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设计

发布者:冯传波     所属单位:三汊港中学     发布时间:2015-11-09    浏览数:4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学设计

[情境描绘]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都知道,犹太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我们历史课本上就提到两位著名的犹太民族的代表,他们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一位是自然科学界巨人——爱因斯坦,他提出了著名的相对论,这是物理学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另一位就是我们今天要学到的人文科学界巨擘——马克思,他的名字与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密不可分。今天我们讲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其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今天,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共同探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二、新课讲授

{本课知识脉络分析}

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本节课内容,教材分几个子目?各子目之间存在着什么内在联系?

生:总共三个子目:第一目——探寻公正的理想国;第二目——《共产党宣言》;第三目——巴黎公社——第一个工人政权。本课的主要线索是社会主义从空想——科学理论——实践。(学生如果感觉有难度,教师可以提示并且和学生一起共同来归纳总结)

师:(板书)空想——科学理论——实践(在三个词语下面一一对应的是:探寻公正的理想国、《共产党宣言》、巴黎公社——第一个工人政权)

{分组综合探究}

1、准备工作:

(1)、布置教室:上课前,教师让课代表布置学生把班级桌子摆成三个“圆桌组”,刚上课的时候,学生可以随意在三个“圆桌组”就座。

(2)、分组:当老师与学生一起把本节课的线索(空想——科学理论——实践)抽取出来之后,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分别在自己感兴趣的那一组就座(为了保证活动能顺利进行,老师可以控制一下,让三个组的成员数量基本一致),这样就把全班同学分成了三个综合探究小组:第一组——空想组;第二组——科学理论组;第三组——实践组,让他们之间进行合作探究,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充分地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3)布置任务:为了让各组更加明确自己的探究目标,每一组都安排一名中心发言人,负责陈述并表达本组的观点,展示本组综合探究的成果,此外,每组还可以安排几个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同学作为中心发言人的助手,来共同配合,出色地完成本组的任务。

2、教师进行情境介绍:

(1)19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西欧社会贫富分化明显,工人阶级生活非常悲惨。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合理性越来越突出,后来有些人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纷纷提出改造的方案,他们中的有些人主张在不同程度上对生产资料实行公有制,对社会财富进行公正的或比较平均的分配;还有些人希望人人都可按自己的兴趣爱好从事工作,而且可以随时变换工作;甚至有些人希望未来的社会天上有六个月亮,北极比地中海还要温暖,海水变成柠檬水……但是,我好像隐隐约约地记得这些人的探索和实践都没有成功。到底有哪些人?他们是怎样探索和实践的?他们的主张给后世带来了怎样的影响?……诸如此类问题,我希望同学们能帮我找到清晰的答案。  

(2)后来有两个德国人,继承了前人的优秀思想成果,经过他们两人的共同努力,最终把之前探索的那些人的空想变成了科学,并且创建了一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这种理论是怎么被创立出来的?到底是一种什么理论?对后世到底带来了什么深远影响?我希望得到正确的答案。

(3)在这两个德国人的理论指导下,听说在法国的巴黎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工人们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当家作主,但是,很快,工人的政权就被推翻了,死了很多工人。这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是怎么发生的?工人曾经是怎样当家作主的?政权又是怎么被推翻的?这件事给后世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3、各小组成员根据老师的陈述进行综合探究。(给三个综合探究小组的同学们一段时间,让他们充分合作探究,教师可以深入到每个小组进行指导,给他们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帮助同学们更加高效地完成本组的任务。)

4、成果展示:

空想组:探寻公正的理想国——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潮的兴起:背景、代表人物、评价。(学生根据教材内容作出回答)

教师小结:a、对于“代表人物”,我指导学生制成表格,项目包括国别、主张、相同点,并结合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的主张来指导学生体会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的空想性;b、对于“评价”,我指导学生从进步性与局限性两个方面进行,并且挖掘出本节课的隐性知识——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的局限性:他们没有认识到造成社会不公正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没有认识到无产阶级是改造社会的巨大力量,是真正的动力;没有超越资本主义的思想体系,最终导致他们的思想落空、瓦解。

(2)科学理论组: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背景(条件)、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及意义(同样学生根据教材内容作出回答)

教师小结:a、对于“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条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全面归纳和总结: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经济前提:工业革命引起了社会关系方面的深刻变化;阶级基础:独立工人运动的兴起;思想基础:三大思想来源;实践活动:马、恩理论研究与革命实践。b、对于“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内容”,教师应该在学生展示的时候,引导学生与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的主张进行比较,体会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如何把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变成科学的。

(3)实践组:巴黎公社——第一个工人政权:成立[背景、诞生、性质、最高权力机关、政权建设];失败[失败的根本原因、经验(历史意义)、教训] (同样学生根据教材内容作出回答)

教师小结:a、对于“巴黎公社成立的背景”,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帮助德国实现统一的三次王朝战争,其中巴黎公社就是在德国统一的第三次王朝战争(普法战争)后发生的,之后法国国内出现了民族矛盾向阶级矛盾转化的趋势,这是一个隐性知识。b、对于“巴黎公社的政权建设”,在学生展示完了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把它与《共产党宣言》的内容进行比较,得出:巴黎公社的政权建设措施显示了《共产党宣言》中关于无产阶级使命以及未来社会原则的某些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影响下的革命实践,从而展示科学理论是怎么样变成实践的,让学生深刻体会巴黎公社是新型的工人政权。c、对于“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学生归纳总结有很大的难度,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总结,得出结论:无产阶级在政治上尚未发展成熟,法国资本主义处于上升阶段,无产阶级还不具备成功夺取政权的客观条件。d、对于“巴黎公社的历史意义”,教师在学生的展示基础上进行补充:它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为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提供宝贵的历史经验,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指出:成功地建立无产阶级政权须具备成熟的社会条件,决非简单地推翻旧政权就能一蹴而就的。巴黎无产阶级的英勇斗争和革命首创精神,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士树立了光辉典范。e、巴黎公社组同学的综合探究成果展示结束之后,在巴黎公社组同学情感的渲染之下,播放《国际歌》(全班跟唱):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要为真理而斗争……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从而进行情感价值观的熏陶和体验。

5、教师的综合评价:根据各组学生们的表现,给予他们高度的肯定,并且由此再一次把本节课的线索给学生梳理一遍,进行课堂内容小结,让学生明白: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当中得到检验和升华。

[联系现实,以史为鉴,感悟历史(拔高)]

师:你们是怎么看今天的社会主义事业的?(随机请学生回答)

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了,社会主义好像正在走向衰败。

师:(对于否定的观点,教师可以进行解释)笼统地看好像如此,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成就举世瞩目,马克思主义正在经受空前的考验,俗话说“真金不怕火炼”。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招致的各种灾难与局限的思考研究的结果,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必然会产生的结果。工业革命赋予资本家统治权力,工人则沦为受奴役的对象,工业文明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同时也制造了社会的巨大不平等和带来了深刻的分裂。资本主义社会不是一个能保证每个人都能得到充分自由与发展的社会。一种新的制度的确立,不仅需要一场革命,还需要不断去斗争、创造,是一个漫长的渐进过程。

师:咱们在前面提到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其实质是马克思主义,请问一切有关马克思主义的东西还能动吗?(教师随机请同学回答,然后教师进行总结归纳)

师: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理论”,但不是“唯一科学的理论”,既不“空前”也不“绝后”。20世纪的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还有“三个代表”,就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不断丰富。

                            [反思与提升]

课堂是进行课程改革的前哨阵地,让学生感受是一种最优的教学方式。对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思维方式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是我们所要传授的知识往往只能对他们形成平面的影响,所以教师在恰如其分的时候真正应该做的是如何使学生通过亲身感受去“内化”知识,将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个性得以张扬,以致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做到这些,我们还可在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1)、通过假设性的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得到合理的引导

    教师要巧妙地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历史氛围之中体验历史。例如我给学生讲八国联军侵华这段历史的时候,让学生观看有关八国联军侵略时的录像资料,还展示了因此而流落到海处的一些国宝文物的图片。影片放完以后,同学们都很激动,我问大家,看了影片以后有什么感想,我们又应该怎样去对待这些曾经在侵华历史上犯下滔天罪行的国家呢?接着有的学生喊出:“去那些国家把我们的国宝抱回来、也放火烧他们的宫殿。”可以理解中学生的认识水平还停留在“以牙还牙,以仇报仇”的程面上,这显然学生被这个问题吸引了,但如何让学生在自己的情感态度当中做出理性的选择呢?

    我就假设、现在如果你们将要做的事情就是带着最先进的武器,跨过大西洋,来到那些曾经入侵中国的国家,攻入了他们的首都,没有人可以阻挡你们,你们可以干自己想要干的事了……

    同学们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我要把中国的国宝找到拿回去。” “我要把他们的博物都烧掉。”“我要把那些值钱的东西都带走!”我又说道:好的,你们要做的事情都做到了,等大家离开的时候,你们身后的城市变成了一片火海,老人,妇女在火海中惨叫,无数的人倒在你们的枪口下了。有人见证了这样的时刻,并记录下来,孩子们长大后再给他们看,他们看后的反映和现在你们的情绪一样,或许不久以后,战争和悲剧又一次重演了,或许我们的星球就因为这样的战争而最终走向灭亡。那么大家觉得你们今天的选择正确了吗?                                     

    教室里很快平静下来,过了一会,有人说:“那样我们岂不是就成了帝国主义了。”真是一语道破了“天机。”

    最后大家讨论,到底该怎样对待呢?同学们得出了两种意见,一是发扬中华民族崇尚和平友好的传统,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友好相处,共同发展;另一种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建设更加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才能最终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由此,深化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引导教育。

    (2)、加强对学生情感意识的培养和体验价值观,教师要善于选择恰当而典型的历史片段有效地进行

    历史知识有丰富的情感因素,为实施情感教育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利用典型的历史片段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体验价值观。例如学习《甲午中日战争》中有邓世昌投海自杀殉国。我组织学生讨论他的这种行为,目的是引导学生提升爱国主义情操。出乎我意料、讨论中学生形成不同的观点:一部分学生赞同邓世昌的自杀殉国是爱国的,认为邓世昌以死抗争唤起民众、拯救大清死得其所;一部分学生认为邓世昌的生命意识太淡漠,不值得提倡,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如果人人都像邓世昌那样,谁来继续斗争?也有的学生提出,邓世昌是个懦夫,为一次战斗的输赢,就去自杀。如果我们都向他学习、一次考试失败了就也去自杀,那岂不是泛滥成灾了吗?学生们各抒己见争论不休,不可否认他们中有的观点确实有些偏颇,但是面对这此种情况,我没有粗暴地打断学生的讨论,也没有给学生一个“标准”的答案,而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继续查阅资料,用史实来完善自己的观点,

    在这里没有结论,恰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正是这样的争论才不是被动接受历史知识,而是用心灵去感悟,主动探究与体验历史,这样有效地形成一种情感的体验和价值观的再现。

    (3)、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教师必须具备强烈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意识                                     

李大钊曾说:“史学对于人生的关系,可以从知识方面和情感方面两部份去说。”历史的借鉴与智慧不是无意识就可以得到的,而要置身于历史氛围之中,用情境中的情节推出问题,渲染烘托气氛,才能增强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不断地去对历史事实进行感悟、理解和反思才可以得到。事实上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用以上这些方式方法让学生的学习展现出来,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力、情感、态度、价值产生碰撞,学生的人格,人性和文化素质得到完善与升华,提高了自身的学习能力,使之适应社会的能力也显著增强。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