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复习资料

发布者:陈梨园     所属单位:江西省九江第一中学     发布时间:2015-12-22    浏览数:7




2015年高考语文试卷分类小说阅读题汇编(教师用)


1.(安徽)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第题。


秋天,刚刚收获过的土地湿润、疏松,可爱极了。稼禾的秸秆都拉走了,香气却留在田埂上。杂生在玉米和豆棵里的草叶儿显露出来,又绿又嫩。蚂蚱在草棵间蹦跳、起飞,很欢快的样子。


人们都忙着整理自己的土地,准备又一次播种。小格细心地揪掉青青的草叶,整齐地堆放在一块儿。她觉得这么嫩的草叶,扔掉怪可惜的,留着回家喂小兔子吧。那些蚂蚱碰到她手上,她就把它们逮住了;很肥大的,用一根草棒串了,别在衣襟上。


邻地里的达子走过来,搓着手上的草汁和泥巴,站在那儿笑。


小格不看他,只顾拔草。达子还是看着她笑。小格往一边看着她笑。小格往一边看了看,好像有些喘息。……达子的脚上穿了一双又结实又漂亮的胶鞋,鞋帮上好像还印了一只鹰!她瞥了一眼,禁不住又瞥了一眼。这个达子和她在小学一块读过书的,现在正用一辆轻骑贩卖葡萄,听人说去年一年就挣了五千元……一个大灰蚂蚱用生了刺的双腿猛劲儿蹬了她一下,她的手背上立刻渗出了小血珠。她使劲摔了它一下,说:一变肥,你就浑!


达子蹲下来,吸着了一支烟说:歇歇吧,又逮植物又逮动物,这个活儿太累。


小格干脆仰起脸,看着笑吟吟的达子。她已经不歇气地在地里忙了三天。父亲病了,这么多的活儿全是她一个人做的。她不光有些累,还有些烦呢。她觉得达子在看她的笑话。


达子和她对看着,一瞬间神情严肃起来。他看到她那双从来都很美丽的眉毛,这时候微微皱着——她好像有些恼怒……他眨了眨眼睛,把目光移开,仰脸看天了:天快下雨了,嗯……快下雨了!他咕哝着。


下吧!她的眼睛盯着他,赌气似地说道。


达子站起来,活动了一下穿着鹰鞋的脚,说:我是说,下了雨,你的地也快整好了,我明天雇来一辆小拖拉机,咱们一块儿耕地吧。


小格的心里一热。但她还是垂下眼睫,有些执拗地说:不,不。还是我自己用铁锹翻吧……


达子笑了笑,走开了。


停了一会儿,天真的下雨了。田野的人们都跑回去拿雨具了,小格踌躇了一会儿,最后也跑回家了。


她回到田里来时,披了一件蓑衣。这件蓑衣很旧了,可是还能遮雨。别人都穿了塑料雨衣,戴了斗笠。那雨衣有蓝的,红的,还有淡黄的,迷茫的雨雾里望去,多么好看啊。邻地的达子穿得更高级一点:军用雨衣。


小格有些不好意思了。


她蹲在田埂上做活,一低头就能看见蓑衣襟上粗粗的草绳儿结。她在心里恨起自己来:怎么就穿了它来!可是她心里明明知道:家里没有雨衣,只有一把塑料雨伞……


达子向这边望着,好长时间也没动一下。


他看到千万条雨丝洒向她的蓑衣,蓑衣的毛儿拄着,在雨丝中轻轻弹动着。有时小格站起来,那球成一团的蓑衣立刻放展开来,似一件漂亮的草做的披风。蓑衣毛儿又多又规整,都朝一个方向斜着……她在田埂上走着,像个穿着斗篷的将军,挺拔而洒脱。他禁不住喊了一声:


小格——!小格——


小格重新蹲下去,像是逮一个蚂蚱,身子向前一伏一伏的。达子好像看到了她那被蓑衣遮住一边的脸庞变得通红通红,就像石榴花的颜色。


天暗下来,雨也变得小多了。田野里的人们开始收工了。


小格将草叶捆到一起,提起来往回走去。田头小路上的人很多,各种雨衣摩擦着,发出声音。人们高声地谈笑着,议论庄稼,也议论人。小格默默地往前走去,一次也没有回头。


可是有几个老头子谈论起她的蓑衣了:蓑衣这东西好!我过去夜里看秋、雨天排涝,都穿蓑衣!”“蓑衣比塑料雨衣可好,它又能遮雨又能当草荐子铺,穿到身上人也暖和。”“哎哎,一时一兴,自从兴了塑料雨衣这洋玩艺儿,蓑衣你贵贱也买不着了……”“蓑衣好!蓑衣好!……”


第二天早晨,小格很早就来到了自己的田里。


这片土地变得漂亮了,耕过、耙过,就像蓬乱的头发被耐心地梳理过了一样——达子的头发倒变得蓬乱了,正在他的地上忙着


小格知道这是达子的小拖拉机耕的。她问:达子,你一夜都守在这地里吗?


一夜刚好耕完。


……达子!


小格想:这土地要让我一个人用锨翻,不知要多少天呢!她心里感激达子,可又不知道说些什么才好。……她很想告诉他:雇拖拉机的钱两家一起拿吧!但她就是说不出口。她怕达子笑话她小气。达子有钱呢一一雇拖拉机这点钱,在他来说可算不了一回事。


她在靠近他的地边上做着活儿。


达子忙了一会儿,伸着懒腰走过来。她注意地瞥了瞥他的鞋子:老鹰上沾了稀泥。他说:趁着土湿,今天就把种播上吧……嘿嘿!明天地里就没活儿了,真棒!


小格问:没活了再做什么?


驾上我的轻骑!


小格不作声了。


达子问:你做什么?


……”小格轻轻咳了一声,不做什么。


你编蓑衣吧!


小格恼恨地看了他一眼。


达子的脸有些红,微皱着眉头说:我可不是跟你开玩笑,真的!你没听老人们说到处买不到蓑衣吗?我想了想,真是的,这一年我到处去,就是没见到蓑衣……你编吧,会赚钱的,芦青河湾那儿一片一片蓑衣草……”


哼,鬼主意……”小格将身子转向一边。


达子失望地看了她一眼,接着嘴角挂上了一丝笑容:你不懂——‘信息’……明白了吗?明年我准备好好研究一下信息’……”


小格笑了。


夜晚,月亮很早就升起来了。小格在里屋坐了一会儿,听到院子里有露水滴落的声音,就走了出来。


大地朦朦胧胧,一片白色。她觉得心上不知怎么热乎乎的,很想往远处走一走……走着走着,她的脚步急了起来;再后来她听到河水的声音了。


她来到芦青河湾了。


月光下,河湾的浅水处一片油绿。那柔软细长的草叶儿像人工整出的一般齐、一般好,茂盛极了。


啊!蓑衣草……多么好的蓑衣草啊!她在心里说。


请用简洁的文字写出小说中小格对达子的态度的变化过程。(3)


答:


答案:抵触——感动——欣赏


请依据小说相关内容,概括达子形象的特点。(6)


答:


答案:新型的农村青年形象:勤劳善良,乐于助人,头脑灵活,新潮时尚,善于接受新知,能敏锐捕捉商机。


按照要求完成下面两题。(7)


请依据画线处的文字,简要分析小格的心理活动。


答:


答案:心里一热表明小格听了达子的话心里有一丝感动,然而小格认为达子是看自己笑话,她不愿意让达子看出自己的感动,她要在达子面前表现出自己的坚强和能干,所以她执拗地坚持自己翻地。


画线处运用了比喻和对比手法,请分别作简要赏析。


答:


答案:用蓬乱的头发被耐心地梳理过来比喻耕过耙过的土地,写出土地前后变化之大,突出土地耕耙的细致与用心;把耕后平整的土地和达子蓬乱的头发进行对比,表明达子一夜未眠,写出达子的辛苦劳累,突出达子的淳朴、善良和小格的感动。


小说最后两个自然段颇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从两个不同角度谈谈你的看法。(8)


答:


答案:


①结构上,最后两段用景物描写和人物内心独白收束全文,写出蓑衣草长势良好,照应了上文达子的建议,暗示情节发展,言有尽而意无穷,留给读者以无限想象空间;并与开头的景物描写形成首尾圆合之势。


②艺术手法上,所描绘的蓑衣草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油绿、柔软、茂盛的蓑衣草象征了新时期农民美好的新生活,象征了小格与达子之间萌发的美好情感,象征了小格和达子身上具有的人性美。


③思想内容上,使小说主题得到深化,通过对蓑衣草的赞美,体现出人们对传统事物的重新认识。表现了当时农村青年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④情感表现上,将小格的情感表现得更为充分,通过对蓑衣草的赞美,含蓄地表达了小格对达子的佩服、依赖与朦胧的爱意。


⑤人物形象上,使小格的形象更加丰满。小格纯朴勤劳而又自尊敏感,结尾隐含着她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显示出她乐观自信的一面。


⑥艺术结构上,呼应前文且为读者留下想象空间。结尾照应小说标题,并与前文对蓑衣的多处描写和达子的编蓑衣的建议形成呼应,同时使读者心中对小格的未来充满想象。


2.(新课标I)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5)


马兰花 李德霞


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


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男人说了。男人说: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


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里,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


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这是提钱的时候吗?


男人急了: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


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


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


第二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下午死在了医院里。麻婶的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


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


男人出门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


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


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马兰花只当没听见。一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男人说: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


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


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


日子水一样流淌。转眼,一个月过去。


这天,马兰花卖完菜回到家。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马兰花呆了,诧异地说:日头从西边出来啦?


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嘴快,说:妈妈,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信……爸爸高兴,说是要犒劳你的……”


马兰花看着男人说:到底咋回事?


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说:是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的。


信里都说了些啥?


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说:你自己看嘛。


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


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母亲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遗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过这笔钱。


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不然,麻烦可就大了。汇去一千元,多出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补偿吧……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


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 )( )


A 马兰花刚从市场接菜回来,三孬就急忙告诉她麻婶生病住院的事,还鼓动她到医院向麻婶女儿要钱,说明三孬好嚼舌,是个搬弄是非的人。


B 马兰花的丈夫因为六百元钱就耿耿于怀,收到一千元的汇款单后又主动为妻子做饭,这些细节惟妙惟肖地写出了这个人物的世故圆滑、反复无常。


C 小说以麻婶女儿来信作为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仅呼应了故事留下的悬念,还巧妙地造成了情节的逆转,颇具艺术匠心。


D 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从上海来信中可以看出,麻婶的女儿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又是一个精明的人,她内心深处很不愿意欠别人的钱。


E 发生在马兰花与麻婶两家之间的故事温馨动人,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当下社会伦理道德和人际关系的忧虑与反思,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答案:E3分,C2分,D1分,AB不给分(A 错在说明三孬好嚼舌,是个搬弄是非的人B 错在世故圆滑、反复无常D “她内心深处很不愿意欠别人的钱不准确)


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


答案:⑴明线是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暗线是麻婶母女的还款过程。(2)⑵①设置麻婶母女还款这一暗线,虽然着墨不多,但仍可展现她们的品质,丰富小说的主题;②明暗线索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12)


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


答案:⑴朴实善良。听说麻婶的不幸后,不时发呆,并及时到医院探视。⑵善解人意。见麻婶女儿伤心,便不再提及借款的事。丈夫对她不满,她尽量忍让。⑶做人有原则。尽管挣钱不易,但不为钱伤害情义;丈夫言行过分,她会据理力争。(一点2)


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8)


答案:⑴第一次是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强忍泪水的背后,是受到丈夫指责的委屈与隐忍;⑵第二次是眼里含着泪,含着泪水的背后,是对丈夫不明人情事理、斤斤计较的气愤与不满;⑶最后一次是满眼的泪水,满眼泪水背后,是对麻婶去世的惋惜,对麻婶女儿知恩图报的感激,以及对丈夫终于不再唠叨埋怨的释然。(一点2)具体分析6分,说明效果2分。


三次描写,层层递进,丰富了马兰花的人物形象,凸现了小说人间自有真情在的主题。


3.(新课标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25)


塾师老汪


老汪在开封上过七年学,也算有学问了。老汪瘦,留个分头,穿上长衫,像个读书人;但老汪嘴笨,又有些结巴,并不适合教书。也许他肚子里有东西,但像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头几年教私塾,每到一家,教不到三个月,就被人辞退了。


人问:老汪,你有学问吗?


老汪红着脸:拿纸笔来,我给你做一篇述论。


人:有,咋说不出来呢?


老汪叹息:我跟你说不清楚,噪人之辞多,吉人之辞寡。


但不管辞之多寡,学堂上,《论语》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一句,哪有翻来覆去讲十天还讲不清楚的道理?自己讲不清楚,动不动还跟学生急:啥叫朽木不可雕呢?圣人指的就是你们。


四处流落七八年,老汪终于在镇上落下了脚。


老汪的私塾,设在东家老范的牛屋。老汪亲題了一块匾,种桃书屋,挂在牛屋的门楣上。老范自家设私整,允许别家孩子来随听,不用交束侑,自带干粮就行了。十里八乡,便有许多孩子来随听。由于老汪讲文讲不清楚,徒儿们十有八个与他作对,何况十有八个本也没想听学,只是借此躲开家中活计,图个安逸罢了。但老汪是个认真的人,便平添了许多烦恼,往往讲着讲着就不讲了,说:我讲你们也不懂。


如讲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徒儿们以为远道来了朋友,孔子高兴,而老汪说高兴个啥呀。恰恰是圣人伤了心。如果身边有朋友。心里的话都说完了,远道来个人,不是添堵吗?恰恰是身边没朋友,才把这个远道来的人当朋友呢;这个远道来的人,是不是朋友,还两说着呢;只不过措着这话儿,拐着弯骂人罢了。徒儿们都说孔子不是东西。老汪一个人伤心地流下了眼泪。


老汪教学之余,有个癖好,每月两次,阴历十五和三十,中午时分,爱一个人四处乱走。拽开大步,一路走去,见人也不打招呼。有时顺着大路,有时在野地里。夏天走出一头汗,冬天也走出一头汗。大家一开始觉得他是乱走,但月月如此,年年如此,也就不是乱走了。十五或三十,偶尔刮大风下大雨不能走了,老汪会被憋得满头青筋。一天中午,东家老范从各村起租子回来,老汪身披褂子正要出门。两人在门口碰上了。老范想起今天是阴历十五,便拦住老汪问:老汪,这一年一年的,到底走个啥呢?


老汪:东家,没法给你说,说也说不清。


这年端午节,老范招待老汪吃饭,吃着吃着,又说到走上。老汪喝多了,趴到桌角上哭着说:总想一个人。半个月积得憋得慌,走走散散,也就好了。


这下老范明白了:怕不是你爹吧,当年供你上学不容易。


老汪哭着摇头:不会是他。


老范:如果是活着的人,想谁,找谁一趟不就完了?


老汪摇头:找不得,找不得,当年就是因为个找,我差点去了命。


老范心里一惊,不再问了,只是说:大中午的,野地里不干净,别碰着无常。


老汪摇头: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又说:碰到无常也不怕,他要让我走,我就跟他走了。


老汪的老婆叫银瓶,银瓶不识字,但跟老汪一起张罗私塾,老汪嘴笨,银瓶嘴却能说,但她说的不是学堂的事,尽是些东邻西舍的闲话,嘴像刮风似的,想起什么说什么。人劝老汪:老汪,你是有学问的人,你老婆那个嘴,你也劝劝。


老汪一声叹息:一个人说正经话,说得不对可以劝他;一个人胡言乱语,何劝之有?


银瓶除了嘴能说,还爱占人便宜,不占便宜就觉得吃亏。逛一逛集市,买人几棵葱。非拿人两头蒜;买人二尺布,非搭两绺线,夏秋两季,爱到地里拾庄稼,碰到谁家还没收的庄稼,也顺手牵羊捋上两把,从学堂出南门离东家老范的地亩最近,所以捋拿老范的庄稼最多。一次老范到后院牲口棚看牲口,管家老季跟了过来:东家,把老汪辞了吧。


老范:为啥?


老季:老汪教书,娃儿们都听不懂老范:不懂才教,懂还教个啥?


老季:不为老汪。


老范:为啥?


老季:为他老婆,爱偷庄稼,是个贼。


老范挥挥手:娘们儿家。


又说:贼就贼吧,我五十顷地,还养不起一个贼?


这话被喂牲口的老宋听到了。老宋也有一个娃跟着老汪学《论语》,老宋便把这话又学给了老汪。没想到老汪潸然泪下:啥叫有朋自远方来?这就叫有朋自远方来。


(选自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有删改)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为恰当的两项是(5)( )


( )


A 本文擅长以经典文句的使用来表现人物性格,如老汪翻来覆去讲不清楚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就说明了作为乡村垫师的他迂腐无能。


B 文中老汪毎月两次的乱走令人备感困惑,直到端午节老汪酒后吐真言,暴露内心秘密,说出总想一个人时,才真相大白。


C 本文在人物关系的参照之中塑造老汪的形象,如他对学生、银瓶及老范等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言谈、态度,很好地表现了他的个性。


D 本文以白话口语为主,又掺入了方言和文言,读来别有风味,同时,这样的语言既契合老汪的身份和生活环境,也暗合他的尴尬处境。


E 本文虽只是选段,但故事情节相对完整,作者以简约沉稳的白描手法,生动地塑造了人物群像,展开了一幅北方村镇的风俗画卷。


答案:答D3分,答C2分,答B1分;答AE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A 错在无能B 原文老范心里一惊,不再问了没有真相大白E 没有塑造人物群像”)


东家老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


答案:①自家设私塾而允许别家孩子随听,是个大方的人;②关注老汪乱走并尽力开导安慰,是个友善的人;③不再追问老汪的隐情,是个有分寸的人;④不因银瓶而辞退老汪,是个识大体的人。(每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6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


老汪对《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一句的独特理解,其实源于自身人际关系的体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


答案:①老汪自己孤独不乐,所以从《论语》中读出的出是孤独不乐,反映的是其个人心境;②老汪通过曲解《论语》来证明圣人也有同样的孤独感,以此抚慰自己的孤独;③结尾处老汪发现老范就是自己的朋友,虽常在身边却宛如远来,这也就照应了他此前的理解。(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老汪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二人精神困境的根源实则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8)


相似之处(6):①都温和善良,诚挚率真;②都有些懦弱,也比较落魄;③都有些书呆子气,喜欢引经据典来自我辩解、自我安慰。(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不同之处(2):①孔乙己的精神困境主要源自封建文化,比如等级观念的压制,以及生活的窘迫;②老汪的精神困境主要源自内心的憋闷,即难以排解的孤独。(每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4.(浙江)阅读下列文字,完成(20)


捡烂纸的老头


汪曾祺


烤肉刘早就不卖烤肉了,不过虎坊桥一带的人都还叫它烤肉刘。这是一家平民化的回民馆子,地方不小,东西实惠,卖大锅菜。炒辣豆腐,炒豆角,炒蒜苗,炒洋白菜。比较贵一点是黄焖羊肉,也就是块儿来钱一小碗,在后面做得了,用脸盆端出来,倒在几个深深的铁罐里,下面用微火煨着,倒总是温和的。有时也卖小勺炒菜:大葱炮羊肉,干炸丸子,它似蜜……主食有米饭、馒头、芝麻烧饼、罗丝转;卖面条,浇炸酱、浇卤。夏天卖麻酱面,卖馅儿饼。烙饼的炉紧贴着门脸儿,一进门就听到饼铛里的油吱吱喳喳地响,饼香扑鼻,很诱人。


烤肉刘的买卖不错,一到饭口,尤其是中午,人总是满的。附近有几个小工厂,厂里没有食堂,烤肉刘就是他们的食堂。工人们都在壮年,能吃,馅饼至少得来五个(半斤),一瓶啤酒,二两白的。女工们则多半是拿一个饭盒来,买馅饼,或炒豆腐、花卷,带到车间里去吃。有一些退休的职工,不爱吃家里的饭,爱上烤肉刘来吃野食,爱吃什么要点儿什么。有一个文质彬彬的主儿,原来当会计,他每天都到烤肉刘这儿来。他和家里人说定,每天两块钱的挑费都扔在这儿。有一个煤站的副经理,现在也还参加劳动,手指甲缝都是黑的。他在烤肉刘吃了十来年了。他来了,没座位,服务员即刻从后面把他们自己坐的凳子搬出一张来,把他安排在一个旮旯里。有炮肉,他总是来一盘炮肉,仨烧饼,二两酒。给他炮的这一盘肉,够别人的两盘,因为烤肉刘指着他保证用煤。这些,都是老主顾。还有一些流动客人,有东北的,山西的,保定的,石家庄的。大包小包,五颜六色,男人用手指甲剔牙,女人敞开怀喂奶。


有一个人是每天必到的,午晚两餐,都在这里。这条街上的人都认识他,是个捡烂纸的。他穿得很破烂,总是一件油乎乎的烂棉袄,腰里系一根烂麻绳,没有衬衣。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好像是浅黄的。说不清有多大岁数,六十几?七十几?一嘴牙七长八短,残缺不全。你吃点儿软和的花卷、面条,不好么?不,他总是要三个烧饼,歪着脑袋努力地啃噬。烧饼吃完,站起身子,找一个别人用过的碗,自言自语(他可不在乎这个)跟他们寻一口面汤。喝了面汤:回见。没人理他,因为不知道他是向谁说的。


一天,他和几个小伙子一桌,一个小伙子看了他一眼,跟同伴小声说了句什么。他多了心:你说谁哪?小伙子没有理他,他放下烧饼,跑到店堂当间:出来!出来!这是要打架。北京人过去打架,都到当街去打,不在店铺里打,免得损坏人家的东西搅了人家的买卖。出来!出来!是叫阵,没人劝。压根儿就没人注意他。打架?这么个糟老头子?这老头可真是糟,从里糟到外。这几个小伙子,随便哪一个,出去一拳准把他揍趴下。小伙子们看看他,不理他。


这么个糟老头子想打架,是真的吗?他会打架吗?年轻的时候打过架吗?看样子,他没打过架,他哪里是耍胳膊的人哪!他这是干什么?虚张声势?也说不上,无声势可言。没有人把他当一回事。


没人理他,他悻悻地回到座位上,把没吃完的烧饼很费劲地啃完了。情绪已经平复下来——本来也没有多大情绪。跟他们寻口汤去。喝了两口面汤:回见!


有几天没看见捡烂纸的老头了,听煤站的副经理说,他死了。死后,在他的破席子底下发现了八千多块钱,一沓一沓,用麻筋捆得很整齐。


他攒下这些钱干什么?


概括第三段所描写人物的形象特点。(2)


答案:①老丑;②邋遢;③怪异


作者在第四段中通过虚拟的旁观者来评说老头的行为,这样写有什么效果?(4)


答案:①表现了其他顾客对老头的惊讶、怀疑和鄙夷的情感态度。②把读者引入情境,增强现场感、真实感。


赏析文中划横线部分。(4)


答案:①运用神态、动作和语言等多种描写手法,揭示了老头从愠怒失意到自我宽慰的情绪变化,描写细腻生动,富有戏剧效果。②交代打架事件的结局;老头的行为、情绪、言语恢复故态,与之前的叫阵形成对照,也与前文的惯常言行呼应,强化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本文开头两段不避其繁,结尾两段不避其简,作者为什么做这样的结构安排?(5)


答案:①开头以繁笔设置故事场景,营造出浓厚的市井氛围,为老头的出场作了铺垫。②结尾交代老头死后留下巨款的情节,以简笔收束全文,留下悬念与想象空间。③开头与结尾繁简反差巨大,突破了常规写法;繁笔舒缓,简笔急促,结构奇峻峭拔,令人惊奇。


你认为作者刻画捡烂纸的老头这一人物有什么用意。(5)


答案:①作者刻画这个老头,意在揭示:即使是看似微贱、遭人轻视的小人物,也有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和自己的尊严。②作者以深切的人文关怀,呼唤人们关注那些处于生活底层和社会边缘的小人物,给予他们更多同情、理解和尊重。


2014-2010新课标小说阅读汇编(教师版)


(一)2014新课标一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古 渡 头                  叶 紫


太阳渐渐地隐没到树林中去了,晚霞散射着一片凌乱的光辉,映到茫无际涯的淡绿的湖上,现出各种各样的色彩来。微风波动着皱纹似的浪头,轻轻地吻着沙岸。


破烂不堪的老渡船,横在枯杨的下面。渡夫戴着一顶尖头的斗笠,弯着腰,在那里洗刷一叶断片的船篷。


我轻轻地踏到他的船上,他抬起头来,带血色的昏花的眼睛,望着我大声说道:


“过湖吗,小伙子?”


“唔,”我放下包袱,“是的。”


“那么,要等到明天啰。”他又弯腰做事去了。


“为什么呢?”我茫然地,“我多给你些钱不能吗?”


“钱?你有多少钱呢?”他的声音来得更加响亮了,教训似的。他重新站起来,抛掉破篷子,把斗笠脱在手中,立时现出了白雪般的头发,“年纪轻轻,开口就是‘钱’,有钱就命都不要了吗?”


我不由得暗自吃了一惊。


他从舱里拿出一根烟管,饱饱地吸足了一口,接着说:“看你的样子也不是一个老出门的。哪里来的呀?”


“从军队里回来。”


“军队里?……”他又停了一停,“是当兵的吧,为什么又跑开来呢?


“我是请长假的。我妈病了。”


“唔!……””


两个人都沉默了一会儿,他把烟管在船头上磕了两磕,接着又燃第二口。


夜色苍茫地侵袭着我们的周围,浪头荡出了微微的合拍的呼啸。我的心里偷偷地发急,不知道这老头子到底要玩什么花头。于是,我说:


“既然不开船,老人家,就让我回到岸上去找店家吧!”


“店家,”老头子用鼻子哼着,“年轻人到底不知事。回到岸上去还不同过湖一样的危险吗?到连头镇去还要退回七里路。唉!年轻人……就在我这船中过一宵吧。”


他擦着一根火柴把我引到船艘后头,给了我一个两尺多宽的地方。好在天气和暖,还不至于十分受冻。


当他再擦火柴吸上了第三口姻的时候,他的声音已经和缓多了。我躺着,一面细细地听着孤雁唳过寂静的长空,一面又留心他和我谈的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门人的秘诀。


“……就算你有钱吧,小伙子,你也不应当说出来的。这湖上有多少歹人啊!……我欢喜你这样的孝顺孩子。是的,你的妈妈一定比我还欢喜你,要是在病中看见你这样远跑回去。只是,我呢?……我,我有一个桂儿。你知道吗?我的桂儿,他比你大得多呀!你怕不认识他吧?外乡人……那个时候,我们爷儿俩同驾着这条船。我给他收了个媳妇……”


“他们呢?”


“他们?那一年,北佬来,你知道了吗?北佬打了败仗,从我们这里过,我的桂儿给北佬兵拉着,要他做伕子。桂儿,他不肯,脸上一拳!我,我不肯,脸上一拳!……小伙子,你做过这些个丧天良的事情吗?……


“小伙子!你看,我等了一年,我又等了两年,三年……我的儿媳妇改嫁给卖肉的朱胡子了,我的孙子长大了。可是,我看不见我的桂儿,我的孙子他们不肯给我……他们说:‘等你有了钱,我们一定将孙子给你送回来。’可是,小伙子,我得有钱呀!


“结冰,落雪,我得过湖;刮风,落雨,我得过湖……


“年成荒,捐重,湖里的匪多,过湖的人少,但是,我得找钱……


“小伙子,你是有爹妈的人,你将来也得做爹妈的。我欢喜你,要是你真的有孝心,你是有好处的,像我,我一定得死在这湖中。我没有钱,我寻不到我的桂儿,我的孙子不认识我,没有人替我做坟,没有人给我烧纸钱……我说,我没有丧过天良,可是天老爷他不向我睁开眼睛……”


他逐渐地说得悲哀起来,终于哭了,不住地把船篷弄得呱啦呱啦地响;他的脚在船舱边下力地蹬着。可是,我寻不出来一句能够劝慰他的话,心头像给什么东西塞得紧紧的。


外面风浪渐渐地大了起来,我翻来覆去地睡不着,他也翻来覆去地睡不着。


可是,第二天,又是一般的微风,细雨。太阳还没有出来,他就把我叫起了。他的脸上丝毫看不出一点异样的表情来,好像昨夜间的事情,全都忘记了。


我目不转睛的瞧着他。


“有什么好瞧呢?小伙子!过了湖,你还要赶你的路程呀!”


离开渡口,因为是走顺风,他就搭上橹,扯起破碎风篷来。他独自坐在船艘上,毫无表情地捋着雪白的胡子,任情地高声朗唱着:


我住在这古渡前头六十年。  


我不管地,也不管天


我凭良心吃饭,我靠气力赚钱!


有钱的人我不爱,无钱的人我不怜!


……                                                               (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品以抒情的笔调叙述了渡夫的人生遭遇和心灵世界,反映了动荡不安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B.渡夫不愿马上开船送我过湖,还教训我:“年纪轻轻,开口就是‘钱”,有钱就命都不要了吗?”这让我暗自吃惊,因为我担心他谋财害命。


C.渡夫没有让我回到岸上去,而是让我在他船里过一宵,因为他看我太年轻,怕我遇到不测,想告诉我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门在外的经验。


D.渡夫在船里把他儿子桂儿被北佬抓做伕子的事情告诉我,这一方面表达他对我孝顺母亲的赞赏和羡慕之情,一方面表达他失子之后的孤独和忧虑。


E.第二天一早,我被渡夫叫起来之后,目不转睛地瞧着他,发现他的脸上没有什么异样的表情,想知道他为什么把昨夜的事情全都忘记了。


 


【试题答案】答A3分,答D2分,答B1分;答CE不给分。


【试题考点】对小说文本内容分析与概。


【试题解析】B项“这让我暗自吃惊,因为我担心他谋财害命”分析不当,更多的是“我”为渡夫说出那样的话而震惊。C项“想告诉我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门在外的经验”错误。E项“目不转睛地瞧着他,发现他的脸上没什么异样的表情,想知道他为什么把昨夜的事情全都忘记了”错误。渡夫并没忘记昨夜的事情,作者看他主要是被“他”洒脱淡定的表情而打动。


2)作品中的渡夫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试题答案】①热情坦诚,乐于助人,喜欢孝顺父母的子女;②刚强不屈,不畏身心劳苦,靠自己的气力赚钱;③坚忍不拔,不向命运低头,坚持自由自在的生活信念。


【试题考点】概括小说中人物形象特点


【试题解析】首先从渡夫与“我”之间直率的对话,并主动留“我”在船上住一宿,可看出他的坦诚热情和乐于助人;他也直接表达了“欢喜你这样的孝顺孩子”。其次从他不愿给北佬兵当苦力以及在风霜雨雪中坚持渡船等可以看出,他坚强不屈、不畏辛苦、自食其力的性格特征。再次从他尽管抱怨老天不公,但始终没有向命运屈服可以看出他的坚忍不拔的品质,从他唱的歌声中可以看出他自由自在的生活信念。


3)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叙述的角度、方式、顺序)


【试题答案】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②以“钱”为话题,引入渡夫的故事,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多用对话形式,以渡夫之口自述他的经历,使叙事更加集中;④情景描写与渡夫讲述相结合,赋予渡夫的故事哀而不伤的诗意美。(每答一点给2分,给满6分为止)


【试题考点】分析概括小说情节及其作用


【试题解析】小说对渡夫故事的叙述主要从与“我”的对话、“钱”话题的引入以及他自身的叙述等角度来展开。“我”的介入,使得渡夫的故事更加真实可信;“我”与渡夫之间“钱”话题的引入,引起了读者兴趣;对话加自述的形式使得渡夫的故事简练而集中。


4)作品为什么以渡夫的任情高歌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试题答案】①艺术结构上,通过突转产生戏剧性效果,最后以歌声结尾,余韵悠长,耐人寻味;②情感表现上,以渡夫的无表情代替哭泣,以任情高歌代替诉苦,强化了表现苦难的力度;③人物形象上,既表现了渡夫的洒脱豪放,也反衬他的现实痛苦之深,使渡夫的形象更加丰满;④思想内容上,从批判社会现实的黑暗到表现渡夫追求自由生活的信念,深化了作品的主题。(答出一点给2分,打出两点给5分,答出三点给8分;给满8分为止)


【试题考点】探究小说情节安排


【试题解析】小说以渡夫任情高歌做结尾,主要从小说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小说主题等角度进行分析。以歌声作结,在结构上引发了读者的无限想象;使得小说人物——渡夫的形象更加丰满,充分体现了他洒脱的一面;在小说主题上来看,表达了渡夫对自由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二)2014新课标二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刘庆邦


有个姑娘叫守明,十八岁那年就定了亲。定亲的彩礼送来了,是几块做衣服的布料。


媒人一走,母亲眼睛弯弯的,说:“给,你婆家给你的东西。”


“谁要他的东西,我不要!


“不要好呀,我留着给你妹妹作嫁妆。”


妹妹跟过来,要看看是什么好东西,守明像是捍卫什么似的,坚决不让妹妹看,她把包袱放进箱子,啪嗒就锁上了。


家里只有自己时,守明才关了门,把彩礼包儿拿出来。她把那块石榴红的方巾顶在头上,对着镜子左照右照。她的脸红通通的,很像刚下花轿的新娘子,想到新娘子,不知为何,她叹了一口气,鼻子也酸酸的。


按当地的规矩,守明该给那个人做一双鞋了,她的表情突然变得严肃起来。


她把那个人的鞋样子放在床上,张开指头拃了拃,心中不免吃惊,天哪,那个人人不算大,脚怎么这样大,脚大走四方,不知这个人能不能走四方,她想让他走四方,又不想让他走四方,要是他四处乱走,剩下她一个人在家可怎么办?她想有了,把鞋做得稍小些,给他一双小鞋穿,让他的脚疼,走不成四方,想到这里,她仿佛已看见那人穿上了她做的新鞋,由于用力提鞋,脸都憋得红了。


“合适吗?”


那个人说合适是合适,就是有点紧。


“穿的次数多了就合适了。”


那个人把新鞋穿了一遭,回来说脚疼。


“你疼我也疼。”


那个人问她哪里疼。


“我心疼。”


那个人就笑了,说:“那我给你揉揉吧!


她赶紧把胸口抱住了。她抱的动作大了些,把自己从幻想中抱了出来,摸摸脸,脸


还火辣辣的。


瞎想归瞎想,在动剪子剪袼褙时,她还是照原样儿一丝不差地剪下来了。


第一次看见那个人是在社员大会上,那个人在黑压压的会场中念一篇稿子,她不记得稿子里说的是什么,旁边的人打听那个人是哪庄的,叫什么名字,她却记住了。她当时想,这个男孩子,年纪不大,胆子可够大的,敢在这么多人面前念那么长一大篇话,她这个年龄正是心里乱想的年龄,想着想着,就把自己和那个人联系到一块儿去了,不知道那个人有没有对象,要是没对象的话不知喜欢什么样的……


有一天,家里来了个媒人,守明正要表示心烦,一听介绍的不是别人,正是让他做梦的那个人,一时浑身冰凉,小脸发白,泪珠子一串一串往下掉,母亲以为她对这门亲事不乐意,守明说:“妈,我是舍不得离开您!”


媒人递来消息,说那个人要外出当工人,守明一听有些犯楞,这真应了那句脚大走四方的话,此一去不知何时才能回还,她一定得送给那个人一点东西,让那个人念着地,记住她,她没有别的可送,只有这一双鞋。


那个从出的日期定下来了,托媒人传话,由她约会,她正好亲手把鞋交给那个人,约会的地点是村边那座高桥,时间是吃过晚饭之后,母亲要送她到桥头去,她不让。


守明把一切都想好了,那个人若说正好,她就让他穿这双鞋上路---人是你的,鞋就是你的,还脱下来干什么!临出门,她又改了主意,觉得只让那个人把鞋穿上试试新就行了,还得让他脱下来,等他回来完婚那一天才能穿。


守明的设想未能实现,她把鞋递给那个人时,让那个人穿上试试,那个人只笑了笑,说声请谢,就把鞋竖着插进上衣口袋里去了,直到那个人说再见,鞋也没试一下,那个人说再见时,猛地向守明伸出了手,意思要把手握一握。


这是守明没有料到的,他们虽然见过几次面,但从来没有碰过手,她犹豫了一会儿,还是低着头把手交出去了,那个人的手温热有力,握得她的手忽地出了一层汗,接着她身上也出汗了,那个人大概怕她害臊,就把她的手松开了。


守明下了桥往回走时,见夹道的高庄稼中间拦着一个黑人影,她大吃一惊,正要折回身去追那个人,扑进那个人怀里,让她的那个人救她,人影说话了,原来是她母亲。


怎么会是母亲呢!在回家的路上,守明一直没跟母亲说话。


后记:


我在农村老家时,人家给我介绍了一个对象,那个姑娘很精心地给我做了一双鞋, 参加工作后,我把那双鞋带进了城里,先是舍不得穿,后来想穿也穿不出去了,第一次回家探亲,我把那双鞋退给了那位姑娘,那姑娘接过鞋后,眼里一直泪汪汪的,后来我想到,我一定伤害了那位农村姑娘的心,我辜负了她,一辈子都对不起她。


(有删改)


 


(1)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的心灵秘密,守明照镜子时,“不知为何,她叹了一口气,鼻子也酸酸的”,寥寥数语,初恋少女的微妙心理就显露出来了。


    B.小说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守明的美好形象,就是在与母亲收人家的彩礼、偷偷监视女儿约会等一系列言行的鲜明对比中,逐渐凸显出来的。


    C.小说擅长在平淡叙述中营造不平常的效果,守明与未婚夫分别后见一黑影,大吃一惊,原来是母亲,这一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情节就颇具匠心。


    D.小说地方特色鲜明,尤其是“守明像是捍卫什么似的”“在黑压压的会场中念一篇稿子”等日常生活语言的大量使用,更增添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E.小说善于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未婚夫和守明约会时随意把鞋插进口袋,分手时又主动与守明握手,表明他虽是一个农村青年却有现代意识。


 


【答案】AC 


【解析】B项错误在于“对比”的说法不正确。D项所举的例子不能证明“地方色彩”。E项所举之例不能证明“有现代意识”。


2)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亊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2)(6分) 1做鞋是当时当地的规矩,这样的故事既有生活气息、又有时代的特点;(环境)2以鞋为线索,可以使故事情节更集中、紧凑;(情节)3鞋是情感的寄托物,有助于主人公内在情感与深层心理的发掘与表现。(人物)


 


3)小说中守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她有什么样的心态?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6分)第一问:(2分)


守明是一个有着朴实、善良、柔顺品性和传统美德(性格)的农村的青年女性形象。(年龄身份外表等)


第二问:(4分)


1对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满怀憧憬;2对未来人生和未知命运感到不安。


 


4)文末“后记”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还是属于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考情节安排,从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入手)


 


【答案】(8分)


    观点一:“后记”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


 1从形式上着,“后记”与小说没有直接关系;两者是各自独立的文本;


2从内容上看,小说是乡土生活的诗意想象,“后记”是作者的自我忏悔,两者无法融为一体;


3从人物塑造上看,“后记”的“真实”事实,限制了小说的想象空间。


    观点二:“后记”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


1从形式上看,小说是一个开放性的文本结构,“后记”是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2从内容上看,“后记”的“真实”改变了小说的田园牧歌风格,于诗意中多了一丝冷峻;


3从创作倾向上看,“后记”中的自我审视,将传统与现实联系起来深化了小说的思想主题。


 


(三)2013新课标一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


      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  [阿根廷]莱·巴尔莱塔


    晚饭时,饭店里走进一位高个儿,面容和蔼,脸上的笑容矜持而又惨淡。


    他风度翩翩走上前台,朗声说道:


    “诸位,敝人十分愿意应邀在此介绍一种奇迹,迄今无人能窥见其奥妙。近年来,敝人深入自己影子的心灵,努力探索其需求和爱好。兄弟十分愿意把来龙去脉演述一番,以报答诸位的美意。请看!我至亲至诚的终身伴侣——我的影子的实际存在。”


    在半明半暗的灯光中,他走近墙壁,修长的身影清晰地投射在墙上。全厅鸦雀无声,人们一个个伸长脖子,争看究竟。他像要放飞一只鸽子似的,双手合拢报幕:


    “骑士跳栏!”


    骑士模样的形状在墙上蹦了一下。


“玉兔食菜!”


顿时,出现一只兔子在啃白菜。


“山羊爬坡!”


果然,山羊模样的影子开始步履艰难地爬一个陡坡。


“现在我要让这昙花一现的形象具有独立的生命,向大家揭示一个无声的新世界。”


说完,他从墙壁旁走开,影子却魔术般地越拉越长,直顶到天花板上。


“诸位,为了使影子能脱离我而独立生活,敝人进行过孜孜不倦的研究。我只要对它稍加吩咐,它就会具有生命的各种特征……甚至还会吃东西!我马上给诸位表演一番。诸位给我的影子吃些什么呢?”


一个炸雷般的声音回答说:


“给,给它吃这块火鸡肉冻。”


一阵哄堂大笑。他伸手接过递来的菜盘,走进墙壁。他的影子随即自如地从天花板上缩了回来,几乎贴近他的身子。人们看得清清楚楚,他的身子并未挪动,那影子却将纤细的双手伸向盘子,小心翼翼地抄起那块肉,送到嘴里,嚼着,吞着……


“简直太神了!”


“嗯,你信吗?”


“天哪!夫人,我可不是三岁的小孩!”


“可是,您总不会否认这把戏确实很妙,是吗?”


“给它这块鸡脯。”


“梨!看着它如何吃梨一定妙不可言。”


“很好。诸位,现在先吃鸡脯。噢,劳驾哪位递给我一条餐巾?谢谢!”


所有人都兴致勃勃地加入了这场娱乐。


“再给它吃点饼,你这影子可有点干瘦呵!”


“喂,机灵鬼,你的影子喝酒不?给它这杯酒,喝了可以解愁。”


“哎呦,我笑得实在受不了喽”。


那影子又吃、又喝,泰然自若。不久,那人把灯全部打开,神情冷漠而忧郁,脸色显得格外苍白。他一本正经地说道:


“诸位,敝人深知这般玄妙的实验颇易惹人嘲讽、怀疑,但这无关紧要。总有一天,这项旨在使自己的影子独立于本人的实验,必将得到公认和奖励。临走前,敬请凡有疑问者前来搜一下敝人的衣服,以便确信我绝没有藏匿任何物品。诸位的慷慨惠赠,无一不为我影子所食。这如同敝人叫巴龙·卡米洛·弗莱切一样千真万确。十分感谢,祝大家吃好,晚安!”


  “见鬼去吧!”


  “谁要搜你的身子!”


  “幻术玩够了吧,来点音乐吧!”


卡米洛·弗莱切,真名叫胡安·马力诺,他面朝三方,各鞠了个躬,神态庄重地退出了餐厅。穿过花园时,突然有人一把抓住他的胳膊。


  “你给我滚!”警察厉声吼道,“下次再看到你,就让你和你的影子统统蹲到警察局过夜去。”


他低下头,慢慢地走出去。拐过街角,他才稍稍挺直身子,加快脚步回家。


“你不回来,小家伙们不愿睡,他们可真累人呵!”


两个金发的孩子在一旁玩耍着,兴高采烈地迎接他。


小姑娘走过来,缓声问道:


“带回来什么没有?”


他没吱声,从衣服里掏出一方叠好的餐巾,从里面取出一块鸡脯,几块饼,还有两把银质钥匙。


她把食物切成小块,放在盘里同她的两个兄弟吃了起来。


“你不想吃点什么?爸爸。”


“不,”他头也不回地说到,“你们吃吧,我已经吃过了。”


马里诺面朝窗子坐下来,茫然失神的凝望着沉睡中城市的屋脊,琢磨着明天该去哪里表演他的奇迹……


1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马里诺说影子是独有生命的实际存在,是让观众相信他对影子的研究成果,也表明他的表演技艺的高超。


B.  马里诺离开饭店前,请客人上前搜身,以证明他没有带走任何物品,这表明他品行端正,爱惜自己的名声。


C.  马里诺谢幕时,有人发出“幻术玩够了,来点音乐”的呼声,这呼声暗示客人们看穿了幻术,需要更多的娱乐节目刺激。


D.  马里诺穿过花园时,遭到了警察的威胁和警告,表明马里诺的影子表演缺乏新意,已经让警察感到厌烦了。


E.  小说对马里诺在家中茫然失神状态夫人描写,真实的反映了一个江湖艺人的现实生活,表达了作者对这类人物的同情。


 


【答案】A E


【解析】B项,“表明他品行端正,爱惜自己的名声”不对,这里只是他的激将法,达到客人不搜身的目的;C项,“客人们看穿了幻术”不对,说明马里诺的表演得不到应有的尊重;D项,“表演缺乏新意,已经让警察感到厌烦了”不对,表现了警察对下层艺人的轻视。


2)“影子”对小说的艺术表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标题:结构、内容。内容:表层、深层。)


【答案】(1)小说通过描写艺人表演喂自己影子吃饭的幻术,表现艺人技艺的高超和生活的艰难。(2)作者以影子来结构全文,前半部分写艺术表演喂自己影子吃饭的幻术,后半部分写生活,艺人一家就像影子一样被别人忽视。(3)影子是像艺人一样的生活在下层贫苦人的象征,他们靠别人的施舍生活,得不到人们的尊重。(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这一题目,新颖引人,“喂自己的影子吃饭”,是事件。而中心语是“人”。“影子”作为艺人表演的凭借物,在文中不但起着线索的作用,还对表现人物高超的技艺以及艰难生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通过艺人的表演,以及别人对他的态度,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3)小说主人公马里诺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1)生活惨淡,深情冷漠而忧郁,脸色显得格外苍白;(2)表演风度翩翩,态度庄重,技艺高超;(3)对生活感到茫然若失,渴望得到人们的尊重;(4)人前强颜欢笑,谦恭而矜持,人后独自悲叹的辛酸。(答出三点即可得6分。)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回答此题,可以参考人物在文中的表现,以及重点的词句进行分析概括。如“饭店里走进一位高个儿,面容和蔼,脸上的笑容矜持而又惨淡。”“那人把灯全部打开,神情冷漠而忧郁,脸色显得格外苍白。”“敝人深知这般玄妙的实验颇易惹人嘲讽、怀疑”“ 他低下头,慢慢地走出去”“ 茫然失神的凝望着沉睡中城市的屋脊”等。


4)小说前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影子表演,后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现实生活。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情节安排)


【答案】(1)呼唤社会关注下层民众的生活状态。将马里诺精彩的表演与他的现实生活状况对比,表现下层贫苦人生活的艰辛和生活的茫然。(2)揭露社会的冷酷无情。通过人们愿意拿东西喂影子,与马里诺的孩子靠表演影子幻术骗来的食物生活对比,表现现实社会人情发的冷酷。(3)表达对生命的尊重。由影子表演写到现实生活,表现马里诺希望人们相信影子有生命一样尊重现实的生命存在。(4)升华主题,马里诺热爱影子表演,但表演又是由于生活所迫,小说通过现实的表演和现实的关系描述,表现了下层民众对生活的迷茫。(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小说前半部分写马里诺的表演,后半部分写马里诺的现实生活,这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对比,一方面反映了下层民众艰难的生活状态,另一方面升华了小说的主题,揭露社会的冷酷,表达对生命的尊重。回答此题,既要结合小说的情节,又要联系小说的主题来思考。


 


(四)2013新课标二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阿城


  山被直着劈开,于是当中有七八里谷地。大约是那刀有些弯,结果谷地中央高出如许,愈近峡口,便愈低。


森森冷气漫出峡口,收掉一身粘汗,近着峡口,倒一株大树,连根拔起,似谷里出了什么不测之事,把大树唬得跑,一跤仰翻在那里。峡顶一线蓝天,深得令人不敢久看。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


峭壁上草木不甚生长,石头生铁般锈着。一块巨石和百十块斗大石头,昏死在峡壁根,一动不动。巨石上伏两只四脚蛇,眼睛眨也不眨,只偶尔吐一下舌芯子,与石头们赛呆。


因有人在峡中走,壁上时时落下些许小石,声音左右荡着升上去。那鹰却忽地不见去向。


顺路上去,有三五人家在高处。临路立一幢石屋,门开着,却像睡觉的人。门口一幅布旗静静垂着。愈近人家,便有稀松的石板垫路。


中午的阳光慢慢挤进峡谷,阴气浮开,地气熏上来,石板有些颤。似乎有了噪音,细听却什么也不响。忍不住干咳一两声,总是自讨没趣。一世界都静着,不要谁来多舌。


走近了,方才辨出布旗上有个藏文字,布色已经晒退,字色也相去不远,随旗沉甸甸地垂着。


忽然峡谷中有一点异响,却不辨来源。往身后寻去,只见来路的峡口有一匹马负一条汉,直腿走来。那马腿移得极密,蹄子踏在土路上,闷闷响成一团。骑手侧着身,并不上下颠。


愈来愈近,一到上坡,马慢下来。骑手轻轻一夹,马上了石板,蹄铁连珠般脆响。马一耸一耸向上走,骑手就一坐一坐随它。蹄声在峡谷中回转,又响又高。那只鹰又出现了,慢慢移来移去。


骑手走过眼前,结结实实一脸黑肉,直鼻紧嘴,细眼高颧,眉睫似漆。皮袍裹在身上,胸微敞,露出油灰布衣。手隐在袖中,并不拽缰。藏靴上一层细土,脚尖直翘着。眼睛遇着了,脸一短,肉横着默默一笑,随即复原,似乎咔嚓一响。马直走上去,屁股锦缎一样闪着。


到了布旗下,骑手俯身移下马,将缰绳缚在门前木桩上。马平了脖子立着,甩一甩尾巴,曲一曲前蹄,倒换一下后腿。骑手望望门,那门不算大,骑手似乎比门宽着许多,可拐着腿,左右一晃,竟进去了。


屋里极暗,不辨大小。慢慢就看出有两张粗木桌子,三四把长凳,墙里一条木柜。木柜后面一个肥脸汉子,两眼陷进肉里,渗不出光,双肘支在柜上,似在瞌睡。骑手走近柜台,也不说话,只伸手从胸口掏进去,捉出几张纸币,撒在柜上。肥汉也不瞧那钱,转身进了里屋。少顷拿出一大木碗干肉,一副筷,放在骑手面前的木桌上,又回去舀来一碗酒,顺手把钱划到柜里。


骑手喝一口酒,用袖擦一下嘴。又摸出刀割肉,将肉丢进嘴里,脸上凸起,腮紧紧一缩,又紧紧一缩,就咽了。把帽摘了,放在桌上,一头鬈发沉甸甸慢慢松开。手掌在桌上划一划,就有嚓嚓的声音。手指扇一样散着,一般长短,并不拢,肥汉又端出一碗汤来,放在桌上冒气。


一刻功夫,一碗肉已不见。骑手将嘴啃进酒碗里,一仰头,喉节猛一缩,又缓缓移下来,并不出长气,就喝汤。一时满屋都是喉咙响。


不多时,骑手立起身,把帽捏在手里,脸上蒸出一团热气,向肥汉微微一咧嘴,晃出门外,肥汉梦一样呆着。


阳光已移出峡谷,风又窜来窜去。布旗上下扭着动。马鬃飘起来,马打了一串响鼻。


    骑手戴上帽子,正一正,解下缰绳,马就踏起四蹄。骑手翻上去,紧一紧皮袍,用腿一夹,峡谷里响起一片脆响,不多时又闷闷响成一团,越来越小,越来越小。


耳朵一直支着,不信蹄声竟没有了,许久才辨出风声和布旗的响动。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篇描写峡谷,着力突出了它的“险”、“奇”、“静”;对四角蛇的描写,更是以动衬静,十分生动地表现了这些特点。


B.肥汉“梦一样呆着”,是被骑手喝酒吃肉时的气概,以及酒后不痛寻常的动作和表情所震撼,“呆”突出了肥汉的性格特征


C.小说文字简洁,注重细节描写。“布旗上有个藏文字”、“藏靴上一层细土”,看似简单的两句话,却巧妙地暗示出人物的身份。


D.小说擅长人物性格描写,尤其重视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经常在人与人、人与景的对比与衬托中,凸显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E.小说以“我”的耳闻目睹为线索,描写神奇的峡谷与质朴的边民,观察细致,笔法老练,用语奇崛,具有的艺术风格。


【答案】答E3分,答C2分,答A1分,答BD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本题不给分。


【解析】B项,“‘呆’突出了肥汉的性格特征”不对,只能写出他当时的情态;D项,“尤其重视人物心理的刻画”不对,文中几乎没有心理描写,而侧重人物的表情、动作等的描写。


2)小说中三次写到鹰,分别表现了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6分)


(景物描写)


【答案】①“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强化了山谷的荒凉僻静,为骑手的出现提供了独特的背景;②“那鹰却忽地不知去向”,暗示骑手已经到来;③“那鹰又出现了”,空中自由飞翔的鹰与独来独往的骑手相互比照,丰富了骑手的形象内涵。(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鹰”在文中是一个次要形象,作者对其进行描写,其用意是为了突出“骑手”这一形象服务。分析时,要结合文中的具体描写来进行,如“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 “那鹰却忽地不知去向” “那鹰又出现了”等。可以从对环境的烘托与对骑手这一形象的作用两个方面考虑。


3)小说中的“骑手”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6分)


【答案】①外形:相貌不凡,身体强壮,肌肉结实,有着朴质自然的力与美;②举止:一人一骑,独行于峡谷中,虽山路崎岖,但因骑术高超而从容沉稳;③性情:大口吃肉,大碗喝酒,不拘生活小节,粗犷而有野性。(答出一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骑手”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人物形象,可以围绕文中的描写及古诗情节的发展进行分析,如写他的出场、外貌、动作、喝酒吃肉等。可以从外形、举止、性格等几个方面分条作答。


4)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骑手,但几乎一半篇幅是在写峡谷。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内容安排:人物、主题)


【答案】①从在小说中的地位来看,峡谷是作者有意塑造的一个自然形象,与骑手一样具有着重要的审美意义,所以峡谷的描写是小说不可缺少的内容;②从形象塑造上看,峡谷是骑手活动的主要空间,所以峡谷的描写对塑造骑手的形象、表现骑手性格起着关键作用;③从艺术表现上看,峡谷的描写,使人与物有机结合,峡谷的原始沉静与骑手的孤独沉默相辅相成,互为比照映衬,产生更好的艺术效果;④从思想内涵上看,峡谷的描写,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的原始美与生命力的赞叹之情,这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也使小说的主题更为鲜明。(答出一点2分,两点5分,答出三点8分。)


【解析】本题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峡谷”本身就是一个自然形象,同时它对骑手性格的塑造、作品的思想内涵及艺术效果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类题目具有开放性,意思答对即可,答案不强求一致,只要观点鲜明,理由充分,论述合理,就能得到相应的分数。


(五)2012新课标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马裤先生  老舍


火车在北平东站还没开,同屋那位睡上铺的穿马裤,戴平光眼镜,青缎子洋服上身,胸袋插着小楷羊毫,足蹬青绒快靴的先生发了问:“你也是从北平上车?”很和气的。


火车还没动呢,不从北平上车,由哪儿呢?我只好反攻了:“你从哪儿上车?”他没言语。看了看铺位,用尽全身的力气喊了声:“茶房!


茶房跑来了。“拿毯子!”马裤先生喊。


“请少待一会儿,先生。”茶房很和气地说。马裤先生用食指挖了鼻孔一下,别无动作。荼房刚走开两步。


“茶房!”这次连火车好似都震得直动。茶房像旋风似的转过身来。


“拿枕头!


“先生,您等我忙过这会儿去,毯子和枕头就一齐全到。”茶房说得很快,可依然是很和气。茶房看马裤先生没任何表示,刚转过身去要走,这次火车确是哗啦了半天,“茶房!”茶房差点吓了个跟头,赶紧转回身来。


“拿茶!


“先生请略微等一等,一开车茶水就来。”


马裤先生没任何的表示。茶房故意地笑了笑,然后搭讪着慢慢地转身,腿刚预备好要走,背后打了个霹雳,“茶房!


茶房不是假装没听见,便是耳朵已经震聋,竞自快步走开。


“茶房!茶房!茶房!”马裤先生连喊,一声比一声高。站台上送客的跑过一群来,以为


车上失了火,要不然便是出了人命。茶房始终没回头。马裤先生又挖了鼻孔一下,坐在我床上。“你坐二等?”这是问我呢。我又毛了,我确是买的二等,难道上错了车?


“你呢?”我问。


“二等。快开车了吧?荼房!


他站起来,数他的行李,一共八件,全堆在另一卧铺上。数了两次,又说了话,“你的行李呢?”“我没有行李。”


“呕?!”他确是吓了一跳,好像坐车不带行李是大逆不道似的。“早知道,我那四只皮箱也可以不打行李票了!


茶房从门前走过。“茶房!拿手巾把!”“等等。”茶房似乎下了抵抗的决心。


马裤先生把领带解开,摘下领子来,分别挂在铁钩上:所有的钩子都被占了,他的帽子,大衣,已占了两个。


车开了。他爬上了上铺,在我的头上脱靴子,并且击打靴底上的土。枕着个手提箱,车还没到永定门,他睡着了。


我心中安坦了许多。


到了丰台,车还没停住,上面出了声,“茶房!”没等茶房答应,他又睡着了;大概这次是梦话。过了丰台,大概还没到廊坊,上面又打了雷,“茶房!


茶房来了,眉毛拧得好像要把谁吃了才痛快。“干吗?先—生—”


“拿茶!


“好吧!”茶房的眉毛拧得直往下落毛。“不要茶,要一壶开水!


“好啦!


马裤先生又入了梦乡,呼声只比“荼房”小一点。有时呼声低一点,用咬牙来补上。有趣!


到了天津。又上来些旅客。


马裤先生出去,呆呆地立在走廊中间,专为阻碍来往的旅客与脚夫。忽然用力挖了鼻孔一下,走了。下了车,看看梨,没买;看看报,没买。又上来了,向我招呼了声,“天津,唉?”我没言语。他向自己说:“问问茶房,”紧跟着一个雷,“茶房!”我后悔了,赶紧地说:“是天津,没错儿。”


“总得问问茶房。茶房!”我笑了,没法再忍住。车好容易又从天津开走。


刚一开车,茶房给马裤先生拿来头一份毯子枕头和手巾把。马裤先生用手巾把耳孔鼻孔全钻得到家,这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最后用手巾擦了擦手提箱上的土。


我给他数着,从老站到总站的十来分钟之间,他又喊了四五十声茶房。茶房只来了一次,他的问题是火车向哪面走呢?茶房的回答是不知道;于是又引起他的建议,车上总该有人知道,茶房应当负责去问。茶房说,连驶车的也不晓得东西南北。于是他几乎变了颜色,万一车走迷了路?!茶房没再回答,可是又掉了几根眉毛。


他又睡了,这次是在头上摔了摔袜子,可是一口痰并没往下唾,而是照顾了车项。我的目的地是德州,天将亮就到了。谢天谢地!


我雇好车,进了城,还清清楚楚地听见:“茶房!


一个多礼拜了,我还惦记着茶房的眉毛呢。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A.这篇小说以戏谑、夸张的漫画式手法,描写了马裤先生在火车上的经历,故事虽然简单,但情节曲折、紧张,极富戏剧性。


B.小说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茶房对马裤先生的不满,就是通过茶房眉毛的细微变化表现出来的。


C.马裤先生一上火车就向茶房要手巾把,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是因为马裤先生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比较讲究卫生。


D.“一个多礼拜了,我还惦记着茶房的眉毛呢。”这样结尾既表达了“我”对茶房的同情,也为小说画上了一个幽默的句号。


E.强烈、鲜明的对比是这篇小说最突出的特色,马裤先生看起来不合常理的言行,就是通过“我”的言行反衬出来的。



【答案】D3分。答B2分,答A1分;答CE不给分。


(1)【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文学作品艺术技巧的能力。


【方法点拨】E项“马裤先生看起来不合常理的言行”是通过马裤先生对人对事的态度和做法体现出来,和我的言行关系不是十分的大。C项马裤先生向茶房要手巾把,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意在表现其斤斤计较,爱占小便宜,自私自利,其实我们也看到,他并不是一个爱讲卫生的人。


 


(2)小说开头第一段就描写马裤先生的衣着言行,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


答:(外貌描写)


 (2)【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艺术特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方法点拨】审清题干,第一段,意味着这样的开头对全文有重要作用,答题时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作答,看看这一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何作用,最后再思考对表达主题有什么作用即可。


【答案】①勾画一个衣着言行与众不同、令人发笑的人物形象;②为后文即将发生的幽默、可笑的故事作铺垫;③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马裤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


答:


(3)【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鉴赏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


【方法点拨】这道题考查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概括。概括的方法是“听其言,观其行”并结合文中的侧面描写。


【答案】①颐指气使,目中无人,缺乏公德;②斤斤计较,爱占小便宜,自私自利;③不讲卫生,不顾他人感受,趣味低下。


(4)有人认为,小说中的“我”也有人性弱点,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具体理由。(8)


答:


 


 (4)【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探究文学作品形象看法的能力。


【方法点拨】探究人物形象只要结合文本,立足原文,思考这些人物在行文中的重要作用,回答分析时,只要言之有理,说之有据即可。


【答案示例】观点一:同意,“我”也有人性弱点。


①“我”对马裤先生的不当言行不加制止,听之任之;②“我”对马裤先生的讽刺过于夸张,且语言近于刻薄;③“我”对自己缺乏反思精神。


观点二:不同意,“我”没有人性弱点。


①“我”是作者思想的体现者,不是性格人物;②“我”在事件中言行很少,性格特征不明显;③“我”在小说中主要起连缀情节的作用。


(六)2011新课标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血的故事 林海音


   南腔北调的夏夜乘凉会,一直聊到月上中天,还没有散去的意思。


   大家被彭先生的故事迷住了。


    彭先生是张医师的朋友。张医师最近常鼓励大家去验血型。大家都没有动过大手术,对于血的一切不够亲切。


    今晚又谈到了血型。这位彭先生说,作为现代的国民,血型不可不验,而且它或许还有意想不到的妙用呢!


    这时,钱太太开腔了:“干脆说罢,我就怕验出是AB型的!


    钱太太所以这么说,实在也怪张医师,他曾说AB型是不祥之兆。


    “我丈母娘就是AB型的。”这时,彭先生忽然冒出来这么一句话。钱太太“咯”地笑了:“还管丈母娘的血型呢!


    张医师紧接着说:“提到彭先生的丈母娘,你们别笑,这里还有段恋爱悲喜剧呢!倒是可以请彭先生讲给你们听。”


    “谈起来,是五年前的事了,”彭先生躺在藤椅上,仰着头,喷着烟,微笑着,他倒真是在做甜蜜的回忆呢!“那时秀鸾在秘书室做打字员,天天从我办公桌的窗前经过。”


    “你就拿眼盯着看!”有人插嘴。


    “不错,我盯着她那会说话的眼睛,淘气的鼻子,甜蜜的小嘴儿……”


    “结果认识了没有?


    “我们当然有机会认识啦!日子一久,我们就坠入情网了,互订终身。热带的小姐,实在另有她们可爱之处。”


    “台湾小姐?”到这时大家才知道是位台湾小姐。


    “糟糕的就在秀鸾是台湾小姐。”彭先生接着说。


    “我知道,一定是聘金的问题。”有人说。


    彭先生悠然地吸着烟,摇摇头:“是我那位老丈人的问题!


    “我那老丈人真是铁打的心肠,任凭秀鸾怎么哀求,就是不许她嫁给我。”


    “他认准了‘外省郎’没好的。秀鸾跟她爸说,如果不答应,她宁可去死。老头子也说,你要嫁给那小子,我只当你死了。结果,秀鸾还是投进了我的怀抱。”


    “但是关于你丈母娘的AB型呢?”这时钱太太又想起了这件事。


    大家笑起来了,彭先生接着讲:    “我是很乐观的,我总以为我们结婚以后,一定会把我们翁婿之间的关系慢慢调整过来。可是一年下来,我的愿望始终就没实现,有时看着秀鸾挺着大肚子进去,就让我风里雨里站在门口,我真想冲进去。可是我心疼秀鸾,到底还是忍住了。”


    “真惨!”林太太不胜唏嘘。


    “倒是我那丈母娘会偷偷出来塞给我点心什么的。”


    “有一天我独个儿上了老丈人家的门儿喽!


    “好大胆子!”有位先生插嘴。


    “你以为我上门找打架哪,我是报告秀鸾入院待产的消息去了。大胖儿子生下了,算是又见了一代,可是我们的情形并未见好转,老丈人在他女儿面前连半个字都没问过我。”


    “迭格【注】老泰山凶得来!


    “硬是要不得!


“有一天,”这段回忆大概很有趣,彭先生自己也未语先笑了,“秀鸾匆匆忙忙回来了,慌慌张张地说:‘爸爸病了!’‘什么病呀?’‘肠子!肠子要剪断!快走。!唉!我那铁石心肠的老丈人呀!也有一天柔肠寸断了!”


    大家听到这里哄然大笑。林太太说:“彭先生,你解恨了,是不是?”


“不敢!”彭先生虽然这么说,可是仍然可以看出他的轻松。“秀鸾说爸爸需要输血,但秀鸾是A型,小舅子是B型,丈母娘是AB型……”


“他们都不能给病人输血,买血要五百块钱100CC,共需300CC一千五,秀鸾母女在着急。我对秀鸾说:‘这样说来,你爸爸是O血型的喽?’秀鸾点点头。我说:‘你何必着急呢!现成的大血人在这儿哪!我也是O型的呀!’


“第二天,我那干巴巴的老丈人,一把拉住我的手,‘你金家伙!你金家伙,’……”


“你金家伙?是日本话,还是骂人的话?”


   “‘你金家伙’,台湾话‘你真正好’也!我们爷儿俩的手紧紧地握着,两股热血交流,一切嫌隙都被血般的事实给溶化了!”彭先生说到这里,向张医师挤了一下眼,微笑着,“所以,我要奉劝诸位,血型不可不验,它实在有意想不到的妙用!”


故事讲完了,大家觉得非常有趣,林先生首先说:“血型不可不验,明天就去验。张医师,先给我挂个号。”


    “对!对!血型不可不验。”大家同声地说。       (有删改)


【注】迭格:吴方言,意为“这个”。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A.张医师紧接过彭先生的话,让彭先生讲述自己的恋爱悲喜剧,因为他事先知道彭先生的爱情故事很是生动曲折。


  B.台湾姑娘秀鸾与彭先生相爱,却遭到了她父亲的反对。为了捍卫爱情,她不惜牺牲亲情,以至于以死抗争。


 C“铁石心肠”的老丈人有一天“柔肠寸断”,这是他改变对女婿态度的起因,而这一情节设计是作者的匠心所在。


  D.这篇小说借助人物之间的对话,讲述了一个与血型有些关系的婚恋故事;巧妙地传达了作品的内在意蕴。


  E.这篇小说的内容是关于南腔北调的外省人在台湾的爱情故事。小说带有浓郁的台湾风情,文笔诙谐而又细腻。


答案:答C3分,答D2分,答B1分;答AE不给分。


解析:A项彭先生的爱情故事是悲喜剧,不是生动曲折,张医师让彭先生讲故事是为了劝大家验血型。E、这篇小说的内容是关于外省人彭先生与台湾小姐的爱情故事。小说带有浓郁的台湾风情,对话风趣而又细腻。B、“不惜牺牲亲情,以至于以死抗争”错,秀鸾说过如果不答应,她宁可去死的话,但没有这样做,也没有牺牲亲情


 


(2)小说一开始就写乘凉会上“南腔北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答:①表明乘凉会上的人们的外省人身份;②提示小说主题的解读路径;③照应下文出现的各种方言。


解析:本题考查细节的作用,应考虑细节本身的内容,细节与上下文的关系,细节与主题的关系。


3)“外省郎”彭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①有担当,明大义:在老丈人危难时,以亲情、和睦为重,不计前嫌,施以援手,最终赢得信任;②执著隐忍;面对老丈人的排斥,不轻言放弃,不莽撞行事,捍卫了自己的爱情;③幽默乐观:说话风趣,与人为善,遇事能有良好的心态。


解析: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接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4)小说的题目是“血的故事”,但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的,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分)


答案:观点一: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不合适。


①“血”这个词可让人联想到“血脉”、“血缘”、“血性”等多种含义,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题意就显得单一了;②外省人和台湾人血脉同源,这是“血般的故事” ③彭先生的恋爱故事,实质上折射了外省人与台湾人之间的冲突与融合问题,小说表达了中华民族血浓于水,应该“一家亲”的主题。


观点二: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合适。


①“血”有类型之别,而语言有“南腔北调”之分,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可彰显作者的巧思;②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的,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可与内容更吻合;③可显示“验血型”在文中的重要性,也与中华民族血浓于水,应该“一家亲”的主题不相冲突。




附件

  • 2015年高考小说阅读题汇编(教师版).docx     下载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