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本次课程的培训和研修,你一定全面掌握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方法、技巧和策略。请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研修成果提交一篇完整的教学设计。
要求:
1.内容要包括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其中教学过程中要把每一个环节使用的媒体及设计意图写清楚。
2.字数不少于500字。
3.作业内容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作业,成绩为“0”分。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2001年初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第十一条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解决的是如何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来更好地达到课程学习的目标、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目的和作用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就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将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全面应用到各学科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去,改革教学模式,整合教学资源,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带动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改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强调要坚持信息技术服务学科课程的原则,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决不能“为应用而应用”,更不能偏离课程目标的盲目应用;而要从学科课程目标出发,并考虑学科特点,具体教材内容及学生年龄特征等诸教学要素去精心设计应用,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应用。
1、努力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与能力,为学生打好全面、扎实的文化基础,这是根本目标。怎样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呢?研究性学习方法旨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一种新教学模式。要允分利用信息技术及互联网络优势,拟定部分适合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指导学生自主收集资料信息,研究、学习、分析、总结,以达到提高学生信息分析处理的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通过在各学科教学中普遍应用信息技术,从而把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与各学科的教学有机结合、融为一体。比如,语文的阅读知识、数学应用问题等等,在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掌握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成为有力的学习工具并使之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的知识结构中。所以,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整合,是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必然,是中小学实现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目标实施模式的优化选择。
2、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是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所以,教学改革要有新的突破。
深化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与学的关系,即要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与学的关系。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以及为人处事,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共同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可以为多向交往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因而,转变学习方式就是改革教学要取得突破的又一个重点。倡导自主探究学习方式就是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就能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能促进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的方法与措施
利用信息技术来改进课堂教学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一条重要思路,能否将信息技术有效地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是衡量教育是否面向未来社会发展而积极变革的重要依据。.
其实所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并不是简单地应用课件进行演示的辅助教学,而应该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课程的“融合”在日常课程中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就像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的自然。在这里,信息技术不再只是演示媒体或工具,而应该作为一种基本素养无处不在。.
现代网络信息教学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教师已经由讲台走向幕后,从传授给学生知识到转变为帮助学生加工知识,提出假设,解决问题。因此教师不仅仅考虑如何把交互网络引到教室,而是要把交互网络同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以及学生学习的过程联系在一起,这样才会创造出全所未有的教学价值。要据我们以往的实践,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授课。它是信息技术用于学习的最初表现形式,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的初级阶段。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从最初的利用Autherware有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在计算机上进行演示,到后来的利用Powerpoint或FrontPage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编写的演示文稿或课件,形象地传授知识,而且信息即时传递和反馈,这样计算机代替了幻灯,投影,粉笔,黑板等工具,实现了以往无法实现的教育功能,但它忽略了学生的自主式学习的培养。
2、课堂互动。由于网络的交互性能特别强,因此教师和学生之间可通过语言的对话,学生电子举手,电子板书来实现师生之间的讨论和经验交流,在我们制作的课件,小学英语3B《Unit.6》中,英语老师设计了判断题和选择题,把题目通过网络传给学生,让学生点按鼠标进行解答,计算机会及进地提示你做得对和差,最后将练习的情况传输给老师,教师可及时掌握学生的答题情况,并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又如,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们经常将同学的习作输入电脑,然后通过投影仪投到大屏幕、词句可以用不同的字体显示,精彩处可用文字效果进行修饰,不妥之处可以加下划线。学生围绕习作要求可用文字效果进行修饰,不妥之处可以加下划线。学生围绕习作要求对字、词句、标点进行评议,方便地进行删改,这样扩大了交流范围。利用计算机的交互性,还可以展播学生的优秀作业和优秀电脑作品,也可监控学生的操作情况,学生可以通过电子呼叫器来表达找一名计算机操作比较好的同学坐在教师机上(教师机带投影)与其他同学听我指令进行操作。比方讲到word文档编辑时,我先给同学们5分钟时间让他们输入近100个汉字。然后分步讲如何插入图片,插入艺术字,设置背景颜色。学生一步一步跟上口令操作,不太明了的可以看投影幕上演示性操作。这样教师更容易了解到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学生也向是被老师扶着走路一样,虽然步履蹒跚但满怀兴致,对知识不是停留在理论的理解上,而是掌握的更扎实!成功感是自主参与学习的激励机制。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与鼓励是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绩效的肯定或否定的强化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等等。所以,课堂上,特别是在学生上机练习时,应该及时把握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表扬和肯定。所以在练习文档的润色时,讲明若有比较好的作品,将会打印出来以作鼓励。这样事先给予刺激,练习指导过程中看到有个性的、创造性的,马上加以表扬和鼓励,以便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学生间的协作。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通过同学之间或师生间的协作交流来完成教学过程。例如,我们在组织学生去动物园时,事先老师将学生分成六人一小组,并要求记录动物园里的各种动物,回到学校后,老师请学生分工搜寻有关野生动物的资料,爬行动物、鸟类动物、动物和环境、动物的自我保护等等,并制成网页,使学生间的学习得到了优势互补,良性互动。
研究性学习方法旨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一种新教学模式。要允分利用信息技术及互联网络优势,拟定部分适合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指导学生自主收集资料信息,研究、学习、分析、总结,以达到提高学生信息分析处理的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
4、课堂拓展。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是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利于开拓思路,激发想象,使学生思维高度活跃,引发创新火花。如自然课本中“恐龙时代”,老师在上课时引导学生进入教学网站,去收集、查阅各种有关恐龙的资料,让学生认识、了解恐龙和恐龙化石。课后老师布置作业,请同学利用计算机课或课后继续收集资料,并将其制作成小报。几天时间下来一幅幅图文并茂的关于恐龙小报制作完毕,并添加了好多课外知识。又如学习了“颐和园”后,老师就请同学们制作一幅以苏州园林为主题的电了幻灯片,同学们个个积极投入到收集有关园林方面的资料的课外活动中去,激发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引发了学生的探索的欲望。培养了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利用信息知识的能力,开阔了学生视野,丰富了学生知识。
三、教学相长,领悟精神,整合教材资源
1、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气氛,培养合作精神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活动不光是学生个人对学习任务的完成,它离不开学生团体的共同参与。民主平等、尊重信任、互相合作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实践表明多数学生愿意与人合作,对于那些水平偏低,缺少合作勇气的学生,教师要肯定他们的能力,经常有意识地引导、鼓励他们增强自信,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合作。
而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合作表现得尤为重要。由于大多数学生对都是刚接触电脑,在教学上给教师带来很大的困难。在课堂上,老师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都进行个别的辅导,一个班中往往只有几个学生水平较高,接受速度较快,很容易就掌握。这些学生往往会觉得吃不饱,打击其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好为人师的特点,采取分组教学法。分组教学法具体操作如下:(1)每个班均匀划分为若干个小组,每小组一个组长,在上机座次上,同小组相邻。分组依据学生操作计算机的能力进行优异结合。(2)组长与教师有优先的交互权,组长的职责是辅导本组同学,组长是水平较高,接受速度快,热心帮助同学的人,而组长的产生主要依据是完成作品的速度与质量,组长任用是动态的。(3)分组教学主要面向基本教学任务的完成,确保每位同学都有获帮助的机会,确保每位同学都掌握最基本的教学内容。
经过教学实践表明,分组教学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有利于优秀生的培养,也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合作学习、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融学于教,重新认识教与学的关系
我国长期实行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体制,在教学活动中自始至终处于灌输的被动地位,难以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也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由学生通过与周围学习环境进行交互,主动思考、主动探究而得到的。
比如我在文件夹的新建与命名上就碰到了很多问题。第一种是我先没有教授他们新建文件夹与命名文件夹,只是在从网上下载图片时,我顺便演示一次,之后让学生自已探索。农村学生本身接确电脑的机会少,在课堂上往往学前忘后,使得我整节课基本上疲于应付学生的操作问题上。不久我就发现学生下载图片时,弹出“图片另存为”对话框,老是忘记先把输入法切换到智能ABC,就单击新建文件夹按钮,之后去切换输入,学生看看文件夹名字不在输入状态,而又记不起老师刚刚教授的重命名和ctrl+shift快捷键,所以拼命地单击新建文件夹按钮,使得在一台电脑上的“我的文档”里建了许多的“新建文件夹”。面对此问题,我赶在快下课的时候,把刚才的新建问题总结了一下。本想着下一课会消失这种情况,可是这个问题有些同学依旧存在,面对如此庞大的新建文件夹,我只好补了一课让学生学会整理自已的文件夹和我的文档,才把这种现象给杜绝了
3、开放网络学习室,提供网络学习机会
计算机是工具,有一句话叫“宜苦不宜闲”,用难用坏不心痛,所以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作用,用足、用够、用彻底,不要怕累坏它,闲置不用或者少用,反而是一种浪费,并且计算机的更新换代实在是太快,如果我们用得不够,也许不久它也就淘汰了,没有真正的发挥作用。
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开放了学生网络学习室,利用每天中午1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在班主任安排下,让学生轮流进微机室,利用网络学习,并安排有一定教学经验教师辅导。当然,这也需要严格的监督与管理,以防止学生在网上玩游戏、聊天或者上其它不健康的网站,真正的让计算机成为学生学习的辅助工具,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这样既让学生在学习其它学科知识的同时,加强、巩固信息技术的知识,从而减轻了信息技术课学生上机不足的问题(一学期不足20课时,而且还包括上机,每台计算机1-2个同学),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如遇到停电,或者机房维修的时候在教室里讲给学生听,当听着老师涛涛不绝地述说着电脑神奇家族,比尔盖茨的创业经历等等,小学生怎么会不喜爱这门学科,敬仰你这位老师,珍爱自已的电脑,还有对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产生更强烈的愿望呢?
总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改革信息技术教育和深化教学改革的需要与探索;对于有效地实现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目标、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取得明显成效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