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案例研讨中树立幼儿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和儿童观

发布者:邹梦婷     发布时间:2016-03-09     浏览数:2

内容摘要: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教育理论和儿童发展理论的深入研究提示我们,幼儿教师的教育观和儿童观应该与时俱进。那么究竟什么是正确的教育观和儿童观,如何树立幼儿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和儿童观呢?

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幼儿教师的日常教育行为,收集具有典型意义的实际案例,有针对性地开展研讨,用正确的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引发教师深层次的思考,把教师以往认为对的,认为有助于儿童发展的习惯性思维和真正能够促进儿童发展的科学的教育方法进行对比理解,进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促进幼儿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儿童观,最终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案例研讨  幼儿教师  教育观  儿童观

《儿童发展心理学》明确指出,儿童观是指人们对儿童的看法和态度,即我们怎样看待和认识儿童;儿童发展观则包括儿童人性特点、儿童发展的性质、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和儿童发展的价值等重要内容,是人们对儿童进行培养时有关方法论方面的观点。而教育观是指人们对教育这一事物以及它与其它事物关系的看法。具体地说就是人们对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教育要素及其属性和相互关系的认识,还有人们对教育与其它事物相互关系的看法,以及由此派生出的对教育的作用、功能、目的等各方面的看法。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也在发生着变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从教育目标到各领域内容要求,从教育活动组织实施到教育评价都做了一个全新的诠释,其实质所在就是更新教育观、儿童观和发展观,力求实现终身教育的思想。

幼儿园的一线教师,通过对《纲要》的学习和领悟,从理论的层面上对新时期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然而,在教育教学活动实践中,好多教师却在不知不觉中沿习着习惯性思维而推论出的自认为正确实际却不利于儿童发展的做法。

针对幼儿园教师普遍存在的这一现状,我们采用了案例研讨法,通过幼儿园实际教育案例的深入研讨,让教师能够把教育理论同工作实际联系起来,能够通过身边发生的小事件明确如何用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去指导工作。

下面仅从一个班级的几个小案例进行剖析,看怎样在案例研讨中树立幼儿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和儿童观。

班级:托班    时间:下学期     人员配备:两教一保     

幼儿年龄:3周岁(上下2-3个月的年龄浮动)

案例1:自己动手才能吃

起床后,幼儿准备吃间食,这天吃的是香蕉。托班教室里,孩子举着手里的香蕉对老师说:“我扒不开……”老师严肃地说:“自己扒,扒不开就不吃!”然后自豪地说:“某班的某某某小朋友,上次一整根香蕉,开始扒不开,最后到底是自己扒开了。”话语中充满了自豪。“那不就得用嘴咬吗?”“那怎么,这是锻炼他的能力呀!”……

提出问题:

一个非常好的理由,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为的是锻炼他的能力,从道理上看,这似乎没有什么问题,可是,真的是通过这样的方法锻炼能力吗?这种情况下需不需要帮助?怎样的帮助能够恰到好处?能力培养应该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案例2:谁表现好就奖励谁

间食过后,盘子里剩了2个桃子,估计是食堂分多了。老师手里举着桃子对孩子们说,“谁表现好就给谁吃。”

提出问题:

间食剩了之后可不可以做为对孩子的奖励?什么样的奖励对孩子合适?怎样解决间食剩了的问题?

案例3:老师自己看 

班级里在组织幼儿进行音乐活动,教师带领孩子边唱歌曲边做动作,两遍之后,教师:“某某小朋友唱得好,一会儿我给他一个小红花。”再唱一遍,教师又表扬另一个小朋友,这时,一个没被表扬却非常认真在唱歌的小朋友说:“老师我也唱了。”“我自己看!”老师冷漠粗暴地打断孩子,一脸的严肃。孩子落寞地看着老师,接下来的一遍表演唱明显地不积极、不高兴……

提出问题:

教学活动中师幼如何互动?这种组织形式的优劣在哪里?活动中营造什么样的氛围最适合孩子?

研讨方式与要求:

1、研讨前征求当事教师的意见,可否将此案例做为典型案例提供;

2、全体教师参与研讨;

3、研讨时提供给教师案例和问题;

4、研讨中允许当事人提出辩解的意见;

5、提醒教师只对事儿不对人。

对这几个案例,教师们利用了三次教研活动时间,查阅了一定数量的教育理论书籍,最终达成共识。

一、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给幼儿一个体验和成长的空间

托班幼儿年龄小,对他们而言,正是学习自理,逐步掌握一些生活技能,一点点达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阶段,因此,教师的要求要有年龄和个体差异的区分,要为孩子搭一个台阶,给他一个跳一跳能够到的目标。

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包括教师有意识的教,孩子真正地学;幼儿生理和心理的成熟度;幼儿不断地实践体验,甚至是错与对的交错体验;家长的配合;榜样的激励等等,这是一个过程,对幼儿的成长而言,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不会是一蹴而就的。

同时,教师在培养孩子能力的过程中,更要关注到幼儿的心理健康。不能以一个正当的理由,让幼儿在无助的情况下去克服原本不能或不应该克服的困难,导致幼儿对教师信任感、依赖感和崇敬心的丧失。

教师要允许幼儿“犯错”,敢于让孩子“犯错”。这个错是幼儿成长过程中需要经历和体验的,是孩子进步的阶梯。比如最初孩子不能自己完成一件任务时,教师有责任去提供可行的帮助,让孩子顺利达成目标,再在以后的活动中一点点提高要求,最终由幼儿完全独立地完成任务。

二、关注幼儿的心理需求,慎用物质的表扬和奖励

幼儿需要表扬和奖励,但如何使用表扬和奖励是一个学问,也是教师教育能力的体现。

物质的奖励在幼儿园一定要慎用。因为幼儿成长过程中,精神和物质的需求同样重要。但物质的需求停留时间短,长效差,同时还容易使幼儿把好的行为同有所获得联系起来,干扰了幼儿的正确判断,不容易使其将正确的行为方式内化为幼儿长期的一个正确标准。

教师在实践中,更多地应该是把一件事同孩子获得成功的愉悦联系起来,让幼儿认同成功的快乐,认同正确的快乐,真正由他律变成自律。

三、营造温馨和谐的活动氛围,让每个幼儿都能体会成功的快乐

日常教育活动中能否关注到每一个孩子,关注每一个孩子的一切,这是教师的教育技巧、教育能力,更是教师教育观、儿童观的体现。

调动所有幼儿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各自的基础上能够得到提高,让他们在快乐的感觉和温馨的氛围中学习,这是教师的责任。“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是《纲要》的规定。

往往,教师自认为正确的一句话,会象一盆冷水兜头浇下,让孩子的热情之火瞬间扑灭。这一点,不是教师故意为之,而是教师并没有意识到。因此,教师更要学会怎样去关注孩子,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体会孩子的感觉;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明白孩子的内心;用孩子的心理看世界,看到更多地美好和希望。

每个孩子都渴望被理解、被认同,特别是老师的鼓励和赞美,比父母的语言更有效。教师必须营造这样一个温馨的氛围,给孩子足够的激励,让孩子们都能体验成功的快乐,以此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问题的解决:

在思想上达成共识后,教师们通过研讨,对以上几个案例提出了解决办法。

首先,对自理能力的培养,可把幼儿分成不同组别,对能力强的让他自己做;对能力中等的,教师提醒他用什么方法可以完成,可以解决问题;对能力弱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帮助,特别是对不容易解决掉的困难,教师一定要帮助幼儿,同时,还要留给他一定体验的机会,不能全部包办代替。

其次,对于间食剩下了,最好的方法就是送回食堂。因为间食是孩子们共同的食物,是需要公平对待的,在不可能保证幼儿随便进食的情况下,每一个幼儿有指定的量,那就遵循这个规则,不能让孩子从小就感觉到不公平、不合理。同时,在幼儿园,尽可能不用物质的奖励。

最后,在教师组织的任何活动中,要关注到每一名幼儿,不能用单一的方法鼓励孩子的学习,对达到标准要求的孩子要一视同仁,同时,还要给能力弱,在本节活动中达不到要求的孩子一个后续提高的空间,比如充分利用活动区角,让在一次活动中达不到要求的孩子有机会更好地提高其能力。不把孩子做横向的比较,要让其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总之,通过案例研讨,教师们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认识更清楚了,解决起来也更得心应手。同时,教师们也能够举一反三,一个案例引发的讨论在更多个案例中延伸,案例研讨的引领价值充分体现。更可喜的是,一段时间下来,教师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逐渐地树立起来了,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成长,成为教师们一个共同的目标。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