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计划(2015)”——江西省中小学(幼儿)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
  1. 作业标题:信息技术应用成果截止时间:2016-01-18
  2. 作业要求:
     

    通过本次课程的培训和研修,你一定全面掌握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方法、技巧和策略。请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研修成果提交一篇完整的教学设计。

    要求:

    1.内容要包括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其中教学过程中要把每一个环节使用的媒体及设计意图写清楚

    2.字数不少于500字。

    3.作业内容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作业,成绩为“0”分。

  3. 发布者:培训管理专员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

提交者:李震     提交时间:2016-01-13    浏览数:0     

教学设计

 

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实验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学生情况分析

在上一节课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物质的溶解有了初步的认识,这就为这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本堂课的内容,学生迫切想了解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这就为本节课打下了心理上的基础;但是,学生对溶解的理解只能眼看,不能手摸,学习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只有让学生融入课堂、积极思索,才能学好知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过程

一、教师活动

1.引导想象: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2.教师讲解:为了清晰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来做溶解实验。教师出示高锰酸钾(教师取放演示要规范,这是学生首次接触化学药品)——在幻灯机下操作,操作过程可以投影在黑板的频幕上。

3.引导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

二、学生活动

1.学生实验: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轻轻地放入几小粒高锰酸钾,先静观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分散现象,然后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下水,继续观察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注意学生对观察到的细节地描述)

2.学生汇报:高锰酸钾在进入水的前中后有什么样的变化?它在水中溶解了吗?它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有什么异同?

3.小组交流:修正描述和记录。

4.全班讨论交流:物质是否在水里溶解了,我们能观察和区别吗?我们是怎样观察和区分的呢?

5.整理记录:学生对溶解特征的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

三、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先对高锰酸钾进行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然后讲解药品的取放要求;不要让高锰酸钾接触皮肤,对汇报现象加以验证,激发兴趣,动手实验,较为直观、清晰认识溶解现象,让学生去观察物质变化的一系列过程,这部分教学是教学环节的重点部分

 

教学反思

1.高锰酸钾的溶解。

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能很形象的呈现出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在实验准备中,一开始我在一烧杯水中放入了一小勺的高锰酸钾,紫色水流从杯底向上升起,通过搅拌,一杯水都成了紫黑色的了。想观察水中有无高锰酸钾的颗粒、想观察杯底有无高锰酸钾的沉淀成了不可能的事情。后来通过测试,我掌握了一杯水中放入高锰酸钾的适合的量。一杯淡紫色的透明溶液,能很清楚地看到里面没有高锰酸钾的颗粒,杯底也没有沉淀。

后来在学生实验中,虽然我提醒了大家量要尽量少,但还是有点学生放的过多,影响了观察效果,只能通过加水稀释来补救。

2.面粉的颗粒变化。

面粉在水中溶解后又沉淀,通过过滤后留在了过滤纸上。要判断面粉的颗粒大小是否发生了变化成了难题。前面学生观察到的面粉可能结成团等原因感觉和留在过滤纸上的面粉颗粒不一样,感觉颗粒变小了。这是一种误判。后来引导学生在观察面粉时用手指捏捏,感受面粉的颗粒大小,解决了这个问题,得出了正确的判断。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