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计划(2015)”——江西省中小学(幼儿)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
  1. 作业标题:信息技术应用成果截止时间:2016-03-18
  2. 作业要求:
     

    通过本次课程的培训和研修,你一定全面掌握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方法、技巧和策略。请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研修成果提交一篇完整的教学设计。

    要求:

    1.内容要包括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其中教学过程中要把每一个环节使用的媒体及设计意图写清楚

    2.字数不少于500字。

    3.作业内容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作业,成绩为“0”分。

  3. 发布者:培训管理专员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

提交者:胡小珍     提交时间:2015-11-16    浏览数:0     



中学物理课堂导入教学的设计



内容摘要:上课伊始,学生的学习心理准备难免不充分,师生之间难免有一定的心理距离。这时,教师就一定要讲究导课的艺术,来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智力情绪。教师在进入新课题时运用多种手段导入,可以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产生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标和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和程序之中。如果教师在导入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全神贯注,精神振奋,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接受新知识。好的导入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开拓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总之,运用正确的方法导入新课,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明确思维方向,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内在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新课学习一开始就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境界,为整个教学教程创造良好的开端。



关键字:吸引、激励、促使



“万事贵乎始”,教学其实也是如此。课若一开始就没有上好,学生就会感到兴趣盎然,下面的课就难以正常进行。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上课伊始,学生的学习心理准备难免有一定的心理距离。这时,教师就一定要讲究导课的艺术,来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智力情绪。有经验的教师,都很重视导课的艺术,千方百计竭尽全力地让学生迅速进入特定的教学活动轨迹。“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颖别致的高超导课艺术,必然会先入为主,先声夺人,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使学生欲罢不能,不得不听,整个教学气氛立即活跃起来,教学也就容易进入最佳境界。可以说,高超的导课艺术是一种创造,是教师智慧的结晶,它为一堂课奠定了成功的基础。



1、     导入的作用



导入技能是教师在进入新课题时运用多种手段,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产生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标和建立知识间联系的一类教学行为。它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和程序之中。



思维是各种能力的核心,课堂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好的导入可以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开拓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如果导入可以采用形象化的语言叙述或设计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增长学生的智慧。因此,把导入技能看作是一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创造性活动是恰如其分的。



如果教师在导入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精心设计好导入的方法,就会使学生全神贯注、精神振奋、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接受新知识。教师的讲课就像涓涓的小溪流入学生的心田,就会拨动学生的心弦,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鼓起学习的风帆,这样就会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1)引起注意:教师要上好课,关键是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在开始讲课前,要花12分钟时间让学生定下心来,使学生由无意注意迅速转到有意注意。教师运动恰当的导入方法,在创设所研究课题的情景下,将学生注意力吸引到物理问题上来。



2)激发兴趣,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就会产生求知欲,学习时才能集中精力,积极思考,发展创造性的思维,求知欲强的学生会产生内心的一种驱动力,刻苦学习,追求知识,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了好的导入,就能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求知欲的作用。



3)承前启后,科学知识是系统的连贯的,新的物体知识也是在已有的物理知识,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学习新的内容时,如学生对原有物理知识模糊不清,接受新知识就会发生困难,这时,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中的导入可以起到复习旧知识,导入新知识,达到承前启后的目的。



总之,运用正确的方法导入新课,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明确思维方向,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内在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新课学习一开始就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境界,为整个教学过程创造良好的开端。



2、导入的方法



教师要敢于创新,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导入新课。通过导入,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和程序之中。



(1)   通过直观材料导入



教师在进行物理知识教学之前,可先让学生观察实物、模型、图表、幻灯片或者听一段录音、看一段录像,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在直观材料的感知中,创设所研究的课题情景,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物理问题上。



例如:教师在讲物体的运动快慢《速度》这章节时,首先放一段录像,让学生认知人的步行速度慢于自行车的速度;自行车的速度慢于汽车的行驶速度;汽车的行驶速度慢于飞机的飞行速度;而飞机的飞行速度慢于火箭升空时的飞行速度等等。接着教师说:速度是表示物体运行快慢的物理量。各种运动着的物体都有一定速度,只是它们的速度有快有慢的。世界上最快的速度是光速,光速C=3×108/秒,行人的速度约为1.5/秒左右;汽车的速度约为20/秒。指出速度的含义是每秒钟物体运动了多少距离。万物都在以一定的速度运动着,绝对不运动的物体是没有的,运动是绝对的。下面我们来研究和解决物体的运动快慢问题。



(2)   应用物理学史的人物导入



物理学史中记载了人类前赴后继揭开千古自然之谜的史实,有很多激动人心的故事。这是一笔对知识学习、方法训练以及激励人格都相当有用而丰富的重要教育资源。运用得当对教育学生成才会有相当价值。物理学家探索物理之迷的坎坷曲折历程,本身会激发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当讲《运动》和《力》这些章节时,首先应该介绍爱因斯坦和牛顿这二位物理巨人。爱因斯坦的时空观和相对论是十分伟大的和惊人的,是任何人都无法比喻的。牛顿从苹果下落得到万有引力的理论,说明万物之间都有力的作用,万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经过牛顿的不断努力终于创造了举世闻名的牛顿三定律,为后人研究力学创造了条件。在引起学生注意和激发学生兴趣后,教师才开始讲诉有关的物体运动规律,讲述牛顿三定律中的一个个定律。



(3)   通过学生已有经验导入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熟悉的素材出发,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教师用生动有趣的提问、讲解等方式导入新课,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十分自然地导入新课教学。



例如:教师在讲到《惯性》概念时,教师说,同学们会发现这种现象,当人以很快的速度向前行走时,不小心两脚踩在西瓜皮上,人会向后滑倒,当人们以很快的速度向前行走时,如不小心两脚绊在路旁的石块上或两脚踩进路上的小坑中时,人会向前扑倒。这是大家都看到过的或者体验过的。这是为什么呢?这是由于物体都具有慣性的缘故。那么什么是慣性呢?下面就来研究这个慣性问题。



(4)   通过演示小实验导入



中小学生普遍具有好奇的心理,他们一般都爱观察,特别是对一些比较好奇的事物,如一些鲜明、生动的实验。在观察实验过程中,他们的心理活动是好奇,急于想了解实验中出现的多种现象变化的原因,要求解惑的心情特别迫切。根据学生学习的心理活动,教师可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实验,通过大量的声、光、电、味等实验现象使学生在学习之始便在感官上承受大量刺激,获得大量感性信息,同时提出若干思考题,在一系列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启发下,促使学生有条理的思考问题。起到“激其情,引其凝”的作用。



例如:教师讲到《摩擦起电》这一章时,教师用一根玻璃棒、丝绸、小纸屑和验电器开始做实验。没有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即使把它靠近小纸屑,小纸屑也没有什么反应,玻璃棒上找不到小纸屑。此时把玻璃棒与验电器的金属球相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箔片没有任何反应,两箔片保持原来状态。而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只要靠近桌面上的小纸屑,小纸屑就会被玻璃棒所吸引,玻璃棒上就有大量的小纸屑,在把该玻璃棒与验电器的金属球相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就会发生变化,两箔片相对排斥而分成一个角度。教师可以根据上述实验提出问题,为什么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会吸引小纸屑?为什么没有摩擦过的玻璃棒不会吸引小纸屑呢?为什么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能使验电器的金属箔改变原理状态,两箔片相对排斥而分成一个角度呢?给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激发兴趣的情况下开始求知,使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而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进而认真仔细地听教师讲析摩擦起电的内容。



(5)   类比推理的方法导入



教师讲述一些新的物理概念或规律时,最好在抽象讲述之前,教师应用来自学生生活中简浅易懂的确事物作对比,使学生能从抽象中概括出来,使学生记忆犹新、易学不忘,达到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



例如,教师在讲《电压》概念时,先提出一个日常生活中易见又易懂的事例,水为什么从水位高处流向水位低处呢?并在黑板上画图:二个水箱,一个A水箱,一个B水箱,中间加一根管道C,打开C管道开关,水从A水箱流向B水箱。因为是AB两水箱中间存在着一定的水位差水压,有了水压就会使水分子作定向移动形成水流。根据类比推理,电流为什么从电源正极聚集较多的正电荷,电势就高,负极聚集较多的负电荷,电势较低,那么电源正负极之间就形成电势差,即有了电压,电压使得自由电荷作定向移动形成电流。从而得出电压这个物理概念,导入《电压》



(6)   通过设疑导入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设置一定难度的障碍,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常常能促使学生的动脑思维。教师可以在课的开始通过提问和设置悬念,在学生面前展示一个新的良好的求知情景,引导学生来思考,研究这一新的领域。



例如,在讲析大气压时,教师先提出一个看似简单却又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墨水是如何流入钢笔的像皮管内的呢?为什么首先要挤压钢笔的橡皮管呢?让学生感到难于回答,但又很想知道,增强求知欲。接入教师导入大气压,说明墨水是由于大气压的作用被压进钢笔中的像皮管内的。



(7)联系实际问题导入



实践证明,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它能使学生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开启学生思维器官的钥匙。



例如:在冬天,同学们家中的被子用来保暖,但为什么在炎热的夏天,我们看到为了防止冰棍的溶化也用厚厚的被子裹着呢?从而导入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的课题。



又例如:在同学们知道水和空气都是热的不良导体后,冬天我们为什么喜欢在阳光下取暖?为什么总爱在炉火旁取暖?一壶冷水放在炉火上是怎样被烧开的?从而教师导入热传递的另外两种传递方式――热辐射和热对流。



3、导入技能的应用



导入的方法是深入钻研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和分析学生认知特点的基础上确定的。因此,每种导入都应从教学目标出发,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教学内容,启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典型的导入技能结构一般由以下几方面构成:



(1) 集中注意。导入的首要任务是使与教学无关的学生活动得到抑制,迅速投入到新的学习中来,并使之得到保持。



(2) 引起兴趣。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成分,是求知的起点。导入的目的就是指用各种方法把这种内部积极性调动起来。



(3) 激发思维。通过导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为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



(4) 明确目的。在导入的过程中,只有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才能把他的内部动机充分调动起来,发挥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 进入课题。通过导入自然地进入课题,使导入和新课题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发挥导入的作用。



4.各种不同的导入方法,在设计和实施中,均应遵循下列原则:



(1) 目的性原则。无论采用何种导入方式都应保证设置的问题情景指向课题内容的总目标。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初步明确将学习什么、怎么学、为什么要学。设计导入时,要考虑教学内容的整体,要服从整体。



(2) 相关性原则。在导入阶段要善于以旧抓新、温故知新,使导入的内容与新课的重点紧密相关,能揭示新旧知识的关系。



(3) 启发性原则。在设计导入时要激发学生思考,活跃他们的思维,调动他们的求知欲和进取心,以便使学生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4) 趣味性原则。导入要有趣,做到情趣盎然、妙不可言、引人入胜、余味无穷。使学生处于渴望学习的心理状态,使学生以最佳的心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5) 时效性原则。导入阶段要以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做到过程紧凑,各环节之间既层次清楚,又安排合理,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情境。



5.导入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导入的目的要明确;(2)导入要自然引入课题;(3)导入要引起学生兴趣;(4)导入内容与新知识要联系紧密;(5)导入时要感情充沛、语言清晰;(6)导入时要掌握得当、紧凑;(7)导入要面向全体学生。



总之,运用正确的方法导入新课,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明确思维方向,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内在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新课学习一开始就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境界,为整个的教学过程创造良好的开端。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