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学案

发布者:段龙汉     所属单位:三汊港中学     发布时间:2016-03-14    浏览数:4

一、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步骤)

1. 创办经济特区

(1)过程(史实):

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等第一批经济特区。

1988年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2)特点:

①国家给予特区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

②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

③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

④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

(3)意义:

①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对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

②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2.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1984年开始,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3.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4.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1988年开始在沿海和内地开放城市划定一定区域建立。

5.开发和开放浦东

(1)决策时间:1990年。

(2)目的:

①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

②带动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

(3)意义:

①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②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6.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1年加入,中国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标志。

【温馨提示】经济特区的“特”主要体现在特殊的经济政策,特别行政区的“特”主要表现在特殊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制度)。

 【问题导思】

1.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的地域分布有何特点?为什么?

答案:特点:集中在东南沿海(福建和广东)。原因:这四个地方在地理、人文条件方面具有开展对外经济活动的优势,毗邻港澳台,靠近国际市场,历史上海外交往、贸易的传统,交通便利;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可以依托,海外华侨、外籍华人众多。

►预习检测

1.下列关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表述,不正确的是(C)

A.以引进外资为主

B.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

C.具有劳动密集型的特点

D.以加工出口产品为主

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形成时间

21世纪初。

2.体系构成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3.主要特点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问题导思】

2.如何理解对外开放格局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答案:全方位指的是对外开放面向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多层次指的是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沿边城市以及内陆地区等实行不同程度的开放。宽领域指的是我国不仅在经济领域也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对外开放。

►预习检测

2.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下列关于其形成过程,表述正确的是(A)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

B.内地→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经济特区

C.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D.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经济特区→内地

1.我国对外开放格局是逐步形成的,其突破口是(A)

A.设立经济特区

B.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C.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D.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下列省市区对外开放的先后顺序是(B)

A.天津——珠海——上海——海南

B.深圳——上海——海南——上海浦东新区

C.珠海——上海——上海浦东新区——海南

D.深圳——海南——上海——上海浦东新区

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结合所学可知:1980年开放深圳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上海,1988年开放海南,1990年决定开发开放浦东新区,故选B项。

3.20世纪90年代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是开发开放(A)

A.上海浦东        B.大连、青岛

C.深圳、珠海              D.海南岛

4.1984年邓小平讲到:“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与此相关的重大决策是(A)

A.设立沿海开放城市

B.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

C.设立海南经济特区

D.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解析:注意关注此题的时间是1984年,设立沿海开放城市是1984年,故A项正确。

5.由下图可知(B)

A.浦东新区优先发展农业

B.浦东新区优先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

C.浦东新区已经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

D.浦东是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图例及“投资结构图”可知,浦东将大部分资金投入到了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上,第一产业即农业的投资很少,A项错误;C、D两项无法从图中直接得出结论。

6.目前我国实行的招商引资与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华进行的资本输出的主要不同点是(B)

A.性质不同            B.目的不同

C.利息不同            D. 数额不同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分析能力。结合所学可知近代资本输出的目的是攫取利益,当今招商引资则是利用外资发展经济的一种措施。目的和性质的不同是关键,而目的又决定了性质,是最主要因素。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

                                                          ——《春天的故事》

材料二 下图为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示意图(局部)

材料三 近代以来,中国曾错失了很多历史机遇,但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中国却踏着历史的节奏,一步也没有落空,逐渐融入世界,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经济全球化与现代中国》

(1)“画了一个圈”指建立了四个经济特区,这四个经济特区分别是哪些城市?目前,最大的经济特区是哪个?

(2)从工业布局的因素考虑,我国设立经济特区的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二,指出广东对外开放格局是怎样逐步形成的?

(4)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是怎样踏着“节奏”逐渐融入世界的,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1)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特区。

(2)设立经济特区既可以利用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发展新兴工业,又可以充分利用当地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发展出口加工业。

(3)第一步,深圳、珠海、汕头被批准设立经济特区;第二步,广州被列为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第三步,珠三角地区被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4)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目标;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原因:吸取了历史的教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等。

1.深圳是我国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有人认为它具有“两个扇面”的作用。“两个扇面”是指(C)

A.对外开放的扇面和对内改革的扇面

B.技术革新的扇面和对外交流的扇面

C.对外开放的扇面和对内辐射的扇面

D.管理革新的扇面和引进外资的扇面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结合所学可知:一方面,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另一方面,经济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因而具有对内辐射的作用,故选C项。

2.1985年1月,国家决定把长江三角洲开辟为经济开放区,1988年4月又决定扩大该开放区的范围。国家作出该决定的主要目的是(D)

A.建设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B.配合浦东开发的进程,发挥其龙头、辐射作用

C.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树立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

D.扩大对外开放,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并带动内地开发

3.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提出对外开放的沿海、沿边、沿江、沿路的“四沿战略”。其中“沿江”战略的目标是推动长江流域的全面开放,以贯通东西,辐射南北。据此判断,实施“沿江”战略的龙头举措是(A)

A.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

B.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C.构建全方位开放格局

D.开放长江三角洲地区

解析:依据材料中的时间20世纪90年代和地点,其中“沿江”战略的目标是推动长江流域的全面开放,可知是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故A项正确。

4.1981年中共中央27号文件指出,经济特区的“特”主要在于实行国家规定的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它主要包括(C)

①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 ②独立的管理体制 ③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④市场调节为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设立特区后,国家给予特区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①正确;经济特区拥有较大自主权,但没有独立的管理体制,②错误。采用排除法,选C项。

5.20世纪80年代前期,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说:“……总之,三十几年的经验是,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上述材料反映的实质是(D)

A.由于“人家封锁”给中国带来了困难

B.“闭关自守”不利于经济发展

C.必须坚决反对外国的经济侵略

D.必须坚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解析:题干材料表明,“闭关自守”是行不通的,因而,要想发展必须实行对外开放政策。A、B两项未能反映材料的实质含义,C项结论不符合题意。

6.邓小平曾说,如果当初搞经济特区时加上上海,“现在长江三角洲,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局面,都会不一样”。当时没有把上海列为经济特区,主要是基于(D)

①改革初期摸索中的谨慎

②经济改革国际阻力太大

③上海自身经济基础薄弱

④国人思想解放程度不足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改革开放,让世界了解中国,消除疑虑这是西方所欢迎的,②错误;上海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方,故③错误,采用排除法,选D项。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1950年起的58年历程中,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从12亿美元到200亿美元用了29年。从200亿美元到2万亿美元用了29年,其中,从200亿美元到5 000亿美元用了23年,从5 000亿美元到2万亿美元用了6年,2002—2007年6年间,进出口贸易总额合计已超过1979—2001年的总和。

材料二 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统计表(单位:百分比)

材料三 我国出口工业制成品结构示意图(单位:百分比)

材料四 2007年我国出口贸易方式情况(单位:亿美元)

                                   ——以上资料均出自国家统计局、商务部网站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出口贸易总额后29年比前29年增速较快的最主要因素。2002—2007年间进出口贸易飞速增长的国内主要原因有哪些?

(2)材料二、三反映了我国对外贸易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形成这种趋势的主要国际因素。

(3)据材料三、四,我国对外贸易存在哪些问题,应该如何应对?

解析:本题围绕改革开放命题,重点考查改革开放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第(1)问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联系教材中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发展趋势”根据柱形图不难回答,原因联系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回答。第(3)问,“中国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从材料三、四容易看出,至于解决办法,应紧扣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答案:(1)因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或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经济重心转移;或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重大决策。

原因: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或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建立)。

(2)趋势: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比重)增多;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比例上升;其他产品下降(或初级产品下降,或非机电产品与非高新技术产品下降)。因素: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经济全球化趋势;现代信息技术革命(或第三次科技革命)。

(3)问题:高新技术产品比重仍然较低;以加工贸易为主。

应对:坚持改革开放;调整产业结构(或转变经济增长(发展)方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