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学生的心理,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发布者:骆思遥     所属单位:进贤县第三中学     发布时间:2016-01-14    浏览数:0

 
 

人类心理发展规律具有普遍性,与此同时,个体心理发展在发展进程、内容、水平等方面又具有千差万别的特殊性,各种特殊性统称为心理发展的差异性。心理发展的规律性体现在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的复杂关系中,个体心理随时间而不断发展变化,呈现出发展的连续性进程。就发展的全程而言又按不同心理发展的质的规定性区分为数个发展阶段,称为阶段性。心理发展过程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相结合、两者统一的过程。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个体的思维发展是分阶段,阶段之间是存在本质差别的,他将人的思维发展分为四个阶段。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这阶段的特点是儿童只限于对当前直接感知的环境施以动作,儿童获得了客体永久性;阶段2前运算阶段: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泛灵论、自我中心、缺乏可逆性和未掌握守恒;阶段3具体运算阶段:这个阶段儿童获得了守恒概念,思维具有可逆性,可以进行逻辑运算;阶段4形式运算阶段:个体凭借演绎推理等形式解决抽象问题,达到抽象逻辑思维水平。发展心理学也将人的一生全程划分为数个不同的心理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的心理发展都有着与其它各年龄阶段不同的典型特征,这些最一般、最本质、最典型的心理特征就是年龄特征。年龄特征包括两个方面:认知和情绪、社会性发展。如,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表现出一定的年龄特征。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形象逻辑思维为主,可以完成逻辑递推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必须以具体事物为依托;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为抽象逻辑思维,可以完成抽象的逻辑递推问题,不必以具体事物为支撑。3年级以及3年级之前的学生可以解决:小红比小明高,小明比小丽高,谁最高的问题,但是却不能解答:a比b高,b比c高,谁最高的问题;到了小学4年级,学生就可以解答abc的问题,这就是小学生思维发展年龄特征的具体表现。而到了青春期,学生的思维是绝对的抽象逻辑思维,他们对问题的看法非此即彼,要么对,要么错,没有“灰色区”,将事件看作是绝对的对或错;而成年人的思维更加的灵活、实用,能够结合个人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识到两个相反的观点都可能是正确的,因为每个观点的出发点不同,这也是青春期学生容易和家长、教师出现冲突的原因。作为教育者要掌握各个年龄阶段儿童的年龄特征,这样才能够知道儿童在某一阶段各种心理现象会发展到什么水平,能够了解该阶段儿童有怎样的需求,以及在这种需求下,儿童的行为表现出怎样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教育者才能够与儿童进行有效的互动,才能够采取合适的方式、方法引导儿童发展。儿童和教育者在互动过程中的情绪体验也是积极、愉快的。

上述学生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阶段性特征,启发我们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心理发展的普遍性,使教学面向全体,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又要重视研究学生心理发展的特殊性和阶段性,研究学生的心理素质,讲究实效提高效率,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当前,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在高中学习阶段,普遍存在学习动力不足、抗干扰力差、挫折耐受力低、自我心理调适力差等等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心理素质问题。努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学生的心理潜能,是我们教学效率能否提高的基本前提。因此,要想全面提高思想政治课教与学的效果,必须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从而提高教学的时效性。那么,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高教学的时效性呢?下面结合培训学习和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体会,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优化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营造出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使教师体验到与学生交往的极大乐趣,使教师感到欣慰。学生也会原谅教师在工作中的一些差错,对老师表示理解。否则,教师往往埋怨学生学习不主动,不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把出现不良教育后果的原因推倒学生一边,而越是这样,学生在情感上离教师越远,教师的一些美好教育教学设想也就难以顺利实现。所以,教师要慎重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共同创造一个民主、和谐、活跃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气氛,使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二、满足学生的基本心理需求,促进学生学习

要激发学生的高层次的求知欲望,就应注意尽量满足他们较低层次的需要。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学生不再为温饱而操心,他们有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对自己的生活有基本的安全感,尤其是在他们的感情需要、友爱需要能得到充分的满足。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会更倾向于发展求知、审美、创造、自信等宝贵的品质。相反,如果学生的基本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他(她)们缺乏基本的生活资料,生活在一个具有威胁的环境中,得不到爱,感受不到人于与人之间的温暖,经常受到他人的排挤,他们会变得胆怯、退缩、敌意,从而也就丧失求知的欲望。所以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我们应给学生提供一个友善的,能使学生产生归属感的课堂环境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三、努力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在一般的情况下,我们教师都喜欢通过分数、奖励、荣誉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好景不长,朝不保夕,因为这只能算作是注意了学生学习的外部动机,这样的学习还是使学生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而内部动机才能真正使整个学习过程变得富有吸引力,使整个学习过程都充满激励性。所谓内部动机,就是要重视知识本身的兴趣,使学生发自内心地热爱知识,而不是单纯地把学习知识当成获得某种报酬的手段。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下,学习效果一定能显著提高,真正地达到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实现素质教育之目的。

四、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心理暗示影响着一个人的行为并能产生不同的结果。例如,一个学生认为自己聪明,他就有一种力求展示自己才能的特点;一个学生认为自己有上进心,行为就表现得富有竞争性;一个人认为自己正直,在行为上就表现得诚实、可靠;一个人认为自己不聪明,在行为上就会回避复杂的、富有挑战性的事物等等。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健康的心理暗示,并将其渗透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多从积极方面评价学生,使他们自尊心、自信心得到满足,让他们感到自己聪明,能够学好思想政治知识。通过这种健康的、富有激励性的自我评价,来促进学生对思想政治知识的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课堂学习效率。

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强化学生的个性发展

现在的中学生,他们让人难以琢磨,但又耐人寻味。他们个性张扬,活力四射。就像一颗未成年的小树,生长过程中,总得需要有人为他们修枝剪叶。基于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强化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学生的心理需求、知识需求得到得到充分满足的条件下,使思想政治课教学效率不断得到提高。

第一、开展课堂讨论,注重小组交流。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兼顾男女比例,不同背景,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学习个性,不同学习层次。每组选一个小组长,按要求程序去操作,并确定中心发言人,向全班交流学习成果;在课后,组建各个政治兴趣学习小组,留给学生一些实用性和趣味性的问题。为准备某些问题,学生可以去图书馆、网上查阅资料,也可以带着问题进行社会调查。这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交流”,让学生充分体会到集体合作的重要性,努力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

第二、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在开放民主的交流学习中,使学生体验到:一是我们学习到的政治知识不是空洞的,而是能帮助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二是要不断提高自身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和输出信息的能力;三是进一步体验到“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这样,学生在自我价值得以体现的同时,也能正确认识对待自己在处理问题的不足之处,进而能有效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最终提高学习效率。

第三、设置错误情景,提高学生思维的批判性。要引导学生善于从错误中学习,要求教师首先要善于设置“有意错误”,激发学生兴趣。错误是学习中的一种必然产物。有时为了让学生正确理解概念和原理,可以选取一些学生中常见的错误,展示在黑板或多媒体上,鼓励学生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学习,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六、根据具体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每一堂课都有特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要求。教师要随着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方法很多,比如对于新授课,我们可以采用讲授法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对于复习课我们可以采用串联法把知识加以系统化。此外,不管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我们都可以结合课堂内容,灵活采用谈话、读书指导、作业、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时,在一堂课上,要同时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俗话说:“教无定法,贵要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都是值得我们尝试的。

七、分析学习成败因素,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

一般的来说,学生在分析自己行为的成败时,往往注意到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四种主要原因。例如,有的学生把学习成功归因于努力、能力等内部因素,他会感到满意和自豪,而将失败归因于任务太难或运气不好时,他会自我原谅,从而较少产生消极情感体验。有的学生把自己学习的好与坏归因于努力的因素,他会更加努力地学习。但当他把学习的好与坏归因于能力和运气等不可控制的因素时,就可能对学习采取听天由命的态度。鉴于学生对学习成败的不同归因,对后续学习会产生重要影响,为了能使之向有利于学生取得成功的方向发展,我们教师应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对他们学习成败进行正确的、积极的归因。

总之,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善于提供适合学生心理发展需要的交流舞台,切实的做到思想政治课教学“面向全体”,全方位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