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入职教师岗位适应培训(101)
  1. 作业标题:【中小学】研修结业成果截止时间:2016-02-28
  2. 作业要求:

    内容:

    通过本次课程的培训和研修,你一定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职业素养有了创新性的提升。请列举一个自己的教学案例,运用研修成果从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评价三个角度分析其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要求:

    1.要求原创,拒绝雷同。

    2.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形式提交。(最好现在文件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

    3.请在截止日之前提交。

  3. 发布者:培训管理专员

【中小学】研修结业成果

提交者:胡霞     提交时间:2016-01-30    浏览数:6     



《穷人》第二课时



《穷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个短篇小说。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 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有力地抨击了当时上流社会的堕落与腐化。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的12个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过程与方法:学习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学会要珍惜现在的生活,要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做贡献。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难点: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环境、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三、教法学法:



1)教法设计:



指导朗读法:通过学生多种方式的朗读课文,体会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分组讨论法:紧扣“自主——合作——探究”进行设计,努力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积极探究中获得思想启迪,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2)学法指导:



自读感悟法:更好地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



圈、点、勾、画法:便于找出环境、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把阅读与思考、阅读与感悟有机结合,让学生经历“读—思—悟—通”的学习过程,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行为中,获取新知识、形成能力。



四、教学媒体



1、范文朗读视频课件;2、音乐欣赏课件;



3、时代背景课件;   
4
、重点词句、段落的文字课件。



五、教学流程



(一)欣赏歌曲,导入新课



1、欣赏歌曲,谈感受:人与人之间要有爱心



2、生活中处处有爱心,处处见真情。穷人有爱心吗?著名的美国作家海明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贫穷的人往往富于仁慈。”果真是这样吗?今天,我们再来一起学习课文《穷人》,看看他们的精神世界也是否如他们的物质世界一样“穷”。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去学习,收集有关资料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增长知识,从中受到了更多的启发和教育,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二)、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自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桑娜和她的丈夫,在邻居西蒙病死后,主动收养了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



2.填一填,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渔夫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归来。桑娜出门去看丈夫是否回来,顺便去看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西蒙已死,便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渔夫回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孩子抱回来抚养)。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通过自读回忆,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三)、自主探究,“穷人”穷不穷



学生再次仔细研读课文,我提出:课文的标题是《穷人》,但是有人说课文中的桑娜和渔夫并不穷,其实他们很“富有”你们支持这种观点吗?为什么?我提出这一问题正体现了新课标指出的:教师要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1 、学生选择“贫穷”这一观点时,我出示如下问题:



1)、文中的穷人指的是谁?(桑娜、渔夫、西蒙)他们的穷体现在哪些地方?用——标出有关句子。



2)、分组学习,讨论问题



3)、交流    (屋内装饰、吃穿、忙碌、劳动条件)



通过圈点勾画,学生清楚地知道:桑娜与西蒙两家的贫穷──住得差,吃得差,劳动条件差,还有疾病,是沙俄时期俄国渔民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在教学时,我紧扣
“质疑—析疑—解疑”进行设计,勾画理解词句,让学生了解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的状况。



2、学生选择“富有”这一观点时,我出示如下问题:



1)、你是从作者的哪些描写中感受到的?用……划出有关的语句,在旁边做上批注。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品析句子体会品质



课件出示:



1、描写环境的句子



1)、“屋外寒风呼啸……五个孩子在海风呼啸中安静地睡着。”



从室内外的环境的描写体会桑娜虽贫穷但很勤劳。重点理解“温暖、舒适”。



2)、对西蒙家场景的描写。



体会西蒙的贫穷艰难,使她无法给予孩子更多的爱,但她尽到了母亲的职责。进一步感受穷人的善良。



3)、学习作者的写作特点:通过环境的描写,体会穷人的善良、勤劳。



2、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



1)、“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揍我一顿也好!’”



体会由于桑娜家庭的贫穷,由于桑娜热爱丈夫、同情孤儿,所以才会有如此复杂的心理活动。虽然桑娜的内心活动十分复杂,但是收养孤儿的决心没有动摇。理解“忐忑不安、自作自受”。这一段是全文的重点,最能突出桑娜美好的心灵,最能表达桑娜复杂、矛盾、忧虑不安的内心世界。



2)、“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体会桑娜决心要收养两个孩子,指导用“非……不可”说话。



3)、学习作者的写作特点:通过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穷人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



3.描写人物对话的句子



(1)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让学生从“熬”及渔夫 “严肃、忧虑“的神色来体会收养孩子的决定使经过渔夫的认真的考虑,同时也说明了他们的生活使非常的窘困。



2)、学习作者的写作特点:通过人物的对话,体会穷人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



3)、补充当时的时代背景资料



引导学生用圈、点、勾、画法找出环境、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让学生从这朴实的语句中深入领会桑娜渔夫高尚的品质。将现实的穷与精神的富进行对比,让学生经历“读—思—悟—通”的学习过程,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获得情感的升华。



()、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课题是穷人,可文中没有一个“穷”字,但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穷人的贫困与艰辛。同样,全文没有一句赞美的话,然而穷人的高尚品质却被表现得感人肺腑。可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的渔夫一家之后的生活会怎样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续写《穷人》这个故事



(五)、板书设计           9、穷人           





勤劳、善良、有同情心、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





                       (环境、人物对话、心理活动描写)



自我评析: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弄清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然后提出问题:“穷人”到底穷不穷?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主阅读,自主探究,在读中感悟,在议中交流。这样既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感悟了文章情感,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1、在教学中,我先跑出一个议题,让学生在充分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自主读书,边读边划,联系课文,深入思考,并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观点和同学交流讨论,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的、自由的与文本直接对话的空间,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与思考。在全班交流时,我根据文章的写作特点,让学生采用圈点勾画法,从教材出发,证明自己的观点。



2、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的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适时的补充有关图片、历史资料:当学生各自表明自己观点之后,为了让学生对于文中主人公的“富裕”有更深的体会,我适时补充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及时代背景,让学生体会到渔夫和桑娜生活的不易,以及他们在自己如此困难的情况下还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其实他们是最富有的人。这时再次读文,学生的理解和朗读就比较到位了。进而组织学生朗读,使学生在情感上和作者产生共鸣,因而“穷人”并不“穷”终于成了所有学生的观点。最后的拓展延伸,让学生续写《穷人》。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以及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