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计划(2015)”——江西省中小学(幼儿)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
  1. 作业标题:信息技术应用成果截止时间:2016-03-18
  2. 作业要求:
     

    通过本次课程的培训和研修,你一定全面掌握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方法、技巧和策略。请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研修成果提交一篇完整的教学设计。

    要求:

    1.内容要包括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其中教学过程中要把每一个环节使用的媒体及设计意图写清楚

    2.字数不少于500字。

    3.作业内容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作业,成绩为“0”分。

  3. 发布者:培训管理专员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

提交者:李兴梅     提交时间:2016-01-12    浏览数:2     

《颐和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方案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长城》《颐和园》、略读课文《秦兵马俑》。《长城》一课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于雄伟壮观。也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颐和园》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秦兵马俑》详尽介绍了秦兵马俑。3篇课文都配有精美的实景或实物图片,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是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一扇扇窗口。

    其中,《颐和园》是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学习写法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文本。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神清气爽、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隐隐约约、堤岸、雕刻、姿态不一等词语。

2、重点学习昆明湖的片段,初步学习课文写景文章的叙述顺序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了解同一景物,站在不同的观察点观察,所看到的景物特点不同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优美句段。

4、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及同一景物,站在不同的观察点观察,所看到的景物特点不同的表达方法,并学以致用。

2、通过关键字词,联系生活实际,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教学准备】颐和园风光片3分钟;课件;课堂练习纸。

【教学时间】1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激情引入,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片子里播放的是哪里的风光吗?板书:颐和园

师:是的,她,构思巧妙,建筑精致,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她就是----颐和园;她,闻名世界,享誉中外,园内的长廊还被列入“吉尼斯世界记录”,她就是---颐和园。(学生有感情读题,注意“颐”的写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人们心目中,颐和园简直就是人间天堂啊,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颐和园,去领略皇家园林的魅力。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到87页,自学要求: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反复读,并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颐和园?

2、生读课文,教师巡视。

3、反馈。

1)认读生字新词。

大殿  长廊  堤岸  雕刻  画舫  横槛  栽满  葱郁  掩映

金碧辉煌  神清气爽  隐隐约约  姿态不一

2)交流:这是一个怎样的颐和园,请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课件:这是一个        的颐和园。)学生选择积累的词汇。

3)过渡:课文也有两个句子很概括地写了这是一个怎样的颐和园,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文章,找到句子划下来。

4)反馈交流。

随生回答出示句子:(第一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齐读句子。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玩赏。

5)课文读完了,谁来说说导游带你们游览了哪几处景点呢?

(学生边说教师边归纳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6)同学们怎么这么快就发现了呢?

A自由读课文第2-5自然段,用“    ”画出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B师:这些句子能否交换位置?为什么?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理清叙述顺序。(板书:按游览的顺序)

(7)用上表示方位的词语,出示课文的主要内容,说说发现了什么?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师生总结:“总—分—总”的结构;首尾呼应的写法;过渡句的连接。)

三、品读45自然段,感受昆明湖的美丽

1、在课文中作者用的笔墨最多,写得最详细的是有关于哪一部分的内容呢?直接出示第5自然段,师说:颐和园的美无处不在,我们先来领略昆明湖的美。

2、生自由读课文,思考:看看昆明湖的哪些景物最吸引你。

3、预设:

1)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好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的垂柳。(有长长的堤岸,有数不清的垂柳,这使你联想到什么诗句呢?----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2)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

A、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此时,我们就站在昆明湖畔,范读句子,你好象看到什么?

B、是啊,站在湖畔,印入我们眼帘的是满目的葱绿,这是多么美的景色啊,让我们也美美地来读读,齐读。(春湖落日水拖蓝,天影楼台上下涵)

3)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A、生找到句子,出示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喜欢。

B、给“姿态不一”找个近义词。(形态万千、千姿百态、姿态万千等)

C、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几张狮子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出示狮子图片,引导学生朗读)。

D、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也来写一写你想象中的姿态不一的小狮子吧!——拿出练习纸,学生动笔写句子——反馈。

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有的              好像              ;有的            ,好像              ……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E、这些栩栩如生、姿态万千的狮子,真是巧夺天功啊,让我们再读一读这个句子——齐读本句。

4、出示第四自然段:

师:在第4自然段中,也有描写昆明湖的句子,你们发现什么了吗?生找。

1)出示句子——生自由读,读了这个句子,你有什么感受?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2)你读出了什么?理解“滑”与“划”,哪一个更好更合适。

预设学生多种答案。联系生活实际。

3)指导朗读(个别读,集体读,想象读)。

5、师:同样是写昆明湖,作者为什么不把这段文字放在第5自然段呢?

(一是站在万寿山上看到的,一个是站在昆明湖畔看到的,由远到近的顺序)

师小结写法:由此可见,同一景物,站在不同的观察点,所看到的景物特点也各不相同。

四、小结余韵,再赏颐和园。

(配乐补充材料)穿过青石铺筑的小路,我来到了昆明湖畔。我惊诧于在这风尘满天、粗犷豪放的北方,竟有这秀美灵动的江南山水!湖面上笼罩着淡淡的薄雾。远山在薄雾里忽隐忽现。在山水相接之处,有小船在随波逐流,还有湖心岛右侧的一溜长堤,象极了杭州西湖的绿杨荫里白沙堤,左侧的那座桥,更象许仙与白娘子相约的断桥。虽然整个湖的构造与西湖相仿,却更显得大气,如诗如画之中透着几分无法抵挡的威严与庄重。(李丽君散文:颐和园随想)

师:“碧水 画舫 游船;绿岛 石桥 狮栏”多么美的画卷呀!(配乐朗读昆明湖的片段。)

   这节课我们徜徉在昆明湖畔,尽情领略了昆明湖的美,颐和园还有许多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完,道也道不尽,下节课我们再去细细游览。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吧!

 

【教后反思】

                谈谈课堂上的几点“关注”

    一、关注学生。

今天上课的教学设计的原因只有一个,充分尊重学生,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教学内容以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兴奋点为出发点进行设计。因此我选择了教学昆明湖的片段作为本课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改变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大刀阔斧地对教材进行处理,避免平铺直叙,从整体入手,在理清顺序之后,以朗读为主要手段,充分调动学生,以读句子、说词语、谈感受来学习昆明湖的美,整个教学思路设计得比较清晰,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二、关注学法。

   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作品。课文移步换景。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接着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容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景色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壮观的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和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

    三、关注文本。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作者通过优美的语言文字描绘了那里美丽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湖光山色。但学生大多数没到过北京,对那些景物缺乏感性认识。基于文本的特点,课前,我选用了颐和园的相关视频资料,对它进行加工整合,用到了今天课堂上。在课前谈话时播放视频,力图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给原本单调的文字注入新鲜的血液,学生始终燃烧着热情和向往,学生也有了一种快乐的体验和学习的动力。从整节课的效果来看,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亢奋状态。

    四、关注朗读。

    朗读是中年级的一个训练点。初读课文时,我先提出了读书的要求“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接着让学生通读课文。学生带着目的去读,读得投入。并且在理解关键语句的过程,除了注重对字词句的分析外,更多的是基于学生情感的激发,进而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指导。

五、关注运用。

    读练结合,学以致用。方法的习得需要在语言实践中运用,它才有价值。比如在学习十七孔桥上的狮子的片段,在学生充分读书感悟的基础上,理解姿态不一的基础之上,先说后写,结合想象,达到了课堂练笔的要求,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当然还有第二道练笔题型,用选择题的方式让学生给片段补充“首尾呼应”和“总--分--总”的句子,就把课堂中学习的游记的描写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学了,用了,才是学生的。

    最后,是课堂中的不足与思考:

    第一,因为教案不熟悉,课堂显得有点拘谨,不够放开,评价语言还不够丰富。

    第二,就如评委提出的疑惑,学生自主选择的内容是否真正做到自主?自己心里最清楚,还是有所保留,没有找到更为巧妙的方式过渡的昆明湖片段的教学,略显生硬。

    第三,教学语言还需要精心设计,哪怕是自己朗诵的语言也要进行充分的训练才能在课堂上呈现,今后要加强。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