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实践研修成果 > 正文

作业标题:实践研修成果 作业周期 : 2019-12-17 2020-01-10

发布范围:全员

作业要求:

请将你在培训期间所学到的知识、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中,结合学校开展的相关教研活动,完成1篇实践研修成果,标题自定。不少于300字。(不含教学案、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发布者:吴中区管理员

实践研修成果

提交者:学员陆华琴    所属单位: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    提交时间: 2020-01-02 16:17:24    浏览数( 0 ) 【举报】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问题设计策略


(一)紧扣语言设计问题

语文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但是语言的运用与发展是基础也是核心,学生思维的提升、审美的鉴赏、文化的传承 需凭借语言建构与运用得以实现。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要注重引导学生在观察、探索语言文字的过程中逐步把握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感受我国语言文字的特点与魅力。如《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中一首脍炙人口的抒情作品,被人们誉为“秋思之祖”。该作品句法别致, 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 一共列出九种景物,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 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但是仅是意象的叠加并不是此曲成为经典的原因,重要的是意象繁复但意蕴单一,因此可设计一个问题“文中的意象多种,似是杂糅但读来却意蕴清新,请你谈谈你的想法?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学生通过探讨和分析就会发现该诗歌中意象的安排多而不乱,层次分明,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的载体,作者选用众多的意象入诗,更多表达表达自己惆怅感伤的情怀,这种意象的叠加也更能够突显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蕴深厚、境界和谐、诗味浓重的特点。此外这些意象前面的形容词也是极富特色,因此可追设一个问题“这些意象有什么样的特点?如果把形容词换成“绿”青”“乌”“路”“弱”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这一设问引导学生咬文嚼字,体会作者遣词的精妙之处,“枯,老,昏,古,瘦”下一字便觉愁重十分,成一句已经不能自己,可让人泣不成声也。最绝处在马之前下一‘瘦’字,妙在欲写人之瘦而偏不写人,由写马之瘦而衬出其人之瘦,其人之清贫。路途跋涉之艰辛,读此曲而不泪下者不明其意也。

此外,单元导语和课后习题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教材编写者的编写理念,不仅是学生预习和巩固知识的重要辅助工具,同时也是帮助教师确定教学重难点的重要依据,而新编的“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单元导语与课后习题紧紧贯彻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语言”这一要点来设计。例如《秋天的怀念》的单元导语就说明要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深沉含蓄的情感,课后习题也是紧扣语言文字来编写。课后总共设计五道练习题,有三题是围绕语言品味的,例如第二题是赏析动词和叠词的运用来体会母亲的深沉的爱,第三题是品味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语句“好好儿活”,从而领会文章的情感,第四题也是“品味下列句子,体会加点字词蕴含的情感”。因此教师在做教学设计时,可以参考单元导语与课后习题,从而更好地设计教学问题,引导学生细细咬嚼文字的真味,深深体会文字的魅力,从而获得语言的成长,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

(二)灵活自主设计问题

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一种内隐的过程,不易被发现和注意,但是可以通过教学问题的设计使其外化。教师为促进学生思维这 一维度的发展,进行问题设计时需着眼于彰显学生的思维深度,兼顾思维梯度,拓展学生 的思维空间。而内容要有梯度,循序渐进,既紧扣文本,又层次分明,助于学生多层思维的发展。

以七年级的《猫》一文为例,该文章主要叙述了一家人与三只猫之间的故事,真切体现作者复杂的内心感受,文笔细腻委婉,清新动人。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可以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直接摘录或者自己概括三只猫的命运以及变化,这篇散文篇幅较长,因此通过文章的梳理能让学生更顺利流畅地把握文章大意。第二题可以设计为“请你找出作者面对三只猫死后的心情描写的句子,并分析有怎样的作用?”这一题是第一题梳理文章内容基础上的进一步思考与探究,该题不仅需要学生对三只猫命运的把握,更需要学生深入探究作者对于这三只猫的情感与态度,因此较之第一题,该题的难度更大,更需要调动学生的高级思维。作者对三只猫的态度不一样,尤其是第三只,因此可单独设置关于第三只猫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如 “第三只猫‘大家都不喜欢它’,但它亡失之后,‘我’却‘更难过得多’。你觉得原因是什么?仅仅是因为‘我’冤枉了它吗?”。该题是在前两题基础上的再次深化,由文章可得,作者对待第三只猫的态度是较冷漠的,后来由于自己判断的过失,冤枉了一只不能辩诉的小生灵,对于第三只猫的亡失要比前两只猫要难过得多,作者的良心受到了谴责,作者变得悔恨自责,情感陡转,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而这些感情变化实际上是作者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借猫的故事表达出来。可爱的死去,有能者被劫,不幸者被冤,这正是那不公正的社会的写照。因此,对该题的理解需要学生由猫及社会,联系作者写作生平去深入体会感受,难度又是上升了一个梯级。这样的问题设计的难度具有递进性,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更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其次,现在的教学设计多是教师预设好的,教师在课堂上一步不虚地将问题呈现出来,学生按照老师的设计一步一步学习,这很容易让学生被老师牵着走而失去了自己的主体性,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可以留有弹性,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提问自主设计问题,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多方向、多角度、多方面的发展,而不仅是做问题的接受者。

(三)围绕审美设计问题

审美鉴赏与运用指学生通过阅读散文、小说、诗歌等不同文学体裁的优秀作品,在品 味语言、感受形象的过程中,获得审美体验, 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而语言文字是人类重要的审美对象,故教师在指导学生探究审美活动时必须以鉴赏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文字为切入点。

散文是教材中最常见的文体,也是学生接触最多的文学样式,它是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个性化的材料,表达个性化情感的体裁,因此通过对散文文字的推敲和咀嚼可以培养学生细腻的语言感受力,因此散文也是提升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重要文体。以朱自清先生的《春》为例,作者运用可爱化的语言与选材,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发的春景图,教师可以通过巧妙的设计,引导学生赏析可爱化的语言,从而体会美景收获美的心情。本文最突出的一个修辞手法是比喻,新颖独特,巧妙自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作者运用了一连串的比喻,请找出一两句赏析,说说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其比喻妙在哪里?”通过这个问题,不仅让学生领会比喻的好处,更是让学生体会妙处,体悟朱自清先生的女性化情节。再者,可以设计科学而巧妙的语用问题,例如“作者把春天比作‘娃娃’‘小姑娘’‘青年’,你怎样理解这些比喻,请你发挥想象,另写一些比喻句来描绘春天?”让学生在书面迁移中加深对文中的理解,体会作者笔下优美生动的春景,提高学生对文字的审美能力。其次,“部编版”语文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精美的插图,为语文教学活动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素材。学生通过对这些插图的赏析,增强学生的视觉体验,使学生对课文有进一步的理解,增强学生对课文的情感体,进而提高学生对文字、图片的审美能力。

(四)基于文化设计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这表明语文教学应该注重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弘扬和继承。语言文字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就是文化的获得过程。

对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传统文化的探索需 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在文本解读中学习古人的民族智慧、民族精神或高尚气节;一是用现代眼光审视文言作品,看文言作品所折射的现实意义。举个例子,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这一课时,教师结合中国优秀文化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学习五壮士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和为人民利益勇于献身的精神。另外,为了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可以引导学生写一篇学习之后的感想和心得,让学生在写作中梳理思绪,认识到英雄精神的可贵,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质量。再以《劝学》为例,教师围绕文化传统与理解的角度设计问题时,必须牢牢抓住文章提倡的“学不可以已”的文化主旨。教师可以围绕文言文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作者的写作风格、写作思路、比喻和对比论证的论述特点来设问,让学生在作者巧妙的论述中逐渐明白学习的重要性,领会文章中蕴含的身后道理。

    小结:本文结合语文核心素养,提出四种教学设计的策略,以求有效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丰富教学设计的研究视角,并且为自己以后的教学实践打下坚实基础。教学设计是老师课堂教学的静态呈现,教学设计体现了一个教师的教学理念,而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必须紧紧围绕语文课程标准,紧扣语言这个中心,结合教学实际进行教学设计,真正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思维发展、审美鉴赏、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个方面的提升落到实处。

老师评语

评语时间 :2020-01-03 09:06:03

实践研修成果

最新实践研修成果

推荐实践研修成果

热门实践研修成果

热评实践研修成果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