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入职教师岗位适应培训(101)
  1. 作业标题:【中小学】作业二截止时间:2016-02-28
  2. 作业要求:
     

    作业内容:

    请描述自己在日常教学中为某节课某一环节所设计的案例,并对其案例产生的教育价值进行分析说明。

    作业要求:

    1.要求原创,拒绝雷同。

    2.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形式提交。(最好现在文件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

    3.请在截止日之前提交。

  3. 发布者:培训管理专员

【中小学】作业二

提交者:龙国强     提交时间:2016-02-15    浏览数:0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人类的聚居地-聚落。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对《聚落》这一节的要求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举例说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导入1人类可以说是喜欢群居的“高级动物”,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有趣的“居住”景观。请同学观察下面两幅图(城市和乡村),观察思考:它们分别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观呢?(边展示,学生边回答,教师强调图片分别反映了城市与乡村的景观。)总结城市与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聚落。

 

 

导入2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世界的聚落。对于“聚落”这个名词,大多数同学可能感到陌生,那么什么叫聚落呢,让我们先看几幅图片。(多媒体展示乡村、集镇、牧区和城市景观的图片。)城市和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聚落,从而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小组合作,问题探究,归纳提升)

 

活动一:走进城乡,感受城乡差异。

 

1.小组合作探究发现

 

教师引领

 

1.多媒体展示(乡村),(城市)图片及图表,结合教材P8185的内容,引导学生分析城市和乡村的景观。

 

2.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分析城乡的生产方式的差异。

 

活动内容及形式

 

1.结合“乡村与城市的景观差异”等图片填写下面表格内容:观察这两组图,比一比并说出它们的差异。注意阅读温馨提示。(温馨提示   可从以下几方面比较:房屋密集度、高度,道路修建情况,商店、学校、医院、农田、果园、池塘的多少,自然景观改变的大小等情况。)

 


 


 

教师小结:而导致城乡景观如此大的差异的根本原因就是生产方式的不同。

 

承转:其实不但城乡之间有差别,就是城乡内部也存在较大差异。

 

2.多媒体展示农村、牧村、渔村、林村这四种乡村聚落图片,从图片分析住在这里的人们主要从事的工作。

 


 

教师讲述:乡村和城市都是人类的居住地,是聚落的两种形式。聚落依据生产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农村、牧村、渔村和林场等不同的类型,居住在这些地方的人们分别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农业上产活动。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非农业工作。

 

过渡: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目前,全世界大约有一半的人住在城市。

 

承转: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呢?

 

活动二:走进自然,选择理想的居住地。

 

教师引领

 

1.展示地形图,分析三地的自然环境。提示学生从地形、河流、交通考虑。

 

2.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识,探究新知识。

 

活动内容及形式

 

1. 现在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回到几千年前,有一个原始部族的首领,带领他的子民寻找理想的家园,让我们一起帮帮他吧!在123地中你会选择哪里?说说你的理由。

 


 

教师小结:在比较中发现,自然环境的优劣对聚落的形成与分布有很大的影响。

 

承转:古人是否和我们有同样的选择。让历史验证。

 


 

多媒体展示:亚洲三大文明发祥地的分布。

 


 

教师:它们在分布上有什么共同点?

 


 

教师小结:历史验证,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

 

教师:但是由于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很大,聚落呈现的分布形态也千差万别。

 

多媒体展示:图片1:平原地区呈团状分布的聚落;图片2:山谷地区呈带状分布的聚落

 


 

过渡: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聚落:探究传统民居与环境的关系。

 

活动三:走进聚落,探究传统民居与环境的关系。

 

教师引领

 

1.走进民居,从五地地方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等方面分析,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2.指导学生利用手中的资料:世界的气候分布图、地图册中的民居图片,教材图片。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分组讨论中,并适时进行鼓励。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