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与生物教学效果

发布者:蔡秀兰     所属单位:武汉市第三中学     发布时间:2015-12-10    浏览数:0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与生物教学效果

      生物课是一门直观性很强的实验学科,生物教学重视直观和操作,但由于受时间、空间、课堂教学条件的限制,有些内容学生不可能去实地观察,而原来的用粉笔打天下的常规教学模式,将被网络时代所淘汰。电教多媒体可将书本知识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并具有信息量大、传递方便等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如能合理运用,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实现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从而大大提高生物教学质量。具体体现在:

1、运用信息技术,全面优化课堂教学  

(1)、运用电教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2)、运用电教媒体,可以跨跃时空、扩大课堂容量

 2、应用网络技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应用网络技术,拓展学生知识面

(2)、应用网络技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由于生物学科的特点,信息技术在生物学科的运用,较其他学科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生物的微观性。生物的细胞结构极其微小,肉眼无法观察,通过挂图和语言描述,往往使学生难以理解或者片

面理解。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模拟放大显示细胞各种显微结构,可以无限地延伸人的各种感官、思维,无限地拓

宽时间、空间领域,实现微观的东西宏观化,生动形象,感染力强,使学生易懂好记。

2、生物的运动性。生命是运动的,其生长、发育、繁殖等生理过程都是运动的,通常的教学手段无法实现向学生

展示交互性的动态过程。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实现细胞分裂的三维动态过程、DNA双螺旋结构及碱基互补配对过程、生物

由受精卵发育成个体的全过程等,这种动感化表现手段和艺术的完美结合,使学生看得透彻,听得明白,优化了教学过

程。

  3、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有200多万种,每一种又有许多个体,每一个个体又有许多结构和生理特征,生物现象更是纷繁复杂、包罗万象。而利用信息技术于生物学科中,则能在瞬息间表现那些用一般教学手段所不能利用信息技术在生物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方法和途径生物新课标明确提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自主协作学习;分层次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个别化学习,激励学生创新,培养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科学创新精神”。由于生物学科的特点,信息技术在生物学科的运用,较其他学科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当代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冲击着传统的教与学的模式。积极探索信息技

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中小学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今天社会最主要的财富不再是物质产品和自然资源,而是获取、掌握、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时代对教育又提出

了新的命题。因此,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服务,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有效地整合起来,使之与教师已经掌握的传统教学工具融合到一起,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才不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而是一种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利用信息技术,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中开展教学已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中学生物这门自然科学学科来说,如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教育的功能,让学生更有效地进行学习呢?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整合主要体现在信息源、授课模式、师生关系的转变等方面。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