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高中物理课

发布者:杨联强     所属单位:江西省安义中学     发布时间:2015-12-26    浏览数:0

新课改怎样上好一堂高中物理课

1)教学讲究方法做任何事情都是应该讲究方法的,好的方法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更是如此,长期以来我们二中物理组一直追求、探索将更好的教学方法应用于物理课堂教学。我们最显著的特点是结合二中学生的情况,(当然其他学校有适合自身的方法)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对基础较弱,注重基础知识的引导和基本技能的提高,而对他们理解困难的知识点,在力求引导理解可是又理解不了时采取强行介绍;而对基础较好一些的同学,则要注重方法的指导和更好的提高能力。新课改形式下涉及教学方法的方面很多,什么知识教学课的教法,什么实验教学课的教法,什么习题教学课的教法等等,今天这里我结合事例来说说习题课的教法。在运动学这部分内容中,有一类典型的习题——追击和相遇问题。我们对我校基础弱的学生只是讲解常见的基本追击问题,如加速追匀速,匀速追减速等,但是相遇的条件必须交代清楚;对基础较好一点的校本部学生则此基础上尝试的提示学生是否还有其它类追击问题?解决追击问题的关键是什么?这几个问题,我们的学生有的说的很简单,有的说的很复杂,但是在课堂上我们并不给出解决的方法;对基础知识不错的学生,也就是我们学校所谓的点班,我们提出的要求可能更高一些,比如说学生们要提出值得讨论的问题,象什么能否追上,找到能否追上的判断方法;若能追上,何时何地追上;追击过程中何时相距最近或最远?最近或最远的条件是什么等等。同时还要求他们能够现场编题,现场解题。总之,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以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此外,我们物理组还有着与众不同的教学方法,即“循环跟进式”教学,也就是把组内成员分成若干个小组,小组内成员先后跟进讲同一节课,然后共同研讨再上,再研讨再上,此方法及有效的帮助年轻教师尽快成熟。二中的学生,同一中学生那是没法比的,他们不仅在知识上有欠缺,在技能和方法上也差很多,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教授知识点,而且也介绍相应的学习方法,并且教他们学习的方法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所占的比例也是不小的。 2)提高学生能力 我们每位教者的目的都是让学生掌握技能,新课改更是要求我们牢牢的把握住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注重互动,我们物理教师时时刻刻都在以这样的教学理念来指导着自己的教学活动。下面以“摩擦力”那节内容的一个片段说明一下这个问题。 “摩擦力”学生们在初中学习过,对它的定义和产生条件能略知一二,因此我们课前大多数都是直接提问什么是摩擦力,有了初中的认识,一般情况下一个人说不全、说不准,我们可从侧面提示,可提供感性材料,但不直接告诉,例如推笔盒在讲台桌上运动,推讲台桌推不动等,这样,学生们是可以归纳出摩擦力的定义的。有了学习弹力产生条件的经验,学生们对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能说出部分,但是一般说不全,这时,要么请同学再补充,要么由老师举反例推翻,这样反复锤炼最终把学生引入征途——正确归纳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上面的教学内容我想大多数教师都是采用这样的方法讲的,并不能精彩的反映出新的教学理念,而关于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个问题,却能非常的到位体现出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面就我们学校某某某上这节课的片段加以展示。老师: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呢?学生:(各种各样)物体的大小、接触面的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推力的大小、压力的大小、物体的质量等等很多老师:以上你们的说法也仅仅是猜测而已,口说无凭,怎样才能的出正确的结论又能有说服力呢?学生:实验。老师;请设计实验去探究这个问题,要注意你设计的实验想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同时要考虑你所设计实验的可行性。几分钟后,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以其中一个方向为例。学生:我想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大小的关系,物体甲放在桌面上,然后用弹簧秤匀速拉动,并记下弹簧秤的示数;然后,在物体甲上面再一物体乙,仍然匀速拉动弹簧秤,并记下弹簧秤的示数,这样就可以探究出摩擦力的大小和压力的大小关系。该生之后马上就有学生提出反驳的意见。学生:匀速拉动难以控制,你的设计思路只是大致的知道了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的大小关系,但是不够具体。老师:他说的有道理吗? 学生们思考之后表示赞同。老师:如何解决上面的问题。 两分钟没有反映。老师:请大家讨论。 很快,有了突破。学生:先准备一块木板,放在桌上;用弹簧秤测出甲乙丙三个物体的重力,这样可以清楚的知道不同情况压力的大小,然后甲放在木板上,并用弹簧秤拉住甲,接着用手拉动木板,但要保证甲物体不动,同时记下弹簧秤的示数,接下来把乙物体放在甲上,重复实验,最后把乙丙同时放上重复实验,这样不仅清楚大小关系同时也克服了匀速拉动难以控制的不足。为了减小误差,可以多做几组。上面这名同学的回答是课堂上真实发生的事情。很有力的证明了利用新课改的理念去指导上课能够取得意想不道的效果,这个过程中老师的调动和参与恰到好处,给了学生们思考的空间和发挥的机会,很好的培养了学生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看出,只要我们的方法得到,引导到位,学生还是有潜力可以挖掘的。我们物理组在每次的教研活动中都互相交流看法,把最好的能够提高学生能力的方法共享。摩擦力这个片段也仅是一个缩影而已。我们正在努力争取每节课都能这样去上。 3)敢于创新 是改革,就要有创新,有创新,就要有风险,但我们不能因此而不去创新,因此创新者要有胆有识,更要有缜密的心思,以保证少走或不走弯路。下面以我们学校一位年轻教师所提供的网上所宣传的导学探究法来阐述这个问题。导学探究式教学是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独立地探索(即教师只提供问题而没有进行方法上的指导),自行地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导学探究法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力。特点是非常规性,即问题的内容不一定是教材内容的翻版,可以是教材内容有意义的延伸和超越,或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解答要有一定的创造性。 导学探究式教学尝试的两个个案例 案例一(注:本案例是在介绍“力的合成”内容之前进行) 探究的课题:研究力的合成遵循的规律 探究设置的环境:教师先介绍合力与分力的概念,指出合力与分力对物体产生的效果相同,即具有等效性,然后要求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已知分力求合力,寻找力的合成应遵循的规律。 学生探究的顺序:先分析思考,然后提出方案,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合理的方案,最后根据确定的方案设计实验并操作,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教师点拨:实验误差的处理及提醒学生注意减少实验误差。 学生中比较好的方案如下: 1 .用两只弹簧秤,一根带有标记的轻弹簧研究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遵循的规律; 2 .用两只弹簧秤,一根带有细绳套的橡皮条,1个图钉,一个小黑板以及刻度尺研究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遵循的规律; 3 .归纳总结,得出最后的结论。 教师点评: 1 .使学生掌握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这一物理规律; 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的实验态度; 3 .使学生认识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 案例二(注:本案例是在介绍“牛顿第二定律”内容之前进行) 探究的课题:研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探究设置的环境: 1 .背景介绍:“牛顿第一定律”、“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两节课内容,并拓展定性研究加速度与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加速度与物体本身质量的关系; 2 .要求通过实验研究:在物体质量 m 一定时,加速度 a 与物体所受的合外力 F 的关系;在物体所受的合外力 F 一定时,加速度 a 与物体本身的质量 m 的关系; 3 .要求在教材上提供的物理模型的基础上设计实验,要求实验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及实践性等特点。 教师点拨:利用图象法处理数据; 比较好的方案如下: 1 .研究对象为小车,通过添加砖码可改变其本身的质量; 2 .利用钩码,附有定滑轮的长本板、细绳拉动小车,保证小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3 .利用长木板与桌面构成一斜面,让小车在没有牵引力作用下,在斜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以抵消滑动摩擦力,保证实验中细绳的拉力即为小车所受的合外力; 4 .利用打点计时器测定小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5 .钩码的质量须保证远远小于小车的质量,以钩码的重力近似替代细绳的拉力即作用在小车上的牵引力 ---- 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此条为老师告诉的)教师点评: 1 .让学生意识到:物理规律往往是根据科学实验得出来的,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 .培养学生物理实验设计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利用数学方法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以上两个个案例是我校教师在高一年段所任教的班级中实施导学一探究式教学尝试过程中的一部分,从案例的实施过程中发现,这些案例只是处于探究式教学的初始阶段,学生探究的思路相当一部分还跟课本中的实验设计思路类似,甚至有点“抄袭”思路的嫌疑,但毕竟学生已经向探究式教学方向迈进了一步,希望通过不断的尝试、总结,能使探究式教学在以后的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不断深入,对中学物理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真正起到促进的作用。导学探究式教学的优点是能充分发挥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用科学的观点认识和评价规律,总结规律,从而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工作方法,为进一步探究打下基础。当然这个方法还存在着很多不足,突出的是学习者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它不利于学生掌握大量的、系统的知识和练就全面的必要的技能;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在某些领域会有无所适从的感觉,将会给这些学生造成学习上的心理障碍。此法对课堂教学的利弊比例我们仍在调查之中。同一堂课,一百个老师有一百个好的上课方法,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上仅是我们二中的老师在这半年的摸索中结合新课改的精神所领悟到的怎样上好一节课的方法,其间必然存在着很多值得再次推敲之处,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会不断的发现新的问题,进一步的分析,不断的完善。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