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实践研修成果 > 正文

作业标题:实践研修成果 作业周期 : 2019-12-17 2020-01-15

发布范围:全员

作业要求:

请将你在培训期间所学到的知识、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中,结合学校开展的相关教研活动,完成1篇实践研修成果,标题自定。不少于300字。(不含教学案、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发布者:吴中区管理员

实践研修成果

提交者:学员李耀辉    所属单位: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    提交时间: 2020-01-02 14:30:59    浏览数( 0 ) 【推荐】 【举报】

                                   高中语文课堂多一些朴素

当前,语文课堂中存在着大量与学生成长相背离的教学行为。它们制约着学生的思维发展与心灵成长,我们不得不正视。大致而言,有这样一些突出表现:

为追求专业发展而迷信权威的教学行为,阻碍了学生的思维成长。教师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大都习惯于模仿名师的教学理念、模式和方法。我们往往依葫芦画瓢,照搬魏书生、程翔、李镇西等教育专家的教学案例,抑或按部就班地照抄教参组织课堂内容。这些迷信权威的懒汉做法,关闭了自我独立思考、创新超越的大门。。在权威面前,教师如果不能保持独立的人格和思考的尊严,学生的思想可能会被无情地阉割,变成思想的侏儒。

为谋求职业发展弄虚作假的行为,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心灵成长。大多数教师在职业发展生涯中力图脱颖而出,积极追求荣誉。为了赢得同行的赞誉便在公开课前安排学生提问题、背答案。经过充分的“准备”,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争先恐后回答预设好的问题,听课的同行叫好声一片。可这样的公开课却沦为了虚假的表演课。这不仅背离了“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教育真谛,还绑架了学生的思想、阻碍了他们心灵的成长。长此以往,教师也会作茧自缚,职业生涯举步维艰。

为寻求教学发展而揠苗助长的行为,妨碍了学生的智慧增长。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未等学生形成个性化的体验,便迫不及待眉飞色舞地讲解课文。还有些在学生初读文章后,自顾不暇地抛出一连串预设好的问题,迫使学生被动地思考和接收他们的“真知灼见”。甚至还有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学生还未想清楚“写什么”内容,便将“怎么写”的技巧一厢情愿地灌输。细细想来,日常教学中这些教学行为类似于揠苗助长。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便是学生的发展。看似苦口婆心的教学行为的确“目中无人”。学生在学校中主要不是听教师讲的,而是在听说读写中接受老师指导的。他们要在体验、参与讨论、交流和争辩的过程中,获得由浅到深、从片面到全面的曲折认知。特级教师李镇西曾疾呼:“千万别让课堂成为学生‘思想的屠宰场’!”

鉴于上述课堂教学行为不同程度地阻碍了学生的成长,我认为要构建生本课堂:心中有学生,立足学生的需要来研究、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立足学生的学习效果去研究教学方法。

一、多些求真务实的态度,少些哗众取宠的作秀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求真务实,学生懂的不要多讲,学生懂了却不知好在何处的要引导他们。我们要以阅读的最初体验为契机,培养他们提出疑问的习惯,让他们在争鸣中互相启发、点燃思想的火炬,并能达到师生心灵辉煌的美妙境界。珍视学生灵动生成的问题,对它们去粗取精,提炼出有趣而精致问题。这些问题会让师生敏感地找到一把理解文本、解除疑团的钥匙。特级教师李镇西曾说:语文课应成为学生思维的王国,而不只是教师思想的橱窗。语文老师不要执著地灌输自己高深的解读,而应舍得把核心性的学习还给学生。核心性学习,指的是学习能使学生实现自身发展的根本处,即在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提到的“思想发生处”、“知识形成处”、“能力成长处”、“情感涵育处”下足功夫。这样学生的悟性得到发展,灵感就会象“东风夜放花千树”一样装点语文教学的星空。

笔者曾观摩江苏省特级李建邡老师开设的《论厄运》活动体验课。课堂上有位学生突然提出对文本语句的困惑。为什么说最美的刺绣,是以明丽的花朵映衬于黯淡的背景,而绝不是以黯淡的花朵映衬于明丽的背景?李老师却不着急给出早已了熟于心的答案。他留充裕的时间让同学们来思考和解答疑惑。一位学生有条不紊地陈述观点:最美好的品质是在厄运中被显示的,就如同明丽的花朵映衬于黯淡的背景。另一位认为它生动地论述了厄运砥砺品格、锻造品质的作用。最后一位总结道:培根将抽象的道理用比喻的句子娓娓道来,启示我们航行在茫茫无际的人生大海上总会遭遇暗礁,更要保持淡定的心态。因为它带来沉重打击的同时也会磨砺出美好的品质。学生们的回答十分到位。李老师在课堂上并未将成熟的结论硬塞给学生,而善于引导学生展开思想的碰撞,鼓励他们发表创造性的观点,营造开放性的课堂学术氛围。

受到特级教师教育思想的熏陶,我也逐渐重视课堂生成问题的价值。在学习《今生今世的证据》一文时,学生提出了很多新颖、有价值的问题。譬如,为什么文章第8段中有人称的变化,说到童年青年时用第一人称“我”,而写快乐等情感时又用“他”呢?句子人称的变化,我在课前并未敏锐地洞察到。看似琐细的人称变化却内藏玄机,就这一问题组织学生展开了讨论。学生认为用第一人称可以拉近昨日与今日的距离,而第三人称却拉开了距离。在讨论的过程中我受到了学生的启发,并生成了自己的看法。前面用第一人称“我”,是作者在写作时将自己还原到旧日家园中,沉浸其中,如同正在经历那段时光,多了一份感性。而后面转换成第三人称,作者已经把自身从过往剥离出来,站在今日来审视昨日的自己和旧日家园的意义,增添了文章的理性。而本文的特点就是穿梭于昨日与今日之间,在感性与理性之间徘徊,情中见理,诉说旧日家园便是我们今生今世的证据。立足学生的需要来组织教学内容,课堂才有灵动的生成,才能达到求真务实的境地。

二、崇尚守正创新的品质,摒弃亦步亦趋的模仿

语文教学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教育中如要发展学生的个性,教师也应具有鲜明的个性。一个亦步亦趋的教师是不会放飞学生的心灵的。语文教育的魅力在于个性,它深深地打上了语文教师精神气质独一无二的烙印。任何杰出的教育专家都是唯一的、不可复制的。在语文教育摸索的道路上,我们体悟前辈的教育思想并在教育实践中逐步打造教育个性。有个性、有思想的语文老师会给学生带来心灵的润泽、智慧的启迪。

程翔老师曾持有这样的观点:我们必须以自身为基础来吸收消化别人的先进经验。我们在借鉴模仿时,却往往因忽视自身基础而近于东施效颦。特级教师李镇西也曾在教学中简单地模仿魏书生的“课堂教学六步法”,一度为起效甚微苦闷彷徨,直至后来才领悟到学习魏书生并非变成第二个魏书生,而通过他的教学方法感受其教育思想,孵化自己的教育理念。宁鸿彬老师旨在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明确提出语文课“三三原则”,即“三不迷信”(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教师)、“三欢迎”(欢迎上课随时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意见,欢迎实验老师的观点)和“三允许”(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不同意见)。宁老师特色鲜明的语文教学,显示了语文老师的底气和气度,还给学生思想自由的天空。

笔者也在借鉴前辈的基础上,探索适合于自己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伴随想象和联想来体悟文字的隐含意义。在执教《项脊轩志》一文时,学生不能体会归有光叙写亡妻部分的妙处。为什么写亡妻就只寥寥数笔?妻子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有什么感染力?小妹为何对阁子充满了好奇心?面对学生的困惑,我选择引导他们边读边想,婚前归有光独自一人在轩中读书生活,虽偃仰啸歌自得其乐,但难免会寂寞。婚后,妻子来轩中陪伴他读书,时不时询问归有光熟稔的古事,眼神中或许充满了对丈夫的崇拜。她靠着案几郑重其事地拿起毛笔,一笔一划地认真写着。丈夫从旁欣赏她执著的模样和娟秀的笔迹,间或指点一二。从此,项脊轩不再只有单调的读书声,还有温存的欢声笑语。这种夫唱妇随的温馨生活引人联想,当年赵明诚与李清照赌书消得泼茶香的场景历历在目。归有光妻子会将阁中的趣事乐事眉飞色舞地讲给娘家人,连不谙世事的小妹也被其感染,因而对此产生好奇。虽摄取了旧日夫妻恩爱的寻常镜头,妻亡之后却成了永久的追忆。阁子也便成了夫妻二人情深意笃生活的见证者。简淡的文字却蕴含着深情,有情味的文字需要在细读中慢慢品才能得其要领。

三、提倡个性自由的表达,解除五花大绑的束缚

学生是学习和写作的主人,语文老师要顺应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来研究课堂教学。具体而言,在课文教学中,老师要尊重孩子原始阅读的体验感悟。程翔老师曾说,教学贵在让学生自悟其道,比教师奉送答案强百倍。老师基于学生的体验感悟,在思维方向上引导,搭建台阶,帮助学生拨开迷雾,让他们于细微处品味到语言的妙处。譬如,在学习《今生今世的证据》时,一位学生曾在课堂上公然表示对文章观点的质疑。她认为“有一天会再没有人能够相信过去”这句话很矫情,过于绝对。这是学生对文本的原初体验,我认为要尊重她的感受,但同时要引领学生在语境中理解句子,不可断章取义。我趁机让其他同学发表不同看法,在论辩中拓清迷雾。最后,大家达成相对一致的看法:这句话看似说得绝对,实则含有潜台词。那便是当家园完全废失,旧日家园的物件如灰飞如烟灭,那么我们将失去过往生活的全部证据,便不会相信以往的自己,走向怀疑。貌似矫情的话语实则含有丰富的潜台词,正面点出证据的价值。

在作文教学中,与其大谈审题、立意、结构、语言,不如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让他们朴素自然地袒露心迹。现今的高中生作文呈现出无病呻吟、老气横秋、假话大话空话连篇、公式化的倾向,这与当下我们的作文指导不无关系。语文教师绑架了学生的思想,限定篇章结构、统一为表达崇高的思想感情、追求华而不实的语言。细致入微的教学指导却将学生自由的心灵五花大绑,严重地戕害了学生的个性。

李镇西老师曾大声疾呼,童心正被“崇高“的假话腐蚀,学生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写作教学应该松松绑,还给学生自由表达的权利。我手写我“心”,文章才有灵性。某高一新生在《别了,我的爱》一文中,诉说含蓄朦胧的美好情愫。“下课铃一响,楼下的学弟学妹们“轰”地一声冲出教室,飞奔向食堂。我们却慢慢悠悠地走出教室。透过蓝色的玻璃窗,食堂显得那么遥远,那么虚幻。我依旧跟在心怡已久的女生背后,默默地看着那背影。此刻,我是你们嘲笑的对象,而心中却如吃了蜜的甜。踏进食堂的大门,人海依旧,我们的小队很容易被冲散,只能肩并着肩,手拉着衣服。心怡的她早已消失在茫茫人海之中。”这篇作文真实地表现了小作者的一段心路历程,对女生那份真挚的爱慕表达得温婉,文末用一首小诗“风雨难洗心痕,沧桑难灭情伤。莫要轻言亘古,离别才看荒凉”作结,表达分别的心痛。由此可见,还给学生个性表达的权利,他们会回馈我们以无法预约的精彩。

语文教学本是以学生的需要为前提,以学生的成长为目的,培养具有健全完善的人格、丰富细腻的情感、自由独立思想的人。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师何不胸怀学生,体现生本特色,朴素真诚地从事教学。唯有如此,师生才能达到共生共荣的局面。

参考文献

1、《语文教育札记》李镇西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34

2、《程翔与语文教学》程翔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6

3、《谛听教育的春天》郭思乐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113


老师评语

有自己体会。

评语时间 :2020-01-06 14:47:08

实践研修成果

最新实践研修成果

推荐实践研修成果

热门实践研修成果

热评实践研修成果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