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法的反思

发布者:蔡丽琦     所属单位:瑞昌市现代职业中等学校     发布时间:2015-12-03    浏览数:3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育是实践性智慧,需要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持续的反思,并把反思导向深入,最终实践教育教学的创新,提升育人的质量。因此,持续反思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障。每一位教师都要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我们的小学有效吗?”“什么样的教学更有效?”“有没有比我的教学更有效的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意识。一般的说,一堂课后教师应反思以下几个问题:

1 学生们的参与程度高吗?

2 学生的表现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吗?

3 哪些内容学生已经掌握或还没掌握?为什么?

4 教学过程中哪些活动效果好/不好?为什么?

5 为什么有的学生没有积极参与活动?

6 学生在反馈检测中出现了哪些差错?为什么?

7 对教学中的问题和失误该采取什么措施?

8 我的教学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还应该避免一些误区的产生:

误区一: 教学用时少即课堂效率高

我们有些老师并不是缺乏教学热情,而是忽视学生是作为真正教学对象的存在。所以在他们看来,一堂课下来,只要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所花的时间越少就视为课堂效率高。这种以教师为中心(teacher centered)的教学思想最终导致忽视了教学是关于“人”的生命意义的特征。

误区二: 学生接受内容多即学习效益大

在课前教学准备阶段,教师在备课环节中确实很投入,表现为教学环节设计紧凑而又呈现高密度;在课堂教学实施阶段,教师在按照教学预设的东西有条不紊地进行,从表象上看这不失为一堂高密度、快节奏的好课,然而反思其效果,笔者认为,教师忽略了学生对知识有一个内化的过程,只有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很好的内化,才可能有较好的输出。因此,并不是输入的越多,产出的会越多、

误区三: 教师任务的设计低效、无效期待学生有效的输出

在新课程精神的倡导下,我们倡导以任务型等强调过程学习的教学方法,因此在课堂实践中会看到教师设计的多种任务,然而在任务开展的过程中,突出表现的问题:本身的教学任务缺乏有效性或是呈现低效性。

误区四: 任务的开展只是集中于“优势学生”的有效输出

在新课程精神为指导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会有意识地增强有效的语言实践量,设计可行的有效的任务,这时候,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便是实施“有效教学”的一种策略。但是,当教师在开展合作的过程中,为了取得良好的互动效应,往往把任务的执行只集中于少部分的“优势学生”身上,这与“有效教学”所期望的能让班中更大多数的学生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能获得学习效益的最大值是违背的。

同时,在教师的教学反思中还要特别提倡专业合作精神,促进教师有效地借鉴他人的教学经验,开阔反思的视野,提升持续反思的质量,以便以后更好地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为实施有效教学服务。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