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班级简报 > 正文

为了春的美丽

  发布者:唐传经    所属单位:教育教学研究培训中心    发布时间:2019-12-15    浏览数( -) 【举报】


1577159195(1).jpg

1577159231(1).png


1.jpg2.jpg

第七课 启蒙运动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运用学案初步认识启蒙运动的基本知识。理解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分析启蒙思想的巨大影响。

围绕启蒙运动的主要观点,使用恰当的史料,设计教学情境,逐层深入地引领学生领会启蒙思想的内容。

使学生对天赋权利和人类的伟大理性产生较为深刻地体会;学习启蒙思想家追求真理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与抱负。

教学重点: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及启蒙运动的影响。

学时难点:围绕启蒙运动的主要观点使用恰当史料,设计教学情境。

课前准备:史料搜集、多媒体课件、学案

教法与学法:史料教学、问题引领、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

【导入】 

教师:本节课的目的不仅仅在于重温历史,更是为了启蒙我们自己。

【设计说明】:何兆武先生说:“人类的思想文化可以划分为两类:可积累的和不可积累的。知识和技术是可以积累的,一代胜过一代,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价值观、道德取向和人生境界却是不可积累的。”生长在现代的我们并不必然具有现代公民的意识,这也是启蒙在今天仍然有意义的原因。

【讲授】【知识梳理】 

教师用10分钟的时间对启蒙运动的背景、进程、内容和影响进行梳理。其中的5分钟用于学生依据学案自学启蒙思想家的主张,自学的效果将在下一个授课环节中得到检验。

【讲授】  【知识的深化和认识的形成】

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重点,教师将围绕启蒙运动的主张运用相关史料,连续创设五个认知情境。

【活动】情境1:“天赋人权” 

教师:从古希腊的普罗泰格拉到文艺复兴中的但丁,西方文化关注的核心是人。

教师:我们先回忆一下封建统治者是怎么看人的,天主教会认为人怎样?(大屏幕上呈现宗教画配合学生思考)

学生:人有罪。

教师:对!那时候如果发生了瘟疫,有些虔诚的教徒们是不吃药的,而是两个人脱光衣服,面对面站好,用前端带铁钩的鞭子互相使劲抽打,争着呼喊:“我有罪!”来祈求上帝的宽恕。在神权的统治下,人多可怜啊!

教师把话题引到新的对象上:在世俗封建统治者看来人又怎样呢?(大屏幕上呈现欧洲封建制示意图配合学生思考)

学生:

教师:有人天生高贵,有人天生卑贱。

教师开始调动学生的情绪:如果有人对你说,你有罪!你天生卑贱!你该怎么回答呢?

(预期学生的反应,可能会气愤、咒骂……)教师:大家不必不好意思,因为以前的人都是这么回答的。

教师用大屏幕展示材料——教师:这些说法表达了怎样共同的愿望?

学生:

教师以发挥:小人物怀抱着当大人物的梦想,却不想改变整个不平等的社会秩序!

教师再把话题引向中世纪西方的反抗者:(用大屏幕显示此材料)。

教师小结:这样的反抗是没有出路的。在古代(中世纪)东西方、神俗两界均无有效的反抗压迫的理论武器。

教师:当同样的侮辱施加在启蒙思想家身上的时候,你有罪!你天生卑贱!他们是怎么回答的呢?能从你们刚才自学的内容中找到一个最贴切的答案吗?

学生:

教师升华学生的答案:很好!天不生人上之人,亦不生人下之人。天赋人权,自由平等。

教师将“天赋人权”誊写在黑板上,作为本课宏观结构的第一个部分。

【设计说明】:先借助生动的图片材料使学生对中世纪欧洲的不平等、不公正有所认识;接着用直指人心的设问“如果有人对你说,你有罪!你天生卑贱!你该怎么回答呢?”将学生带入体会和思考的情景;再利用学生情绪化的回答牵出东西方的史实表明启蒙前世界范围内都缺乏理性的反抗压迫的意识;最后才调动所学知识亮出启蒙运动的观点,使学生在对比之下感受到“天赋人权”的伟大价值。这种教学情境的设计实现了认知上的起承转合,比单纯地通过材料引出伏尔泰的观点更有力。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地了解“天赋人权”,教师举了一个例子:如果你和同桌正就某个问题争论得面红耳赤,这时另一个同学走过来帮你,让你的同桌闭嘴,这时候你会怎么做呢?

【设计说明】:这并非是仅仅要借助学生身边的生活细节来说明某个问题,而是要模仿卢梭等启蒙思想家、直接对人进行启蒙。

学生:

教师住机会:这是人之常情。一般人只有当自己的言论受到压制的时候才会抗争,而别人的言论特别是与自己意见相反的言论遭到压制他就不去抗议,反而推波助澜,你们都是这样的人吗?

学生:

教师:还让不让自己的同桌说话?

学生:

教师给予肯定:(因为)表达自己的观点是人的权利。同学们的答案已经很接近启蒙思想家的主张了,(大屏幕呈现材料)伏尔泰的话说明了什么?

教师直接使用启蒙时代的话语升华这一轮的讨论:在启蒙思想家们看来,表达的自由比观点的对错更重要。体会一下,这就叫人权。

教师:下面,另一种情况,如果让你闭嘴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你们班所有的人,他们都来对你说,你太与众不同了、你闭嘴!这时候你该怎么办呢?

学生:

教师追问:还要说,为什么?

学生:

教师:还是因为权利,因为“有的权利不会因为人数多而增加,也不会因为人数少而减少”,比如生命权、财产权等等。

教师:最后一个问题,当你喋喋不休、表达的观点完全与众不同,其他人很恼火、却又没有权力制止,那么对于其他人来说,是不是真的吃亏了?

教师:没有吃亏,因为所有的人都有成为少数派的有可能,所以“保护别人的权利就是保护自己的权利”。 (大屏幕上集中显示以上三句启蒙时代的话语)

教师小结:以上就是“天赋人权”的要求,也是启蒙思想立论的基础。

情境2:社会契约论 

教师:下面我们来看一看政府。在专制统治者看来,为什么他们有权力组建政府统治我们呢?他们的解释是什么?

学生:君权神授。

教师追问:谁提出的?

学生:董仲舒。

教师:其实也有西方人表达过类似的观点——英国的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尽管国情差别很大、历史传统不同,但就这一点来看他们的观点居然是相似的。

教师更进一步:理解到“君权神授”这个借口,还不足以挖掘专制统治的本质。下面这段材料引自宋代欧阳修《归田录》——(大屏幕显示材料)

教师开始逐层设问:

第一,从百姓的角度来看,北宋政府与契丹政府有什么区别呢?

学生:

教师:北宋政府可能会辩解,我还防御外敌入侵,保境安民呢。我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古代专制政府抵御外敌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学生:

教师给出了更犀利的答案:保障劫掠权的独占性。

教师:第三,生活在如此政府统治下的你我,有哪个词能形容我们的地位?

学生:

教师引用经典作家的话:马克思说“专制主义的本质就是不把人当人”。鲁迅又提出了一个词——“奴隶”,说中国人历来只有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和求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古代中国人做奴隶做了多久?

学生:

教师肯定学生,然后加以延伸:

再引领学生把目光转向西方,教师:中世纪的欧洲又是一副什么情景呢?(大屏幕显示材料)所以说,尽管政府统治的方式和专制的程度有很大不同,但是官府的贪婪和百姓普遍的蒙昧确实是古代世界的共有特征。

【设计说明】:在讲授《启蒙运动》一课时能不能引入中国的史实?董仲舒和詹姆士一世的“君权神授”在内涵上无疑是有差异的,但是就拉神仙的大旗作虎皮这一点来看又是相同的;同理,北宋和中世纪欧洲的专制统治恐怕从形式到内容也是不完全一样的,其实北宋和明清的君主专制也不尽相同,但是关键在于我们究竟要在哪个层次上进行对比分析,好比当我们研究人与猿的区别的时候,再计较白种人和黄种人之间有哪些的具体不同就没有太直接的意义了。笔者在举例时兼顾中外是为了描绘启蒙之前东西方受压迫者共同的卑微,是为了说明无论欧洲还是中国都不应外化于启蒙的潮流,而如果纠缠于东西方专制的具体差异、强调中国或西欧各自历史条件的独特性,最终推导出的结论很可能会是“古代中国发生不了启蒙运动”,这和笔者想达到的立意是不一样的。笔者在备课时感受尤其深刻的是,古代(中世纪)的百姓受到如此严重的戕害、却又都如此不觉悟。

教师:而在2000年前,被埋没的文明里,在民主政治发达的古希腊,智者学派对政府的起源有另一种解释,政府和所有的制度、法律和道德一样,都不是神定的、而是人为地,不具有神圣性。在一千年的沉寂之后,启蒙运动重新拾起了智者学派的主张并把它发扬光大——(大屏幕显示材料)

                                                                                                                                          教师:依据材料,我们建立政府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

教师把学生的回答加以提升:为了保障我们的天赋人权。这就是我们建立政府的目的,政府的存在不应该有别的目的。

教师就下一段材料设问(大屏幕展示材料)

教师:我们建立政府的方式是什么?

学生:

教师追问:这体现了启蒙运动的哪一个观点?

学生:

学生回答:社会契约论。

就这样,得到了本课宏观结构的第二个部分。

情境3:人民主权说 

教师:如果政府是我们共同订立契约建立的,那么我们和政府之间是什么关系?

学生:

教师:我们和政府之间不是平等的关系!

教师提示学生:进入阶级社会以来我们一直是小民、草民、贱民,而启蒙运动中有一个主张,一下子颠覆了几千年来的政府和人民之间关系,就像闪电划过黑暗。这是哪一个观点?

学生:人民主权说。

【设计说明】这样得到了宏观结构的第三部分。尽管这个环节可能推进得很艰难,但学生明确了政府与人民之间不仅不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而且也不是平等的关系,而应是公仆与主人的关系。

情境4:三权分立 

教师:如果我们对启蒙运动的理解到此为止,是会有很大问题的。在启蒙运动之后仍然有暴政,比如说法西斯。同学们对法西斯了解多少?

学生的回答。

教师:其实在一开始,法西斯并不是这么臭名昭著,下面我们来看一组视频。

视频中第三帝国深得民心:

教师总结视频:法西斯比起英美政治究竟缺少了什么呢?

学生:

教师追问:如何限制统治者的权力?

学生:三权分立。

教师开始发挥:

教师引导学生的思维跳到更广阔的范围:对法西斯我们当然应该警惕,那么对同一时期的罗斯福和丘吉尔我们还要不要限制他们的权力呢?要!为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引入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中最脍炙人口的名言来呼应学生的回答。

情境5:独立思考、理性判断 

教师:在他们身上,缺少了一个现代公民应该具有的什么?

学生:

教师指出:这个回答指向了启蒙运动的核心。

教师升华全课的主题:

【总结】 

教师配合板书,总结全课:

教师:最后我用马克思一段非常漂亮的文字来做这节课的结尾—大屏幕展示材料

教师:原来两个不同时代的理论家在思想自由这一点上意见是一致的。以后你们会学到,其实马克思主义关心的核心问题仍然是人的解放。我们永远走在启蒙的路上。

【板书设计】第七课  启蒙运动

一、天赋人权

二、社会契约论

三、人民主权说

四、三权分立

五、独立思考、理性判断

1577158242(1).jpg






附件

班级简报

最新班级简报

热评班级简报

热门班级简报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