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 有效课堂教学行为与策略的研究

发布者:袁新华     所属单位:都昌一中     发布时间:2016-03-15    浏览数:2

信息技术环境下

有效课堂教学行为与策略的研究

(第一阶段工作小结)

 

我校把“教科研育师、教科研兴校”作为学校的发展途径之一,学校历来高度重视教育科研工作,特别是课题研究工作,近些年,在已结题的13个全国及省市课题中,有8个获得优秀课题研究成果奖。自20116月申报了福建省电化教育馆“十一五”规划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有效课堂教学行为与策略的研究》来,严格按照制订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的要求与步骤,科学有序地做好课题研究工作。在整个实验研究过程中,也得到了各级教研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各方专家的精心指导,我校课题研究工作开展得规范、扎实、有效,已基本完成了第一阶段(研究初期)的各项工作任务,并取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效,同时课题研究活动也为我校的教科研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各项工作都得到了促进与提高。为了更好地做好下一步的课题研究工作,现将2011年所作的工作与取得的成效作阶段性小结。

一、已开展的实验研究工作:

1、成立了学校课题领导小组和研究小组,明确了各自的工作任务。

2、根据学校的教学实际和教师情况拟订了课题研究方案和计划。

3、组织实验教师学习了有关理论,端正思想,转变观念,明确目标,提高认识。

4、 根据课题研究方案,聘请专家进行了开题论证,初步拟订学校课题研究具的体内容和途径方法。 

5、查阅了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动向及成果。。

6、各年段实验教师依照方案进行课堂信息技术运用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拟定了实验方案、实验计划。7、请专家指导和研究组老师讨论制定了信息技术运用课堂的教学体系。

8、开展了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课堂教学行为与策略的研究,并填写了实验记录表。

9、组织了研讨课和片区实验校课例研讨活动,广泛开展实验研究。

10、组织了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的评选活动,评选出了优秀教学设计,建立了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课堂教学设计资料库。

11、撰写了阶段性实验小结和研究论文。

12、组织了课题研究经验交流会。

13、编印了课题研究课堂教学设计和实验研究论文集。

二、研究的内容:

1、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各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现状与学生学习状况的调查。

2、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行为的特征,组成及分类。

3、开展校本行动研究,查找与分析各学科中无效或低效得课堂教学行为及形成的原因。

4、提出各学科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有效课堂教学行为的基本策略与对策。

三、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此项研究的最新动态和相关课题的研究成果,收集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理论资料。

2、调查研究法:通过亲身接触和广泛了解,比较充分地掌握有关课题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在大量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找出科学的结论,以指导今后的教育实践活动。借助学校的集体备课、教学研讨活动、课题实验研究课、教学反思等对教学的有效现状进行调查分析。

3、行动研究法:依托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再用教育科学的理论、方法、技术去审视、指导自己教育教学实践,将教育教学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逐步完成对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各学科有效课堂策略的研究,寻求借助于信息技术的小学学科课堂教学有效、高效的教学对策。

4、经验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将根据教学实践提供的材料及时进行归纳与总结,在反思中积累经验,探讨新课程理念在课题教学中的运用。

四、收获与成效:

开展该课题研究半年来,我们的各学科教学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实践研究,创新了课堂教学方法,得到了一些收获与成效:

(一)教学创新,课堂更灵动更有效。

1、主题型教学方法

主题型教学方法指的是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收集、整理与主题有关的信息,在教师帮助下进行学习、评价的教学模式。

这种方法具有丰富性、灵活性。因为主题可以是人文学科的,也可以是自然科学;主题可以是内容方面的,也可以是艺术方面的;可以是文本的,也可以是超文本的(如影视欣赏);可以是比较异同的,也可以是单纯求同或单纯求异的;同时主题可以来自教材规定(提供)、教师规定(提供)或由学生自己选定。如语文学科中“中国的世界遗产”一组课文的教学,如果组织学生到网络教室进行上课,围绕某一主题,搜索“世界遗产”,不到1分钟时间,就可以查到上千条有关“世界遗产”的信息,有图有文,让学生大开眼界,对课文的兴趣与理解也一下同时提升。比如教学《颐和园》时,通过清晰的“颐和园”照片,使学生对颐和园的方位与景物有了直观的认识,更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让图文结合,让静变动,这自然比单纯的文字分析形象生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这种方法围绕特定的学习目标和学科知识能力的增长点,设计出针对性强,操作性强,适合网上学生的活动主题,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积极合作,成功体验,来提高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交流型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型教学方法指的是以分工合作为特征的教学方法。开展“合作学习”时,必须注意处理好与“自主学习”的关系,把学生的“自主学习”放在第一位,“合作学习”要在“自主学习”基础上进行。

科学教师常利用竞争式学习、协同式学习、伙伴式学习、角色扮演式学习等四种基本合作学习模式和人机协作、生生协作、师生协作等三种基本途径,培养学生竞争能力与协作能力,学会与人交流、与人合作、与人竞争、与人相处以满足新世纪人生存的需要。

这种方法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等相关技术,由多个学习内容彼此交互和合作,以达到对教学内容比较深刻理解与掌握的过程。教师指导学生在个人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并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通过这种合作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洞察。

3、自主探究型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就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探究。先由教师启发引导,例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点拨,帮助学生沿着概念框架逐步攀升。

如:网络习作指导课《到海底去遨游》, 教师引导学生:“请大家点击“海底遨游”按钮。在这里啊,为大家提供了很多海洋动物、植物的图片。你可以单击图片查看有关的视频和文字资料,进一步了解海洋的动植物。而且你要边看边想,看谁能把在网上浏览到的内容想象成一段自己亲身经历的海底见闻说给大家听!”即教师利用校园网的大量资料,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探究,并进一步构思文章的脉络,可以说,探究的过程就是遨游的过程,就是行文的过程,使网络与习作教学进行有机融合这种方法,始终让学生处于主动探究、主动思考、主动建构意义的认知主体位置,但是又离不开教师事先所作的教学设计和在协作学习过程中画龙点睛的引导;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说的话很少,但是对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却很大,充分体现了教师指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

4、展示型教学方法

展示型教学模式指的是从展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入手,使学习者主动构建知识意义的教学方法。

如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阅读课”,是根据课标的教学目标、特定的教学组织形态以及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的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过程。它有别于传统的书本文字阅读,它除了一般的文字阅读外,还具有超文本的阅读,如声音、图像、动画、视频、影片等,它比传统的文本阅读更快捷、更丰富、更精彩,具有更大的自由度。从学生角度来看,多种媒体参与教学,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利于激发学习的内动力;从教学的环境来说,信息源更加丰富,信息传输更快捷;从信息的显示形态来说,图文并茂,精彩生动,具有丰富的感知材料,极易产生意境。这些与传统的阅读教学相比都有明显的优势。

(二)形式多样,让教学与学习更轻松 

在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经过语文实验教师的不断摸索,我们已总结出了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阅读课的几种学习形式

1、搜索浏览,搜集资料,这是学生进行预习的自主行为。

 2、利用网络合作学习,小组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共享学习成果。

 3、解决疑难,寻找问题答案。

4、网络论谈,交流、探讨问题,主动提出自己的见解。

5、网上求助。通过校讯通、E-mail等方式,向老师、同学请教。

(三)学习培训,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1、现代教学技术操作技能显著提高

通过组织学习培训和开展一系列研究活动,再加上学校领导重视,采取有力的措施,实验教师应用现代教学技术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教师除了利用一般的课件上课以外,大部分老师都有愿望在网上或运用电子白板进行上课,会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先进的教学思想进行教学,能根据自身学科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媒体组织教学。

2、理论水平明显提高

     通过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有效课堂教学行为与策略的研究,树立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边研究、边实践、边检验、边提高、边推广辐射的方法,开展研究与实践,锻炼了一支观念在不断更新、作风严谨、技术较精湛、有创新精神的教学技术管理与教学队伍。

     五、感悟与反思:

    1、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使教师教得更轻松。
    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整合课程资源,着力构建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体系,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而且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了课堂教学多维互动(师生、生生、人机、群体等)局面的出现,通过师生多种感观的全方位参与,使学生个性发展得到张扬,教师教学会变得更加形象生动,课堂也将更加生动活泼。

2、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学得更扎实。

现代教育技术对于实现感知可视化、推理可视化、创意可视化、思维可视化、观念可视化等提供了技术支持,从而实现信息来源的多样化、学习方式的个性化、学习过程的主动化、学习结果的创新化。学生在声、形、色等感官刺激下,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体验,学习不但轻松而且扎实有效。
    3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使课堂更充满创造性、趣味性

学生凭借多媒体课件能够进行自学思考,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教师应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释疑解难的作用,应用多媒体课件创设需要探究的问题情景,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让学生体验到创新的乐趣,从而全面激发学生的创新探究意识。同时,现代教育技术能使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多样化,使教学内容更充实、更鲜活,更能使学生认知的最后结果变得生动有趣、喜闻乐见、充满魅力,构建起“问题——探究——解答——结论——问题——探究……”的深层次良性认知方式,现代教育技术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使教学内容、教育空间向课外延伸,向社会延伸,向更广阔的空间延伸,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增强教学效果。

虽然在开展该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点成效,但反思我们的研究过程,也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1、 我们的研究探究,目前还仅停留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运用方面,对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研究还涉及很少。

2、部分教师在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时,还比较生硬,没有传统教法运用得流畅自如,问题出在教师的培训还不够到位,有待于进一步学习和提升。

3、课件与教学设计思想的不相容是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有些教师下载的课件、教学软件有的脱离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而一线的大多数教师由于技术上的难题,时间上的冲突,即使有很好的想法和设计,也不能充分地表现出来。

但是不管有多少困难,我们都要勇敢地担负起时代赋予的教育使命--竭尽全力促进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并使我们的课堂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插上创新的翅膀,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生动形象,更加直观有效。

宁德一中福建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 课题 

 

《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

 

实 施 方 案

                                           

                         宁德一中教研室    陈丽容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1、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世界教育改革风浪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议题。我国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在新课程中明确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内容。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2、课程改革的需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第11条规定:“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高度,深入地探讨和研究信息化条件下的教育教学规律和方法,更好地发挥教育在信息社会中的育人作用。前教育部长陈至立指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

3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状况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西方比较有影响的教学理论与模式,如杜威的儿童中心论,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克拉夫基的“范例教学”,维果茨基的儿童最近发展区和最佳教学阶段学说,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等等,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对教学有效性的探寻。

国内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下半叶,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崔允漷教授写的《实效性教学理念与策略》。崔教授对“实效性教学”的内涵、核心思想作了清晰的界定,提出实效性教学的理念:一是“实效性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二是“实效性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三是“实效性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四是“实效性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五是“实效性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4、本校的实际需要

一直以来,我校作为福建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早已实现了多媒体教学,信息技术硬件环境有了显著的改善。但信息技术用于教学的现状远不如人意,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远未发挥出来。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虽然不排除有符合新课程要求,勇于改革和创新,既能传授知识又能培养能力,既能注重知识建构又能注重人格塑造,既能注重全体发展又能注重个性发展的优质课,总体来讲,课堂教学的成绩不容否定。但是,还有为数不少的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方法简单,容量狭小,过程乏味,效率低微。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压抑,学生学习的效果则表现为低效或无效,从而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种课程的表面达成现象……高耗低效,缺乏策略,成为教与学最突出的问题。

虽然近几年国内有识之士对此也进行了一些探索,但由于操作的难度,而没有深入的进行。虽然也撰写了一些文章,大多数也只是在理论方面做了研究和推断,少有具体可行的指标性的时间指导,或在研究上不够全面,有失偏颇。鉴此,我们提出了“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  ”的课题,以期构建教师导,学生学的课堂教学策略,使课堂教学具有可操作性,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1、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促进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和发展。

2、通过课题研究帮助学生掌握信息化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信息素养,逐步让学生适应和应用网络技术进行学习,形成终身学习的技能。

3、通过课题研究指导各学科的课堂教学改革,落实新课标、新观念,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推动学校的课改实践;初步探索出一些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4、通过本课题研究,完善校园信息化环境,开发研制适合中学教学的校本资源库。

5、通过本课题研究,促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

2研究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将以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为先导,建设以学为本的模式,坚持学为主体,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学施教。让学生发挥潜能,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勇于质疑,善于拓展,大胆创新,切实改变低效或无效教学的状况。同时,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建构学科知识体系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努力形成符合学科实际且具有个性富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体系,用以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最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探索发展性课堂教学方式。在学校的指导下,各学科根据自身特点,从实际出发,探索本学科课堂教学的发展性教学方式。主要解决学习品质养成、学习兴趣保持、学习策略探讨等方面的科学性、有效性、普遍性的问题。各实验教师均应确立“发展性”的核心理念,优化课堂教学方式,寻找新的突破口。

3、主要观点

本课题的研究将立足于课堂教学实践,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系统借鉴、整理、选择

有效性教学经验,对成功有效的教学经验进行分析与整合,以建构课堂教学的有效模式为抓手,开展推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实施优质教育的行动研究,并形成策略体系。

4、创新之处

结合本校条件以及本校学生的生活实际,探索出具有本校特色的用于各学科课堂教学

活动的资源开发、应用的途径、方法、策略等。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1、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不是一种独立的研究方法,是研究者为提高自己实践的合理性与正当性,增进对实践及其得以进行的情境的理解而采取的自我反思探究的一种形式。它是一种研究活动,有五个相连续的步骤: “问题——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反思后再产生问题,周而复始。运用这一方法适时调整计划,采取相应行动,不断观察、反思,根据实际情况随机相应调整、修改、及补充,以求研究的实效性。辅之实验探究法(在高级各年级的同层次班级中抽样设置实验班和对照班各两个进行实验探究)、文献研究、调查问卷、经验总结、信息捕获重组法等方法。

2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114月――20124月)启动阶段明确研究思路、讨论并设计研究方案,完成课题论证,成立课题组、落实研究任务,制定研究制度。建立课题研究的管理网站。

第二阶段:(20125月――8月)理论研究阶段。学习相关教育教学理论和已有先进经验,讨论研究内容的改革思路和具体策略,制订每一阶段实施计划。

第三阶段:(20129月――20131月)实验阶段。按照研究目标和具体的实施方案,开展实验。并组织开展一些理论讲座、教学观摩、外出参观等活动,以推动课题的研究和实验。在这一阶段结束时认真分析总结,写出阶段性研究报告,准备中期评估。

第四阶段:(20132月——20147月),总结撰写成果申报阶段。总结3年来的试验成果,撰写研究报告等,向课题管理部门申报结题验收。

四、课题组成员名单

课题组负责人:陈丽容

课题组成员: 胡昌成       余慈榕   叶立景   黄泽新  肖丽秀   赵少华 

【中文摘要】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应用时,过度使用或不当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会导致物理课堂教学中出现弄巧成绌的现象,对教学的效果适得其反。合理运用多媒体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将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重组,相互融合,才能真正改善我们的课堂教学,促进传统教学方法的变革与优化,提高教学效率。通过《光的直线传播》和《电路的连接方式》的案例研究,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体会,并且从实际应用中得到一些启示。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初中物理   辅助教学
一、研究目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目前,大部分学校都已经实现班班有多媒体,而在实际的使用进行教育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许多问题,尤其在以实验为基础的初中物理课堂中,当我们将信息技术引人课堂教学后,部分教师用多媒体的一些功能取代了自己对教学的组织。还有一些教师在课堂中尽可能多地使用各种媒体。有些教师干脆纸上谈兵、不做演示实验,完全用多媒体课件来模拟。这样势必会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更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过度使用或不当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会导致物理课堂教学中出现弄巧成绌的现象,对教学的效果适得其反。
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合理运用多媒体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将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重组,相互融合,才能真正改善我们的课堂教学,促进传统教学方法的变革与优化,提高教学效率。
二、研究实例
案例1:《光的直线传播》教学设计
观看影片,引入课题:通过观看“皮影戏”短片,不仅让学生了解古代文明史,还能通过设置问题情境直接进入主题,迅速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索激情和求知欲望。
    活动感知,提出问题:通过学生“手影游戏”和“通过小孔观察光源”的活动,再通过观看手影游戏的广告片,不断地激发学生产生渴求知识的欲望,从而提出问题。
循序渐进,探究新知:学生通过用激光笔探究光在空气、水和玻璃中传播情况的活动后,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说教和单调,利用多媒体展现现实生活中各种光直线传播的现象,在有限的时间将生活场景大量引入课堂,有利于光的直线传播科学观念的形成。在学生了解光沿直线传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再通过实验探究和播放太阳初升时的实际情况和海市蜃楼的图片,使学生知道光的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从而突破难点。
巩固新知,联系实际:解释影子的形成,视频播放小孔成像成像的过程通过三维动画展现日食月食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提高空间想象能力,使学生能有效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现象。这些生动而又形象的感官刺激促使学生掌握重点知识。
扩大视野,应用新知:通过图文的展现伽利略测光速失败的故事,让学生感受科学史的神奇与多彩,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兴趣的保持,更有利于科学知识的获取。
案例2:《电路的连接方式》教学片段
联系生活,图片导入:播放图片提出问题“我们能不能使几个灯泡同时亮起来?”,这种以问题为中心,图片为辅助的导入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求知与探究欲!
小组合作,探究新知:活动一:使两个小电灯能同时发光。鼓励他们自己动手使两个灯泡亮起来,这不仅培养了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在小灯泡亮起来的一瞬,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感受到了自主学习的快乐!活动二:总结出串、并电路的特点。学生在小组交流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清晰的感受到了串并联电路的区别,并在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媒体助学,再探新知:活动三:将两灯连成串、并联电路,把开关分别接入图中A、B、C三位置并记录你观察到的现象。学生自主总结出开关的作用使学生经历“猜想—实验—观察—总结”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体验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同时,形成严密的物理思维并体验到探究的成功与快乐!通过动画播放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经过的路径,使学生对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及开关的控制作用有更形象更深刻的理解。
三、研究体会

1、创设物理的学习情境时
物理课导入如把问题直接抛出,学生往往缺乏参与的热情,通过“皮影戏”设置情境引入新课学习,将生活用电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容易激发学生探究物理知识的欲望。多媒体教学的突出特点就是具有交互性,利用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习的主动性。通常用视频的形式展示相关的现象,通过这种视觉、听觉的刺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精神,活跃思维,促进学生发现物理问题并提出物理问题。在物理教学中有时需要学生回顾生活事例,在头脑中复现生活现象,而有的学生不能及时的复现,或许在生活中根本就没有注意,从而影响学习。适时地播放一段教学资料片段,如播放出一系列光沿直线传播图片时,学生立刻感到原来生活中就有的现象啊!立即给学生一个感性认识,提高物理教学的效果。再如,在上声音的特征时,在一些探究实验后,可以播放不同特征的声音让学生区分。又如,在讲物体与运动的相对性时,可以展现一些资料片,把学生带入生活情境中,学生会瞪大眼睛,这种效果是学生看书或者靠大脑去浮现无法比拟的。只有多媒体技术才能做到的,它明显优于一般教师的简单、枯燥的讲授效果。
2、面对抽象的物理问题时
多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也在快速的发展,使得教学信息的传递、加工、处理方式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利用信息技术模拟的功能,对解释抽象的物理学原理,提供感性认识,能很好地提高课堂效果。如模拟光的传播路径,解释小孔成像、日食、月食的形成原因。动画模拟串并联电路电流的路径,通电线圈中磁场的模拟,飞机的升降力原理的动画模拟等等,这样可把物理问题变抽象为形象直观。
多媒体技术还可以对实验仪器的结构进行自由拆分,对实验原理进行动态分析,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例如,在《滑动变阻器》一节的教学中,滑动变阻器的线圈、接线柱、滑片之间的关系是教学难点,滑动变阻器原理、接法、作用是教学重点。如果恰当的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对滑动变阻器进行动态组装,使学生对滑动变阻器的结构及各部件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并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当把电池组、小灯泡、开关、滑动变阻器、电流表用导线连成实物电路。当开关闭合,导线中通过电流部分由灰色变成红色,尤其是演示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左右移动时,通过电流部分的导线长度也随之改变,效果就更明显。通过对“模拟”实验的分析、总结、归纳,很快地突破滑动变阻器阻值变化引起电流改变的教学重点、难点,真实地“模拟”了实验现象,因为在实际的实验中,电流虽然是真实存在的,但是它确实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学生是观察不到的,只有靠学生自己去想象,这种抽象的知识信息,增加了知识理解的难度,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有很大难度的。而用计算机进行实验的“模拟”,较好地将抽象的知识变成具体形象的知识信息,很快地突破滑动变阻器阻值变化引起电流改变的教学重点、难点,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再如,还有进行电学教学时往往可以利用仿真实验室,演示一些破坏性实验,像短路烧坏电源,电压过大烧坏灯泡等实验也能达到很好的效果,毕竟这些实验不能真的去做。又如,讲原子的结构,这对学生来说是非常抽象的,可以利用课件模拟核外电子围绕原子核高速旋转的情况。
3、面对微小的物理问题时
微观的物理问题,如原子结构,摩擦起电模拟等等,利用多媒体的“放大”作用把物理问题变微观为宏观,既形象又直观。
另外,在物理教学中有许多演示实验的可见度很小,很难使每个学生都观察清楚,降低了演示实验的效果,影响了物理教学。实物投影的最大优点是可视性好,它可以把微小的实验放大很多倍,使教室的每一个学生都能看得到。
例如,在讲电流表和电压表的读数教学时,用视频实物展示台把表盘放大,改变指针的位置和量程,让学生练习读数,效果很好;在磁感线、通电螺线管的磁场等教学中,演示时只需把磁体放在视频实物展台上,磁体上边再放上一块玻璃板,在玻璃板上撒些铁粉,轻轻振动玻璃板,即可以在荧幕上看到清楚的磁感线的分布情况;演示同名磁极和异名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即生动效果又好,节省了时间,增加了课堂的知识密度;在演示“海波和松香的熔化实验”时,就可以把实物投影的镜头对准试管中的物质和温度计,并把它投影到大屏幕上;液化现象,一般用乙醚做常温加压液化演示,演示时用装有乙醚的注射器,放在载物台上,调节镜头使成像最清楚,推动或抽动活塞做加压液化和减压汽化实验,就明显地看到液化和汽化现象,获得很好的效果。

总之,利用多媒体技术的放大作用来提高可见度小的演示实验,都可以收到很好的演示实验效果,而且不影响实验的真实性。另外,利用放大作用及时展示学生的反馈练习中典型的问题,因为典型的不一定出现在黑板上。
4、需要重复再现时
初中物理教学是以实验为主要方式进行的,有的实验在教学中做了演示实验或是学生探究实验,在复习时由于时间的延长而忘记或记不太清是不可避免的,有的实验是不适宜重复做的,尤其是在复习课时更不可能把平时教学时的演示实验都重做一遍。因此,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再现”优势就可以达到复习的目的,既节省时间又提高效果。利用播放音像资料片(自制或购买的教学光盘)的方法把一些实验“再现”出来,教师还可以边讲边分析。例如:“凸透镜成像规律”是重点又是难点。在进行复习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回忆成像规律,然后再利用课件来演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达到复习巩固实验的目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还有这一章的折射现象实验。再如,天平各部分名称和调节、使用方法实验等都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再现”特点进行复习教学。变化过快或过慢的动态物理过程,这些问题往往不方便定格研究,如研究分子热运动的模拟等等。利用多媒体技术的“重复再现”作用,
四、研究启示
   1.  1、信息技术辅助初中物理教学,充分发挥整合的积极作用
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成为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效果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优化课堂过程,加大信息量的传授。生动逼真的音响效果,色彩鲜明的动态效果,灵活便捷的交互手段构成CAI的鲜明特点。物理教师则要以系统科学和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在物理教学中,科学地运用信息技术,创设优化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教学的效率。多媒体辅助物理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应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二者优势互补,可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当然,任何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只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工具,它必须依靠教师科学地设计、精心地组织和实施,才能发挥它的效能。所以,只有合理运用多媒体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才能真正改善我们的课堂教学,提高效率。
2. 重视实验的真实性,信息技术的使用要有度
    物理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基础学科,它的概念的建立和规律的获取大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这就决定的中学物理学科教学主要应该以真实的实验为基础,通过实验才能使学生观察到真实的现象进而总结出规律。多媒体课件所演示的实验毕竟是虚拟的经验,难以替代真实的实验,更不能替代学生的动手过程和思考过程。经常地使多媒体课件摸拟物理实验将会违背学科的特点。可能会扼制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更重要的是可能使学生养成一味盲从前人的经验,而不尊重科学事实习惯。
因而,教学中安排尽可能多的实验是很必要的;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动手实验,甚至课外小实验,都希望尽可能以真实、简易的器材来实现,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来探寻物理规律,来分析实验数据,来认识实验误差,以提高学生对物理规律的认识、理解,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多媒体只是在真实实验无法进行或达不到一定得效果时才使用,主要用于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一味地去追求表面的“奢华”和“大容量”。结果不是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就是搞得学生在课堂上顾此失彼,反而降低了课堂效率。
     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和物理教学的整合发展,它将给学生、教师、学校带来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和新的机遇和挑战,它是一个新兴事物,处于发展阶段,我们也要有终生学习的意识,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完善,把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有机、有效的整合并运用得当,能够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之中,就像教师在上课时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会使学生学物理时轻松愉快,不再望而生畏,从而全面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