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实践研修成果 > 正文

作业标题:实践研修成果 作业周期 : 2019-12-17 2020-01-10

发布范围:全员

作业要求:

请将你在培训期间所学到的知识、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中,结合学校开展的相关教研活动,完成1篇实践研修成果,标题自定。不少于300字。(不含教学案、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发布者:吴中区管理员

实践研修成果

提交者:学员秦春梅    所属单位:苏州市吴中区木渎南行实验小学    提交时间: 2019-12-30 13:24:51    浏览数( 0 ) 【举报】

核心素养下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

“设问”、“解答”和“评价”教学

  1. 在教学设问中

    记得有位教育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现如今,在追求课堂有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设问是一个关键因素从一定程度上讲,设问的质量决定一节课的质量。课堂上,如果教师适当的、深层次的问,在学生思考的粗浅处牵一牵、引一引,就可以帮助引领学生去探索、激发、启迪思维和想象,那么学生的思维就有可能慢慢走向成熟。那么我们该如何运用好课堂设问,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呢?现我将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连加连减的这一课例2的教学作简单的介绍。

    师出示例2的主题图,设问:图上小朋友在做什么?

    生答:摘丝瓜。

    师再设问:摘了几根?

    1答:摘了3根。

    2答:不对,摘了4根。

    师设问:咦!为什么有的说摘了3根,有的说摘了4根?这个问题我们稍后讨论。我想要知道的是你们说的摘了3根,或者摘了4根丝瓜的,它们都是从几根丝瓜里被摘下来的呢?

    (设问意图:提出这个设问环节,主要是因为学生在看图写减法算式这样的题目中,总是有那么几个孩子不理解被减去的那一部分是从哪里被减去的,也就是孩子们对“总数”这个概念没有很正确的理解。)

    其实孩子们说被摘了3根丝瓜,或者说被摘了4根丝瓜都是没有问题的,最主要的是先让学生明白丝瓜的总数是多少。但是低年级孩子对数学专业术语不能很好的理解,所以,我采用比较直观的语言通过巧妙的设问去引导学生观察图中信息。通过设问“它们都是从几根丝瓜里被摘走了”,学生就会比较全面的去观察和得出结论:是从藤上的8根丝瓜里被摘走了。

    接着我再这样设问:那有同学说摘了3根,有同学说摘了4根丝瓜,到底是什么情况呢?

    这时候说摘了4根丝瓜的学生说了:小朋友先摘了3根,又去摘了1根,所以摘了4根。我这时候就紧接着设问:那么也就是说8根丝瓜,先被摘了几根,又被摘了几根呢?

    生答:8根丝瓜,先摘了3根,又摘了1根。

    师说:说得真好!

    在学生全面的了解图中相关的数学信息后,我再指导学生认识连减法以及连减法的含义,学生相对来说接受和理解起来就比较顺利了。

    由此可见,教师的不单纯是表面的提问回答,这当中有由表及里的引导,把学生的思维引往“深”处,这当中还有由此及彼的引导,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开阔地带”,同时教师也很自然地把个别学生的思维成果转化为了全班学生的共同财富。

    2、在解答问题中

    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解答实际问题是很头痛、很困难的一项学习任务。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不能够正确理解题中数量关系,难以确定计算方法,而造成这一现象主要是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够成熟。针对这一情况,我尝试着将线段图运用于应用题的教学中,为孩子搭起一座解答应用题的桥梁。下面就谈谈我对线段图在应用题中的巧用。

    1:草地上有20只白猫,39只花猫,花猫比白猫多多少只?

    教学步骤:

    第一步: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第二步:学生读题,老师画线段图。(图如下)

                      20

          白猫:

                               39

          花猫:

                      20只            多多少只

    教师一边画一边讲解:把花猫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是白猫和花猫同样多的,另一部分就是问题中花猫比白猫多出的部分。

    第三步:指导学生根据线段图确定解题方法。

    教学感悟:通过线段图,再配合老师的讲解、引导,学生基本上都获得了清晰的解题思路,能很快找到计算方法,线段图此时就像是学生打开应用题的一把金钥匙,让问题变得迎刃而解。

    2、小明和小华做红花,小华做了20朵,小明做了28朵,,小华再做几朵就和小明同样多了?

    教学步骤:

    第一步:学生读题。

    第二步:学生说出已知条件,老师画出线段图,将长的线段分成两部分,这里要让学生说出所分割的两部分表示什么,然后老师用“?”标出问题部分。(图如下)

                     20

        小华:

                             28

        小明:

                     20朵            ?朵

     

    第三步:学生独立将计算方法写在练习本上,最后再进行反馈交流。

    教学感悟:第二步中设计了由学生自己从线段图中找出问题,让他们对题中数量关系有了更明确的了解。虽然是一次小小的亲自尝试,但能给他们增添大大的愉悦感。

    3、服装厂有24件上衣和35条裤子,还要做几件上衣才能和裤子配套?

    教学步骤:

    第一步:学生读题。

    第二步:学生说已知条件,老师画出线段图,这里让学生说出分割线怎么画,哪部分线段表示问题。(图如下)

                   

     

                     24

        上衣:

                              35

        裤子:

                     24条           ?条

     

    第三步: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再进行反馈交流。

    教学感悟:第二步中让学生判断如何画分割线,弄清线段中被分割的两部分表示什么,放手让他们更多的自己去观察、判断,从中获得一份学习的自信和成就感。

    以上是三种不同形式的实际问题呈现,却都是同一类型“两数相差多少”的数量关系的解答,很多学生凭直觉,见“多”就加,见“少”就减,而且一旦掉进这个误区便很难调他回头,这时配合线段图的巧妙运用,不但可以避免这样的误区,而且能更好的带领学生到达成功的彼岸。在后来的应用题练习中,我看到有些小朋友也在尝试自己画线段图,在画画、分分、比比中找到正确地解题方法,从中获得了一份学习的快乐。

    3、在教学评价中

    一年级上学期的解决实际问题,多数是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所以,在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时,首要的是需要引导学生对图片内容进行怎样正确的观察,然后根据学生的观察反馈进行有效的评价,给学生付出的努力给予肯定和鼓励。

    如这样的图片中表示的数量关系,

     

    □○□○□=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中出现了很多不同的解答方法。

    方法1:3+6-2=7

    方法2:6-2+3=7

    方法3:3+4-2=5

    得出方法1 的学生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左边有3朵太阳花,右边本来有6朵太阳花,所以先用3+6表示,图中又从这些太阳花里拿走了2朵,所以再减去2朵,这样得到还有7朵。对于这样的回答,我给这个孩子充分的肯定。首先这个孩子从原来有多少朵太阳花开始观察,对“总数”这个概念有了初步的理解,然后再观察虚线部分表示的意义,从中真正掌握的了加减混合运算的数量关系。

    得出方法2 的学生也不甘示弱,他也表达了自己的想法:首先,虚线里被拿走的太阳花是从6朵里拿走的,所以先用6-2表示,然后看到左边还有3朵,再将这3朵和6朵中被拿走2朵后剩下的合起来。对于这样的回答,我也给与孩子肯定的评价。首先,这个孩子先关注的是被拿走的太阳花在哪一部分里被拿走了,这里其实也是对“总数”这个概念有了有意识的观察,其次再考虑另一部分的太阳花数量,从中也很好的表达了这幅图中加减混合运算的数量关系。

    得出方法3 的学生听了前面两个同学的分析和解释之后,悄悄的修改了自己的算式,但是我没有严厉批评,而是告诉这个孩子:“其实,你观察的也很认真,知道左边的3朵太阳花要和另一部分合起来,只是忽略了被拿走的2朵花是从哪些花里面被拿走的,我相信,听了同学们的分析,你下次也会观察全面的。”说完我鼓动班级孩子们给予这个方法3 的同学掌声。有了同学的肯定,这个孩子心里也舒坦了很多,露出了腼腆的笑容。

    由这件事我想到了,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充分意识到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展的过程,切忌以僵化的一成不变的眼光去看待他们,应坚信学生有过人的发展潜力,注意发现学生的每点进步,并及时地加以肯定,运用评价的导向性,使学生明自自己的前进目标,萌生“经过自己的努力也能行的”信念其次,要全面的客观地了解情况,尽可能防止“第一印象”,“晕轮效应’’,“刻板印象”等认知偏差的干扰,避免个人的偏见,才能实事求是的依据学生的表现情况给于恰如其分的评价。

     

老师评语

评语时间 :2020-01-02 08:23:17

实践研修成果

最新实践研修成果

推荐实践研修成果

热门实践研修成果

热评实践研修成果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