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入职教师岗位适应培训(101)
  1. 作业标题:【中小学】研修结业成果截止时间:2016-02-25
  2. 作业要求:

    内容:

    通过本次课程的培训和研修,你一定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职业素养有了创新性的提升。请列举一个自己的教学案例,运用研修成果从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评价三个角度分析其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要求:

    1.要求原创,拒绝雷同。

    2.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形式提交。(最好现在文件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

    3.请在截止日之前提交。

  3. 发布者:培训管理专员

【中小学】研修结业成果

提交者:王小净     提交时间:2016-01-26    浏览数:0     

 

《桥之美》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本课词语。

2.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能力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学会欣赏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和作用。                         

2.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3.感受体味作者形象生动、优美含蓄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理解桥美在何处。

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三、教学方法

1.朗读法,以读带讲。

2.讨论法。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努力提高讨论的质量,通过生生互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3.观察法。通过比较图片的差异,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维。

4.比较阅读法。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同样写桥,但表现手法不同,给人的感受也不同,可把两文比较,体会它们的相异之处。

四、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

五、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2.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桥的图片资料。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吴冠中先生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进入美的情景当中。配以下导入语:同学们,我们在悠扬的音乐声中欣赏了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的画作,谁来谈谈自己的感受呢?(生答),教师总结:在同学们眼中吴冠中先生的画作是和谐的,是美的,那我们应该怎样来欣赏一幅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吴冠中的《桥之美》,看看他是如何以画家的眼光来写桥的?能不能从这篇文章中学习到欣赏画作的方法? (板书课题,“美”字写大,突出一下)

(二)作者简介

吴冠中教授,是当代著名的画家,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他也是出色的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吴冠中先生在文中说“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 他自己对桥当然也是情有独钟,他对桥的喜爱是否有其独特的视角呢?请同学们找出作者的眼中桥之美在何处?

明确:“桥的美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2.本文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桥之美?

学生回答,老师明确。

明确:作者列举了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以及《清明上河图》中的桥、人造索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

3.谈谈如何来欣赏一幅画?

明确:画面要注重点、线、面的结合;要与周围的环境对照、协调。

小结:作者就是借助对这些桥的具体说明详尽的阐述了他所认为的桥之美,即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四)研读与赏析

重点研读第④小节。让学生学习观赏四幅桥之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喜欢哪幅画,说说理由,理解桥要与周围环境既对照又和谐才能构成美景。

芦苇石桥:密密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感觉舒畅。

细柳拂桥:柳枝的动、细弱、年年发芽和石块的静、厚重坚硬、历久不变形成对比。令人销魂。

长桥卧龙:在宽阔的水面上的长桥,打破了单调的背景,整个环境充满了灵气和生命。宛如史诗。

风雨廊桥:廊和厅的安闲自在和亭下水流的湍急、山峰的险峻又形成对照。形式独特。

(五)揣摩语言

 吴冠中先生以画家的眼光,不仅告诉我们要用美的眼睛去看待事物,而且还用蕴含丰富的语言引起我们情感上的共鸣,请同学们找出文中蕴含丰富的语言加以体会。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4.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六)比较阅读

    比较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

    教师提示学生可以从两文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语言特征等角度进行比较、评析。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表格使其更加清楚,表格设计如下:

比较篇目

说明对象

着眼点

说明顺序

说明方法

语言特征

中国石拱桥

  石拱桥,是一篇较为规范的说明文

 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成就突出

 由一般到特殊,先概括后具体

 举例子、引用、列数字、打比方等

 语言平实自然而又准确、严密

桥之美

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

 桥的美学价值,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

总—分—总

 举例子

 文章语言优美,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一起领略了桥的风采,我们的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但我们追寻美的脚步却不会停止,生活中有多少美不胜收的景致,让我们练就一双慧眼去发现、去鉴赏这大千世界的美吧!
  
八)作业布置

 

   

该课是我在全校公开课比赛中上的一堂课,下面我从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评价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教学设计:从总体来看,该课的设计内容充实,教学思路清晰。上课伊始,我播放吴冠中先生的美术作品欣赏,使学生迅速进入到美的情境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引出吴冠中先生的《桥之美》。上课过程中,注重学生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课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教学策略:本节课我综合运用了朗读法、讨论法、观察法、比较阅读法等教学方法。朗读法以读带讲,《桥之美》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极富表现力,适合朗读,因此因势利导,采用以读带讲的教学方法;讨论法,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努力提高讨论的质量,通过生生互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观察法,通过比较图片的差异,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维;比较阅读法,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同样写桥,但表现手法不同,给人的感受也不同,可把两文比较,体会它们的相异之处,加深学生的印象。

教学评价:这堂课总体上看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气氛较活跃,课件新颖独特,时刻让学生处在美的享受中,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对“美”有了较为深刻的体会。

不足之处:在教学的过程中,过于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而忽略了本文说明文的文体特征,重难点不够突出,另外语速过快,需要加以注意。

改进建议:在以后的备课过程中要吃透教材,紧抓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总结经验教训,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努力加以克服。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