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教师如何落实新课程理念

发布者:骆思遥     所属单位:进贤县第三中学     发布时间:2016-01-14    浏览数:0

 

“新课程”的出台,为我们绘制了一幅我国教育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是教育发展的理想化状态,我们必须为之努力。但由于是在改革的初期,无论是政策性的指导还是教学实践一线的具体操作,忙乱和粗糙在所难免,对“新课程”文本的误读还是比较突出的问题。

第一,这种误读表现为对专业性概念的误读。例如:“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过程评价”、“课程开发”等等,其实质究竟是什么?其深藏的灵魂是什么?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仍然没有被搞清楚,甚至被严重地错解着。例如,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提出一个问题,之后对学生说:“好,现在我们大家分组进行研究性学习”或“分组进行合作学习”。于是,学生前后排自然组合成四人一小组,开始探讨问题。课堂教学中这样的一种自然分组探讨问题的方式,是不是就是我们所说的“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也有的教师为了完成这种“课堂讨论”的形式,不去真正分析课程内容是否有必要讨论或者是否适合于讨论。

第二,实践中对“过程评价”也缺乏正确地理解。例如,有的学校制定了学生学业成绩评价表,评价表中列出了评价的若干指标,之后教师在操作时,在每项指标下面分别以“优、良、中、差”简单的等级评定来做记录,甚至很多评价单如出一辙,根本看不到学生与学生之间成长过程的差异,看不出学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更无法捕捉到学生的点滴进步,这样的评价纪录显然不是“过程评价”所要求的主旨。再来看看“课程开发”,有人会把课程开发仅仅理解成编订了多少本校本教材,开设了哪些们基于本校情况的选修课,而“课程开发”的真正含义是非常丰富的,编订教材是“课程开发”,对课程的校本思考是课程开发……教师在课堂上对课程材料的随即处理、授课方式的个性化创意等等都是“课程开发”。“新课程”讲求生成性、动态性、不确定性,这是“新课程”操作的要求,也可以理解成对理论问题的理解,不能陷于教条、僵化,要做灵活、深刻地理解。

第三,对某一种专业性概念乃至课程思想缺乏追本溯源的历史性地理解。没有对专业性概念乃至课程思想历史性地关照,理论在实践中不能有效地把握,更谈不上得心应手,驾轻就熟,这势必影响改革的力度和效度。例如,“讲授法”、“启发性教学”、“教学相长”、“以人为本”等等,诸如此类的概念、思想会被经常提到,而对这些概念、思想的历史性考察会有助于我们提高对它们的科学性理解。

  以上对“新课程”文本的误读,也同样影响到了思想政治教学的全面改革。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广大教师走出对“新课程”文本的误读,落实新课程理念,对于彻底转变教育教学为考试而教的现状,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和发展,全面致力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综合素养的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落实新课程理念呢?下面就此谈点看法。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新的教学观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一般根据教材,向学生灌输正确道德观念、法纪观念、经济观念和政治观念,忽视了学生是活生生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观念的“容器”,采取注入式教学模式,以讲授法为主,进行单一的信息交流,教师讲学生听。要求学生全神贯注、聚精会神。课堂成了讲堂。并且运用大量的“题海战术”、加重了学生负担,使学生疲惫不堪,挫伤了学生积极性。其实学生是富于生命意义的人,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思想政治课程的参与者、创造者。老师应以积极的态度看待每一个学生,要坚持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可以造就的,对教好每个学生应充满信心。这要求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能体现出人的这种性格、人性、人的发展变化。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学活动的主要行动者,随着自我意识的形成和不断增强,他们迫切需要得到老师的尊重。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要进行相互交流,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如许多思想政治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教师要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甚至在解决问题中出现一定的偏差,教师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学生的答案,指出不足之处,肯定成绩,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学生是有差异的,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习状况开展教学工作。
  二、潜心研究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树立新的教材观
  思想政治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而是教学的媒介,教师要通过教材,发展学生的各种综合能力,提高综合素养。教师要冲破“圣经式”的教材观的束缚,把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思想政治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材不只是“文本”,更是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工具。特别是思想政治教材,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教材内容的意义都有其自身的解读,从而对教材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教材的,而是教材的积极探索和开发者,是教材的创造者,师生共同参与教材的开发,从而使学习教材的过程成为教材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同时学习教材的过程又是一个发现的、增值的、生成的过程。师生双方在教与学交往、互动的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在这个过程中双方都是受益者。我们要提升的教学理念主要有: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合作创造的过程;继续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并能充分关注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课堂教学要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重点,帮助和指导学生建立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式,在开展主体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同时,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相信学生自身就是最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而不是要什么都在学生之上的传统师者形象等等。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将群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坚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生活经历、性格气质的学生,进行多侧面、多样化的教学。
  三、创新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以教师的耳提面命为主,教师生怕学生不能掌握教材上的知识,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感到厌烦,失去学习兴趣。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以下教学方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是经常被用到的:1.讲授法。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运用的最广泛,但在教学中要注意讲述的方式和技巧,若教师总是一讲到底,满堂灌,导致学生机械性的学习,势必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学习效果。教师的讲越多越细,学生的独立性就越差,只有精讲,学生多看多做,才能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2.谈话法。谈话法应该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法。由于这种方法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运用这种方法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谈话是一种互动性学习、探索性学习,对促进学生思想认识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讨论法。通过讨论能明辨是非,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同时可以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对问题的钻研精神和训练语言表达能力。认识水平相近的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更能提高思想认识水平,促进学生思想发展和健康成长。4.自主探究法。让“教学生学”“学生自己学”,教师不但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更要抽出大量时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事实表明,有作为的人,历来注重自主学习,都是学习的主人和创造者。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把读书指导法上升到主要地位。教关键在于“授人以渔”,教学关键在于教给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是说教师给学生不应该是“鱼”,而应该是捕鱼的方法,“授人以鱼”,只能受用一时,只有“授人以渔”,才能使人受用终身。

  四、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重点,培养他们的探索、创新的精神品质
  教师的职责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面向未来,具有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成现代公民和高质量的人才。教学中,教师不要认为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就算了事,而是把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作为政治教学的最终目的。严格要求学生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并按照共产主义道德标准,随时注意自我约束和自我矫正。进一步要求学生运用马列主义的基本理论去分析各种社会现象,并学会用这个武器去纠正不良社会风气。同时教师要努力变过去“接受性、维持性学习”为“研究性、发展性学习”,让学生带着问题来上课,下课带着思考离开课堂,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唤醒他们的潜能,开启他们的心智,放飞他们的情致,从小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探索、创新的精神品质。
  五、以转变师生角色为关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和教学行为要转变。教师在课堂教学进行设计时可按这样的步骤: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生互动、解决问题→巩固反思、总结归纳。在教师提出问题时,要创设好问题的情境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建构活动,通过互动来实现。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要留下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探究。教师不仅参与学生的讨论,而且积极引导。教师的活动“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体现学生才是真正的学习主体。教师扮演的角色也不再是领导者、权威,而是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参与者、合作者,是全心全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朋友。最后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也不仅仅是“告诉”学生答案。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去掌握已有的经验或现成的结论,而在于启发学生学会理解学习的过程、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政治教师更要完成由传授者、操练者向启发者、引导者的角色转换。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具有传授知识的高超本领,而且还必须具有指导学习的科学方法,沟通交流的精湛技巧,启发引导的绝妙艺术。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