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发布者:刘杨     所属单位:武汉市马房山中学     发布时间:2015-12-24    浏览数:0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氨’’ 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传统的授课中一般把“氨的水溶性”尤其是“喷泉实验”作为本节课的重难点,笔者力求在传统中寻求突破,对“喷泉实验”的相关知识不再深入探讨,而是挖掘整合教材知识,结合新课程标准,引导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重点放在让学生体验建构新知的过程,具体采取如下课堂教学流程:“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师生探究并解决问题→建构新知”,通过具有实践性,探索性,创造性的学生活动,即通过实验探究,讨论分析等活动不断构建学生的认知结构,锻炼思维品质,以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氨的物理性质,掌握氨的化学性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实验中解决问题,建构新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2、过程与方法

实施“以问题与讨论为主线,以学生自主实验探究为途径,培养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体现出自主合作的学习思想,以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自主实验探究,渗透现象与本质,个别与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多角度的思维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过程实录

1、新课引入,创设情景,探究氨的物理性质

师(多媒体展示,播放“氨气泄漏”事件)

1、   

2、   

3、    2004420上午10时,杭州市一制冷车间发生氨气泄漏事件,整个厂区是白茫茫的一片,方圆数百米,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烈的刺激性气味,进入厂区呼吸都感到困难。厂区内寒气逼人。市消防中心接到报案后立即制定方案,出动上百名消防队员,十余辆消防车……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上划线的几个关键词,你可以从中获知氨的哪些信息?

(设计意图:联系社会,引入课堂,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生(相互补充,得到如下结论):“刺激性气味“说明氨气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气体;“白茫茫”说明氨气易溶于水,在空中形成白雾;“制冷车间”、“寒气逼人”说明液氨汽化时吸收大量的热,造成周围环境温度降低,起到制冷的效果。

师:假如你正在氨泄漏的现场,你将如何去做?本节课我们将一起学习氨气的有关知识。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就会解决这个问题。

2、演示实验,探究氨的水溶性

师:演示氨气的喷泉实验。

生(惊奇,欣喜,疑惑):观察到美丽的红色喷泉。

师:同学们看到了,这景象犹如绽放的礼花,这是我今天给你们带来的一份礼物。那么,这美丽的喷泉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呢?请同学们思考。

生:由于氨气溶于胶头滴管挤入的少量水,烧瓶内压强降低,烧杯里的水在外界压强的作用下被压入烧瓶,形成喷泉。滴有酚酞试液的水溶液显红色,说明氨水显碱性。氨水为什么会显碱性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在分析出产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师:问得非常好。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这个实验不仅体现了氨气极易溶于水的物理性质:1体积水溶解700体积的氨气 ,还体现了氨气与水反应的化学性质:(展示)NH3+H2ONH3·H2ONH4+  + OH   ,氨气与水反应生成一水合氨部分电离出氢氧根离子,所以滴有酚酞试液的水溶液显红色。

3、自主实验,运用氨的水溶性

师:引发喷泉的原因是氨气易溶于水,我们还学过哪些易溶于水的气体?

生:HCl1500) 和SO2140)。

师:这里有两支用橡胶塞塞住的倒立的试管,分别装有NH3SO2,如何鉴别它们?

生(讨论可行性方案,纷纷发言):打开橡胶塞闻气味,NH3SO2的刺激性不同;打开橡胶塞,用湿润的有色纸条靠近,褪色的是SO2;将二者水溶液分别滴入溴水或酸性高锰酸钾中,褪色的是SO2;分别向二者的水溶液中滴加酚酞,变红的的是NH3……

师:鉴别这两种气体的方法有很多种,可以利用两种气体的酸碱性以及SO2的漂白性、还原性等化学性质来鉴别,大家能否利用两者水溶性的差别来鉴别两种气体?

生:可以。两支试管倒立在水中,去掉橡胶塞,水面上升快的是NH3,因为是NH3的溶解度大。

生:分组实验,将两支试管倒立在水(事先加有酚酞)中,去掉橡胶塞,仔细观察现象。

实验完成后汇报实验现象。发现并提出问题:为什么SO2的溶解度小而水面上升快呢?

    (设计意图:创设科学研究的情景,让学生去探索、实践和体验,在探究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师(引导学生分析):氨气和SO2除了水溶性的差别外,还有很多方面不同,比如密度。因为用排空气法收集的两种气体,空气不可能全部排尽,而SO2的密度大,沉积在下部,与水接触充分,所以溶解比较快。如果NH3收集满或者摇动试管,NH3与水充分接触,那么试管中水面上升也会比较快,因此水面上升快慢不能作为鉴别依据。

4、引导实验,拓展氨的水溶性,掌握氨的化学性质

师:HCl与空气中水蒸气结合形成白雾,氨气比HCl的溶解度大,依次类比,能否利用NH3在空气中形成白雾现象来鉴别NH3SO2?演示实验:这里有三支试管,依次为装有SO2NH3HCl,请一个同学协助,同时打开橡胶塞,注意观察试管口的现象。把装有HClNH3的两支试管靠近,观察有什么现象?

生(描述实验现象): HCl有白雾产生,而NH3SO2无白雾产生。装有HClNH3的两支试管靠近后有白烟生成。

生(问1):白烟是什么?

师:白烟是HClNH3 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NH4Cl固体小颗粒。[展示]氨与酸反应: NH3 + HCl ==== NH4Cl(白烟);NH3 + HNO3NH4NO3 (白烟);

2NH3 + H2SO4(NH4)2 SO4

小结: 氨与挥发性酸产生白烟

5、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习到氨的性质是(展示多媒体),请同学们齐声朗读:

生:(朗读)常见气体各不同,唯氨独立在花丛;气体溶解量最大,引发喷泉色变红。

氨水挥发跑得快,遇见盐酸生白烟,催化氧化放热大,通入空气色变棕。

师(问):学习了氨的性质,我们回到课堂开始的提问,假如你正在氨泄漏的现场,你将如何去做?

(设计意图:与课堂开头相呼应,注重知识的应用。)

生(七嘴八舌):①报警:110119,②闭眼、带口罩、带防毒面具,③低头弯腰、往低处跑,④披棉被、穿棉衣,⑤捂湿毛巾、喷水,⑥捂醋酸浸过的酸毛巾、喷酸。

师:我们要善于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努力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探究中建构新知。

四、课后反思

本节课中,笔者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并始终把这点放在教学的首位。如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有三处让学生发现问题,其中有两处让学生遇到了困难挫折:一是学生分组实验中将两支试管倒立在水(事先加有酚酞)中,去掉橡胶塞,发现问题:为什么SO2的溶解度小而水面上升快”,这与事先的猜想不一致,老师引导学生理论分析问题得到解决;二是在教师演示实验中,学生通过观察,发现:HCl的溶解度是1500,打开橡胶塞,我们会看到白雾,而NH3的溶解度比HCl大(1700),为什么实验中看不到白雾?这不仅启发学生对实验现象要进行敏锐的观察,更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和兴趣,然后老师通过实验帮助学生解决了问题。这两处“挫折”都是笔者事先“埋伏”的,都让学生产生了“问渠哪得清如许”的欲望,变学生接受式学习为主动学习,在自主学习中建构新知。

这节课上学生有发现,有问题,有探究,有收获。当学生遇到困难挫折时会变化方式去探究,当顺利完成时会满意、快乐,其创新精神得到升华;对现象敏锐的观察,对结论大胆的假设与联想,其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倍增,其自主学习意识得到体现。这节课上学生在体验探究中的困惑、顿悟、喜悦……在质疑、体会、反思中提升学生内在素养:即观察能力、探究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

本节课重在授之以“渔”,并对“渔”的方法进行创新和总结,就如同在课堂小结时提出的“我们要善于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努力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探究中建构新知”。虽然笔者课前准备了很多,花了不少精力,但看到了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提高了兴趣,发展了能力.

马房山中学   刘杨   2015.7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