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入职教师岗位适应培训(101)
  1. 作业标题:【中小学】研修结业成果截止时间:2016-02-28
  2. 作业要求:

    内容:

    通过本次课程的培训和研修,你一定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职业素养有了创新性的提升。请列举一个自己的教学案例,运用研修成果从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评价三个角度分析其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要求:

    1.要求原创,拒绝雷同。

    2.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形式提交。(最好现在文件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

    3.请在截止日之前提交。

  3. 发布者:培训管理专员

【中小学】研修结业成果

提交者:周爱梅     提交时间:2016-02-14    浏览数:6     

⒈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⒉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合作和语言表达能力。 ⒊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的过程和结果。 ⒋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教学重点:通过让学生用不同的物品做标准去测量物体的长度,使学生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通过测量活动的体验,能够根据做标准的物体较准确地估计其他物体的长度。 教学关键:能在测量花边的实践活动中,提出用不同的物品做标准测量同一长度,结果不同;量不同的长度,结果却一样的疑问。 【案例描述】 片段一:经历知识形成过程 体验数学 ⒈提出问题 师:现在,你们已经是二年级的学生了。老师发现你们比以前懂事多了,有些事都能够自己解决了,真了不起!这有两位小朋友,他们也很出色,能自己背着书包上学。你们看一张简单的地形图,这是小明家,这是小芳家。从图上看,你觉得谁的家离学校近呀?(出示图片) 学生猜测,各有各的想法。 ⒉师生讨论,研究制定解决方案 师:看来用肉眼很难想判断谁的家近,那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用尺子量。 师:如果不用尺子,你能不能想出巧妙的办法测量出哪条路比较近呢? 生1:我用画格子的方法,哪条路画的格子多,它就长。 生2:用绳子来比一比,先量一条做个记号,再去量另外一条。 生3:用手来比划一下。 生4:可以用学具。比如用三角形来摆一摆,看看哪个多就长。 生5:还可以用小棒来摆。 …… ⒊交流测量方法 师:用学具怎么测量啊?谁能上来演示给大家看看? 请一生通过投影仪演示,师提问:大家仔细观察,你觉得他做的对吗?他是怎么做的? 生1:他用三角形沿着路摆的。 师将其中的一个三角形分开,问:这样摆可以吗?你有什么补充的要求吗? 生2:还要一个接着一个,不可以分开来。 师总结:测量时,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⒋实施方案,学生同桌合作测量两条路的长短 ⒌交流汇报阶段研究成果,碰撞出现矛盾 ⑴学生汇报自己组测量的结果。(教师板书) ①路大约长度 ②路大约长度 15个正方体 9个长方体 8个长方体 3根多小棒 3根小棒 7个三角形 5个三角形 17个正方体 …… …… ⑵根据数据,展开讨论 师:同学们想出的办法真多。看样子,没有尺子的情况下,你们用这么多巧妙的办法告诉老师这两条路的长度。真聪明。 师:但是,你们看看,测量同一条路,这几个数据一样吗?为什么? 生:因为我们用来量的东西不一样。有些是正方体,有些是长方体,还有小棒,三角形。 师:这些东西哪不一样?我们来看一看。 (师拿出用来测量的学具,学生观察) 生:这些东西有些长,有些短。 师:哦,用来量的东西长短不一样。如果用更长的小棒去量一号路,也是三根吗?(出示一根长的小棒) 生:不,比三根要少,用它量大概就两根吧?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这个小棒要长,用的就少了。原来的小棒短,需要的就多。 师:1号路用小正方体量有15个,那如果用米粒量,所得的数与15比,大还是小呢? 生:肯定比15大啦,可能要好几百粒呢。 师:这样看来,用不同长度的东西去量,所得出的数据是不一样的。 师:你们通过测量,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到底哪条路长呢?(生一致认识2号路长)你们是怎么比较的? 生1:因为1号路是15个正方体,2号路是17个,当然2号路长。 生2:1号路只有3根小棒那么长,2号路有4根,所以2号路长。 师:为什么要正方体和正方体比,小棒和小棒比呢? 生:因为都是正方体是一样长的嘛,就可以比啦。 师:我可不可以三角形和小棒比呢?(不可以)为什么不可以? 生:这两样东西长短都不一样,得出的结果也不一样,不能比较。 师:量物体长度时,用同样的东西量方便比较!哪个用的多,哪个就长。 ⒍交流小结 揭示课题 (创设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观察、猜测、操作、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片段二:数学史料 师讲述(配合多媒体图片演示):人类发明尺子、统一长度单位之前,就像我们开始测量线路使用的方法一样,常常利用身边物体的长度或身体的某一部分做长度单位进行测量。下面介绍几种古代的长度单位。例如我国古代曾以“步”为长度单位,英国曾规定以查理曼大帝的脚长为1英尺,成人两臂左右平伸时两手之间的距离叫庹,还有张开的大拇指和中指(或小指)两端间的距离叫拃……至今,在人们没有带尺子的时候,仍然会这样估测物体的长度,例如妈妈给孩子买衣裤或鞋的时候。 师:现在我们也来试试这些身体上的工具,请用你的一拃测测课桌的长。   生测量,反馈的数量有所不同 “大约5拃”“5拃半”“6拃”r>   师:怎么数据都不同呢?是不是课桌长度不同呀?   生:我们手的大小不一样,有些一拃长,有些短。   师:哦,测量长度的标准不一样啊。 (介绍一些有关长度单位的数学史料,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首先源于人类生活的需要,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且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从而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片段三:统一单位 体验成功 师:为了能更好地比较物体的长度,我们全班一起来统一一下长度单位。课前老师分了许多的小方块给大家,那些小方块全部都是一样的大小。接下来我们统一用小方块来作为测量标准。 ⑴用□量一量你用的铅笔的长。根据测量的结果猜猜你和同桌的铅笔谁的长,谁的短。然后再把铅笔放到一起比一比,看看你量对了吗? ①师反馈,请两个学生报出自己的笔大约有几个小方块的长度。 ②学生根据测量测量结果猜一猜 ③师再将俩学生的铅笔放到一起比较,验证。 ⑵先估计一下数学书本的宽,大约有几个方块,再用方块测量数学书本的宽,然后在小组中汇报,比比大家量得的结果一样吗? 师:你估计书本宽大约是几个方块,你怎么估计的呢? 生:我想刚才量过的铅笔是13个小方块,而书本的宽好象跟它差不多长,所以我猜大约是14个小方块那么长。 师:你估计的方法真好,这样的话估计的就比较准确。 师:你测量的数学书本大约有几个方块?(14个小方块) 你是怎么量出来的呢?有什么好方法吗? 生:用之前量过的铅笔来量。刚才的铅笔是8个小方块长,然后再接着用小方块摆下去,合起来就知道是14个。 师:能够巧妙的利用测量过的铅笔,又快又准确。 ⑶用你喜欢的工具量一量你想知道的物体的长度。(量之前先估一估大约有几个) 学生活动后汇报 生1:我测的是橡皮擦。我估计它大概有4个小方块那么长,因为我的橡皮正好是铅笔的一半,一测,果然是4个。 生2:我的是每课一练,我估计它有3支铅笔长,量的结果是有4支铅笔长。 生3:我估计我同桌的手臂大概有3个铅笔盒长度,量的结果也是3个。 教学设计:教学情景贴近学生生活,从生活的问题出发,抽象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且运用多种方法,最后认识统一的方法——用学具测量,结构清晰,目标明确,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策略:教学连接紧凑,大部分情景都能按教学计划进行,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会提出一些与教学内容无关的问题,有时候不知该怎么办,是跳过的话,就忽略学生的感受了,深究的话,浪费时间,又有可能陷入混沌的问题中此教学机智还不够,不能从容面对问题。 教学评价:认识长度单位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适应能力,探索精神比较好,但是二年级的学生抽象能力的fa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提高,对问题的深度理解还不够,对同意长度单位的来龙去脉有所了解,但是这个过程却没有掌握牢固,所以还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技能,教学机智,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用心用脑,动手。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