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交通常识,确保人身安全

发布者:陈红娥     所属单位:鄱阳县莲湖乡中心学校     发布时间:2016-02-19    浏览数:0



一、    说教材

(一)   教材分析:

《综合实践教育指导纲要》目标中的要求,“使学生学会实验探究与观察、社会调查与走访、 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们的问题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品德,提高学生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是根据学校特殊的地理位置,车速快,人流密,交通隐患多,这些不断恶化的交通环境,正在深刻地提醒我们时刻要把师生的人身安全和生存环境的保护放在首位。 确定本课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让学生了解交通常识,法律法规,交通路标;使生学会简单的调查走访方法;使学生学会简单的统计方法。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培养学生调查走访,收集资料和信息的能力;了解交警工作,增进对社会的了解。

    3情感教育:让学生遵守交通法律法规,有安全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通过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难点:把握常识,将知识转化为本能,通过实践进行认知体验,通过实践,获得经验,能够进行反思。

二、    说学情

中小学阶段是学生的关键时期,他们活泼好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交通安全问题却越来越严重了,人们的安全意识淡薄了,而学校的特殊的地理位置,人流密集,车速快,交通隐患较多,这些不断恶化的交通的安全问题,正深刻的提醒我们把师生的人身安全放在首位,那就要“掌握交通常识,确保人身安全”。

三、    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自主探究,拓展延伸,升华提高。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机会,增强了参与意识,教给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学法:情景模拟法:教师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对交通安全有一个更系统的掌握和认识;抢答法:它具有教育性、创造性,于教育寓小品之中。在表演中体验遵守交通的重要性;宣传法:宣传交通法律法规;描述法::描述观察的结果,生活中遇到的交通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活动生动活泼、直观。

四、    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引入主题,确定主题

1.展示交通图片,说明介绍交通图片的内涵,来引导学生对交通安全问题的思考,以此来确定活动主题

(二)、制定,实施活动方案(班级分为四小组)

1.观察学校周围交通标志,认识并熟知交通路标

2.通过调查走访交警,了解一些交通法规常识;

3.通过观察学校周围路段的交通状况并填表统计,掌握校门前的交通状况;

4通过观看录像,掌握一些交通应急措施

(三)、检查学生任务的完成情况

(四)、课前提问

1.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是哪一天? (每年三月份“最后一周的星期一”) 

2、“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是那年确定的?(1996年);

(五)、讨论与交流(互动)

1)老师:同学们,各小组派代表描述各自的观察;针对学校交通隐患,我们又该如何去做

 学生:依次按小组回答,展开组界,举手回答

2)组织学生黑板前绘图描述

3)口述交通法规:行人须知,乘人须知,骑自行车十不准

4)知识的升华阶段(小品游戏,进入课题)

(一组)、1. 过马路为何先向左看;(因为警察在左边看看是否让过;车辆右侧通行,看看有没有车) 2 来不及躲避汽车怎么办?(抱头侧身跳跃,宁撞不轧) 3、地铁车厢着火自救;(找警察、打电话、不准马上开车窗

(二组)、1车辆坠河怎样自救;(不准立即开车门,应马上打电话、等时机,用钳子等器械砸窗逃出) 2、护目镜与摩托车;(骑摩托车不准带墨镜,应带浅色或无色眼镜) 3、夹在两面来车间怎么办;(站在原地不动(三组)、 1、安全过马路(走人行横道,没有人行横道的要伸手示意,绝不能与机动车抢道而行)  2、肢体伸出车外危险;(特别是措车时很危险) 3、骑自行车易犯的错误;(拐弯前不伸手示意)

(四组)、1、哪种乘车姿势安全;(侧身坐着最好) 2、马路上行走时衣服的颜色;(黄、橙、红) 3、多大才能上路骑自行车; (未满12周岁不能骑自行车)

(六)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作业: 1、活动后让学生继续观察交通标志图 ,继续探索。 2、以“关爱生命、安全出行”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感想

五、    说板书设计

本节采用列表提纲,图示法。好的板书就是一部微型教科书,利用板书可以使学生一目了然的看清知识结构

六.教学反思

学生实践性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协调一致,因此,本节课有两大亮点,第一、注重了教育的整合性。在活动当中,我整合了交通观察、观看录像、采访交警,小品演练等领域的内容,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有机结合,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学生情感、态度、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发展;第二、活动设计体现了学生的认知特点,从设置提纲,走访生活情景入手,由易到难,层层深入。活动过程体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动静交替的原则。

不足之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应丰富多彩。学生练习项目不是很丰富、练习密度不大。教师对指法错误学生的指导还要加强。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