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

发布者:曹以山     所属单位:共青城中学     发布时间:2016-01-16    浏览数:0

古代文化常识

天文:

二十八星宿则是沿黄道或天球赤道(地球赤道延伸到天上)所分布的一圈星宿,它们分为四组,又称为四象、四兽、四维、四方神,每组各有七个星宿,其起源至今尚不完全清楚

1.       东方七宿为角、亢、氐、房、心、尾、箕,包括四十六个星座,三百余颗星,组成的形象好似一条苍龙。

2.       南方七宿是井、鬼、柳、星、张、翼、轸,计有四十二个星座,五百多颗星,它的形象是一只展翅飞翔的朱雀。

3.       西方七宿为奎、娄、胃、昴、毕、觜、参,计有五十四个星座,七百余颗星星,它们组成了白虎图案。

4.       北方七宿为斗、牛、女、虚、危、室、壁,共六十五个星座,八百余颗星,它们组成了蛇与龟的形象,故称为玄武七宿

地理:

1,古代分中国为九州。说法不一。

指中国:《书·禹贡》作 冀,衮,青,徐,扬,荆,豫,梁,雍 ;《尔雅·释地》有 幽,营州而无青,梁州;《周礼·夏官·职方》有 幽,并州而无徐, 梁州。后以“九州”泛指天下,全中国。

指大九州:中国仅其中之一州。 战国时邹衍称中国为赤县神州,谓“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

2,八荒,乃八方荒芜极远之地也。”

3,五湖:。《水经注·沔水》认为“五湖乃长荡湖、太湖、射湖、贵湖、滆湖”。而唐司马贞则认为“具区(即太湖)、洮滆、彭蠡、青草、洞庭湖”是为“五湖”。不过,近代人却把“洞庭湖”、“鄱阳湖”、“巢湖”、“洪泽湖”、“太湖”称做“五湖”。

4,四海:?《尔雅·释地》说:“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也有人认为,“四海”是围绕“九州”四面的海。《礼记·祭义》则具体提到了“东海”、“西海”、“南海”、“北海”为“四海”,只是没有明确海域。宋代洪迈在《容斋随笔》中则说“四海一也”,认为“四海”是连为一体的。

纪年:干支纪年+帝王年号

1,干支:

10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rén)、癸(guǐ

12地支:子、丑、寅、卯(mǎo)、辰(chén)、巳()、午、未(wèi)、申、

酉(yǒu)、戌()、亥    (也是十二属相)

2,帝王年号:汉武帝以前没有年号,纪年只称某某君王多少年。史记》记陈胜起义,是在秦二世元年;韩信被杀,是在汉高祖十一年等等。一般,帝王践祚次年称新帝即位元年;所以纪年又称纪元。

帝王的年号有多种含义:一,表示初登帝位,如汉昭帝登基,年号始元;二,祈求皇帝安康,如南朝宋明帝久病不愈,改元“泰豫”;三,记祥瑞,如汉武帝改元元狩;四,记时事,如清穆宗即位,东、西太后共理朝政,年号同治;五,表示喜庆,如清仁宗受禅,改元嘉庆;六,祈求国运昌盛,这类含义最多,如“康熙”;七,仰慕先祖功业,如唐德宗“贞元”就是将太宗“贞观”和玄宗“开元”两个年号合在一起;八,表明施政纲领,如宋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废新法,及至哲宗亲政,重行新法,改元绍圣(“绍”是继承的意思,“圣”指的是哲宗父亲、起用王安石变法的神宗皇帝)。

中国历史悠久,年号重复现象也就在所难免。如东汉光武帝刘秀中兴汉室,他的年号“建武”就很受一些国运衰颓时期帝王的青睐,帝王登基也有不改元的。如唐昭宗最后一个年号“天祐”便被他的继承者、唐朝末代皇帝昭宣帝袭用了。

日期:同上

另:今日-     昨日-    明日-(yì)

时辰

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以十二地支表示。子时=晚上11-1点,丑时=1-3点,寅时=3-5点,卯时=5-7点,辰时=7-9点,巳时=9-11点,午时=11-午后1点,未时=午后1-3点,申时=午后3-5点,酉时=午后5-7点,戌时=晚上7-9点,亥时=晚上9-11点。后来又将一个时辰分为初、正,如子初即等于晚上11点,子正即等于晚上12点。这样就和现在的24小时制大体对应起来了。所谓“小时”,也就是古代半个时辰的意思。

古人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划分为若干时段。一般地说,天将亮时为昧旦、昧爽,天已亮时为平旦、平朔,日出时为旦、早朝、晨,太阳正中时为日中、日极,民间叫正午、中午,将近日中时为隅中,太阳西斜时为日昃、昃,日将落时为日曛、日入、日夕、暮,日落之后为黄昏、昏,黄昏以后是人定,夜晚叫宵或夕,半夜称为子夜,意即夜半子时。

季节:

一年四季,一季三序

节日:

元旦──正月初一,又叫元日,农历新年的庆祝活动多集中在这一天,一向极为隆重,叫做过年,现在叫春节。

上元──正月十五日,又叫元宵节、灯节,民间多张灯为戏,举行灯会、花会、灯谜会。据说最初始于汉代,而盛于隋唐以后。

社日──立春后之第五个戊日,在春分前后,为农家祭社(土神)祈年之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秋社,在秋分前后。

寒食──在清明前二日,民间禁火三日,据说起源于晋文公纪念介之推。

清明──即24节气中之清明日,古人往往要祭祖、扫墓,至今某些地区仍然如此。

端午──五月五日,又叫端阳节,人们都要吃粽子、划龙船,据说是为了纪念屈原或伍子胥。还有门前挂菖蒲、白艾,洒饮雄黄酒,襟前挂衣香粉荷包等习俗,据说可以避瘟疫。

伏日── 一般约指初伏第一天,农家要歇伏避暑,举行酒宴。

七夕──七月七日,据说是夜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人们陈酒脯瓜果于庭中,妇女结彩缕向月穿七孔针,穿过者为得巧,据说始于汉时。

中秋──八月十五日,月明而圆,潮水最大,是赏月和观潮的盛大节日。有祭月、吃月饼、吃团圆饭,供兔儿爷等民间习俗。

重阳──九月九日,又称重九,人们带茱萸囊,登高山,饮菊花酒,以避邪气。始于战国,而盛于南北朝和唐宋。

冬至──即24节气中的冬至之日,古人认为冬至一阳生,所以也当作重要节日之一。    腊日──汉代以冬至后第三个戊日为腊日,要祭祀百神。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以十二月初八为腊日,简称腊八,民间至今尚有喝腊八粥的习惯;又是“佛成道日”,据说释迦牟尼于是日得道成佛。

除夕── 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做岁除,要吃丰盛的“年夜饭”。其夜叫除夕,俗称大年夜,儿童有守岁不睡以迎接新年的习俗。

三,姓名字号

1,姓氏:

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时期。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中国的许多古代姓氏都是女字旁,这说明我们祖先曾经经历过母系氏族社会。各姓氏互相通婚,同姓氏族内禁婚,子女归母亲一方,以母亲为姓。姓的出现是原始人类逐步摆脱蒙昧状态的一个标志。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姓改为从父,氏反为女子家族之用。后来,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氏的出现是人类历史的脚步在迈进阶级社会。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

夏商周三代,姓的社会职能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种族的称号,而氏则是从姓中派生出来的分支。

西汉时期,姓和氏的区别分野已经微乎其微。

2,名字:

名,婴儿时由父亲起

字:成年(20岁举加冠礼后)由起的,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

谥号:

谥号是周代才有的。这是给贵族上层人物,如天子、诸侯、卿大夫等死后起的一个带有盖棺论定性质的称号。秦时被废,汉时恢复。

谥号是周代才有的。这是给贵族上层人物,如天子、诸侯、卿大夫等死后起的一个带有盖棺论定性质的称号。《逸周书·谥法解》是这样解释谥号的:

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这说得非常清楚。你行为高,功绩大,就给你一个伟大的称号;行为平常,功绩不突出,就给你一个一般性的称号。行为虽由你,但谥号却由人。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