年级下册“圆锥体积”一课,体现在“实验”的环节上,教材上只设置了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三倍的实验内容,那么言下之意在不等底等高的情况下或等底不等高或不等高不等底的情况下,结果又如何?因此,在组织实验探究的环节里,可以为学生同时提供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不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等高不等底的圆柱和圆锥、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实验器材,使学生通过不同条件的实验,直观发现:用圆锥容器装水(或沙土)倒入等底等高的圆柱容器中,刚好三次,否则不存在这样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在读懂教材的同时,还有融入自己的智慧。   五、读懂教材的主题图 

  “主题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教材编写的一大特色,其意图在于体现数学课程标准中“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的基本理念,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联系自己身边具体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学知识的含义,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教师若能好好利用主题图,我们的课堂将会焕发出新的光彩。 

  其实,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发现许多教师并没有好好理解主题图的真谛,功能价值认识不足,在使用主题图的过程中也只停留在表面与浅层上,缺乏有效开发与深加工。比如有的教师把主题图的功能价值仅仅简单地定位为情境创设服务,只起到“敲门砖”的作用,“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仅此而已;又如没有把主题图与教学内容真正联系起来,学生仅仅在开头几分钟的情境学习数学,剩余的三十多分钟里是脱离主题图学习单纯的数学知识。也就是说,主题图虽然富有儿童情趣和丰富的现实意义,有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但其丰富的内涵有时教师难以理解和把握。比如三年级上册“四边形“的主题图,它的呈现形式是一幅校园场景图,它是以校园场景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其次,这个主题图给了我们哪些信息,这些信息在本单元教学中起什么作用。比如上例中“四边形”的主题图中有许多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信息。如长方形的球场、通道、窗户,正方形的地砖,平行四边形的推拉门,楼梯护栏,等等。目的是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他们对图形特别是四边形的感性认识,并从整体上感知自己生活中的几何图形。再次,要读懂“主题图”所呈现的图形、图片、场景或情境中渗透了哪些思想品德教育和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比如四年级上册大数的认识的主题图选取的6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配以最能反映该地区特点、形象的图片,渗透了有关地理、文化和国情知识,为我们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 

  六、开发习题资源 

  习题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占很大的比重,学生一旦开始解题,他就接受着一种思想的训练,从技能、思维、智力、非智力等各方面塑造自己。课标教材的习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对数学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要有习题资源的意识,将教材中的习题拓展为一个个值得学生探究的数学问题,以利于拓展学生的探索空间,促进学生的合作交流,让习题增值。 

  如四年级上册94页第4题,教材提供了3组题目,要求学生“从上到下,根据第1题的商写出下面两题的商”。在学生完成第4题后,可以设计如下的一组题目: 

  72÷9= 8000÷400= 36÷4= 

  720÷9= 8000÷40= 360÷40= 

  7200÷9= 8000÷4= 600÷400= 

  问题一:“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通过观察,学生很容易发现这三组题的奥秘。第一列,除数不变,被除数和商同时变化的规律;第二列,被除数不变,除数与商的变化规律;第三列,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变化的规律。这几道题渗透了“被除数、除数、商”三者之间的关系,更为后面学习“商不变的性质”打好了基础。 

  问题二:是不是所有除法题都有这样的规律呢?让学生猜想,猜想激起了学生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思维,猜想让学生的脑中盘旋着各种奇思妙想。 

  问题三:你能自己出题验证猜想吗?自己想办法去证明这个规律是存在的。不仅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这个规律,而且也很好地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让学生基本了解到如果要让一个规律成立我们应对它的真实性进行验证,看看能不能找出反面例子。 

  读懂教材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是教师灵活运用教材的需要,是全面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是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的需要。在“读”的过程中,需要用心去悟,悟出道理,悟出变化,悟出层次。 


老师评语

研修作业

最新研修作业

推荐研修作业

热门研修作业

热评研修作业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