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入职教师岗位适应培训(101)
  1. 作业标题:【中小学】研修结业成果截止时间:2016-02-25
  2. 作业要求:

    内容:

    通过本次课程的培训和研修,你一定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职业素养有了创新性的提升。请列举一个自己的教学案例,运用研修成果从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评价三个角度分析其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要求:

    1.要求原创,拒绝雷同。

    2.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形式提交。(最好现在文件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

    3.请在截止日之前提交。

  3. 发布者:培训管理专员

【中小学】研修结业成果

提交者:庄许枚     提交时间:2016-01-21    浏览数:3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概括文章内容要点,提取信息,掌握监简单的物候知识。

2.感知分析课文准确而生动的语言。

3.理清写作思路,探究说明顺序。

教学重点:

感知分析课文准确而生动的语言。

教学难点:

理清写作思路,探究说明顺序。

教学过程:

导入:多媒体展示准备好的图片,并给出相应诗句,让学生通过两者来判断是什么季节

师: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生:秋季。

师:碧玉妆成一树高,二月春风似剪刀。

生:春季。

师: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生:夏季。

师: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生:冬季。

师:好的,同学们都很棒。大家有没有发现大自然的一些景物其实无处不在像我们传递着信息呢,列宁曾说过“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其实不只是人类有语言,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语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下大自然的语言。

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竺可桢,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现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2.字音字形

孕()育       销声()迹       翩()然

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

3.词语积累

1)________种子或孢子发芽。

(2)________:动作轻快的样子。

(3)孕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4.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4.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明确:

师: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师: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师: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3: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合作探究

1.师:大家思考并小组内讨论下刚才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不能调换顺序?为什么?

生:不能,作者这样安排肯定有他自己的理由

师:能说说具体的理由吗?

生: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是按照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来写的。

师:讲得很好,正是这样,因为作者是按照逻辑顺序来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的。大家再来看看我们整篇文章是一个怎样的顺序来说明大自然的语言的。(和学生一起回顾文章的结构,并板书“现象”→“物候知识”(科学道理),从而理解本文是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2.教师用一段多媒体给出一段文字:

 一年又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学生:齐读这两段

教师:哪个写的好?

学生静默一会儿,教师叫起一个学生

学生:书上的好。

教师:怎么好呢?

学生:改写的平实。

教师:老师的改写平实,而课文生动,富有表现力。下面大家讨论讨论,看看生动性体现在哪些地方

学生讨论后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教师适当点拨

1:第2自然段,“布谷鸟开始唱歌”

教师:拟人的手法

2:第1自然段,“草木枯荣”、“衰草连天”

教师:运用成语、描写的手法,生动形象

3:第1自然段,“簌簌”

教师:运用了象声词

4:“大地”“苏醒”

教师:拟人的手法

5:“次第”、“渐渐”不重复

6: “渐渐” 说明花开的顺序,“簌簌”写叶子枯黄的过程,秋天的生动。“风雪载途”的“载”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教师:这些都是富有表现力的句子。

7:两个结构相同的四字句配以一个长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具体描述了大地“苏醒”给人们带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

教师:老师改的那段和书上的这段不一样,改写的比较平实,书上的比较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

教师:1-2自然段,用文学的笔调描写了四季图。为什么不用平实句而用生动句?

1:引导读者的兴趣

2:增加文章的生动性和阅读兴趣。

3: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

教师:说明文比较抽象,作者用通俗易懂的句子使读者容易理解。1-2自然段长短句的交错,给人错落有致的美感。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说明作者严谨求实,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作,使文章生动。我们以后写说明文也要严谨。

拓展练习

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

龟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睛。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课堂小结

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教学设计分析

优点:

1.从学过的古诗入手并结合图片让学生能更快的进入情境。

2.设计了通过对比老师改写的文字与课文中的段落来让学生品味语言,学生更清楚明了的从哪些方面去品味语句。

缺点:

1.在处理语言品味这个部分,我问学生,老师的改写与原文有什么不一样的?好不好?好在哪里?这个问题一提出来,大家首先会觉得,既然是国家选定的课文,一定是原文要比教师改写的好。学生也许会想,这样设问,是不是教科书上有值得商榷的问题呢?学生沉默了一会儿,然后我换了一个问法“哪个写的好?”,学生脱口而出“书上的好”。至于为什么好,学生只能说出改写段语言的平实,因为学生还没有来得及分析课文,我的设计也是在这个问题之后才分析课文语言的生动性的。后来我的点拨直接就把答案告诉学生了,好的原因是因为语言生动,富有表现力。这样就把学生的思考学习变为直接灌输,把学生的学而代之为教师的教。

2.在处理语言的生动性时,只抓住文章的1-2自然段,找生动性的词语,就占去了大量的时间,加上上面的改写问题的处理,带给人的误导是,说明文的语言还是生动的好,平实的不好。大家都知道,说明文给人以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比如拟人等修辞手法,象声词,成语,长短句,等等。平实也是说明文语言的一个特点。

改进建议:

1.是不是应该这样问学生:老师的改写与原文有什么不一样?哪个好?好在哪里?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有一个过程,这个问题的设计,可以放在分析课文语言生动性后会好一些。不应该把这个环节取而代之。

2.任何一篇说明文,具体运用哪种语言特色去说明,要看具体说明事物的需要。

教学策略分析:

缺点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说明文,教学备课时要关注它的文体特点。可是,它也是一篇科普文,研读教材时,也要注意科普文科学性和通俗性的特点,采取适宜的方法进行引导。只有深入研读了教材,才能在教学中不只是让学生明白文章的说明内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也不只是让学生了解有关物候的科学知识,而应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语文素养,从内容中品读语言,从语言中学习表达。我在预习课的时候,发现学生不大配合,尝试着交流了几次,都碰了壁。此时,我没有积极想办法,进行疏通和引导,却急于求成,只想快点完成自己的预习任务,丧失了和学生沟通交流的最好时机。以致学生在课堂上未能很好地展现自己。

改进建议: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再好的课堂设计如果脱离了学生,也只能是空中的楼阁。因此,在备课过程中一定要深入研读学生。只有事先研读学生,在预习时有的放矢地进行交流,上课时才能有效地引导。今后,我还需要多学习如何与学生进行交流,深入研读各种各样的学生,在备课中关注他们,在教学中引导他们,鼓励各层次的学生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

教学评价分析:

优点:

1.阅读评价把握住了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关注其阅读兴趣与价值取向、阅读方法和习惯这个大的方向。

2.在阅读全文基础上对重要段落和语句细致阅读,具体感受作品的形象和语言

3.鼓励学生开展个性化的阅读和理解。

缺点:

1.没有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只有我的评价没有把学生自我的评价和学生之间的评价结合起来。

2.没有突出语文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在阅读大自然的语言的时候只注意到了阅读的评价,知识技能的评价忽略了情感态度与价值的交融。

改进建议:

1.要恰当的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和主体,将老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反思。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2.突出语文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注意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的有机联系,注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融、整合,避免只从知识、技能方面进行评价。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