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计划(2015)”——江西省中小学(幼儿)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
  1. 作业标题:信息技术应用成果截止时间:2016-03-18
  2. 作业要求:
     

    通过本次课程的培训和研修,你一定全面掌握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方法、技巧和策略。请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研修成果提交一篇完整的教学设计。

    要求:

    1.内容要包括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其中教学过程中要把每一个环节使用的媒体及设计意图写清楚

    2.字数不少于500字。

    3.作业内容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作业,成绩为“0”分。

  3. 发布者:培训管理专员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

提交者:徐金云     提交时间:2016-01-20    浏览数:5     


《吆喝》教学设计

徐金云

【设计理念】

立足教材,注重文本解读、体味作品京味式的语言、把握作者写作情感,在充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借助视频、音频等媒体作为教学辅助工具(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语文教学,给教学带来了很多便利。),让学生直观感受他们较为陌生的老北京吆喝,增加学生对“吆喝”的了解,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教材分析】

     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的五篇课文绘声绘色地介绍了民风民俗和民间艺人轶事学习这个单元,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民俗,从学校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提高语文的综合素质

《吆喝》是本单元的第3篇课文,体裁是散文作者萧乾用缓缓的语调追忆了老北京城街头商贩的吆喝声,流露出美好的回忆和怀念之情文章语言平易又不乏生动幽默,蕴含着浓郁的生活情趣。

【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对回忆性散文有一定的阅读基础,但是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和对主题理解的深度还有待教师进一步引导点拨。

【教学策略】

    根据本节课目标和文本特点,我采用以下策略:

1.倡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学生自主合作收集有关“吆喝”的资料,包括录音、视频、音频等,课上作为学习成果拓展演示。

2.情景教学法:

通过吆喝的视频、音频营造一种老北京民间文化氛围,让学生直观感知吆喝艺术。

3.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目标】

 1.了解旧时吆喝的内容、种类、作用,把握文章的结构。

 2.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

 3.认识、感受、热爱"吆喝"这门声乐艺术,感受北京特色的民风民俗。

 4.学习吆喝者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的结构安排,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2.体味语言,感受吆喝声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

3.理解作者写作时的内在情感。

【教学难点】

借助视频、音频,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感受北京特色的民风民俗,热爱"吆喝"这门艺术。

课前准备】

教师、学生走出校园,走入市集,收集“吆喝声”,并利用网络、电视等信息手段,收集“吆喝”视频、音频等,以便课上演示。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导入新课:

 人在旅途,每一位列车售货员都吆喝着一副对联,上联:香烟、啤酒、矿泉水咧;下联:花生、瓜子、方便面咧。火车上的卖货郎往往出口成对联,末了还不忘加上横批:腿收一下。提到吆喝,咱全中国最具特色的吆喝应当是老北京的吆喝,不信,大家来看《中国新世纪:老北京叫卖》!(播放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老北京吆喝的特色、韵味,也为学生的课堂表演做好准备。)

 

介绍作者:

   萧乾,蒙族,原名萧炳乾,北京人,1910年1月27日生,著名记者、作家、杰出的文学翻译家。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曾任《大公报》编辑、记者,伦敦大学讲师,《大公报》驻英特派员。萧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我国最早在西欧进行采访的战地记者,他又是唯一在大陆落叶归根者。    

代表作:长篇小说《梦之谷》、译著《好兵帅克》。晚年曾将《尤利西斯》翻译出来,成为对中国读者的一大贡献。

 

二、初读:感受市井风情

    1、文中写了哪些吆喝?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介绍的?

    2、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展现吆喝的魅力的?从吆喝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北京城?(结合课堂实际,从语言、声调变化、合辙押韵等角度引导学生加以分析。)

 归纳出吆喝语言特点:丰富,极富表现力,善用比喻,合辙押韵,优美动听等特点。

 

三、赏读:体会吆喝特点

     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句吆喝?(说说理由。教师辅以朗读指导,再现北京吆喝)

    总结作者的思想感情:

     a.对老北京吆喝文化的怀念和关注;

     b.对吆喝人民乐观生活态度的欣赏和赞扬;

 

四、听吆喝:感受声乐之美

播放吆喝声录音,指名猜测其内容。(更具体地感受北京的几种独特的吆喝声。)

                      烤白薯:热乎呃

     【吆喝】哎烤白薯哇 热乎呃

   【解说】烤白薯外地也有,据说北京的最好,另有风味。


    过去卖烤白薯的是一大早出来做买卖,他们头戴毡帽,用大剪子夹白薯,在铁皮桶改造成的炉子里烤熟,趁热卖。
                        冰糖葫芦


     【吆喝】   葫芦儿 葫芦儿冰糖多呵


                葫芦儿呵 葫芦儿冰糖儿多呵
                大糖葫芦儿呵
                蜜来哎 葫芦儿 冰糖儿多呀哎
                葫芦儿 冰糖儿多呀哎
                哎 大糖葫芦儿呵 
                哎 扛串儿
                哎 小朋友 扛串儿
                大糖葫芦儿呵 


    【解说】冰糖葫芦在冬天的北京随处可见。小贩们把红红的山楂果按大小排列穿在竹签子上,外面裹着晶莹透明的糖稀,然后串插在特制的木棍上卖。 根据不同的区域,北京卖冰糖葫芦的吆喝各有特色,东南城、西北城、厂甸、庙会、东安市场的吆喝都有不同。

硬面饽饽

       【吆喝】硬面 饽饽啊

       【解说】硬面饽饽也叫"墩饽饽",是用发面做成的一种点心,稍加一点糖,焙烘后很硬。过去在北京,每当清晨,常常听到叫卖的清脆而深长的吆喝;在深夜,也常有老者,提着一个木盒,点着一盏小油灯,在呼啸的寒风中,迈着艰难的步子,拖着沉闷的长声吆喝。

      总结声乐艺术特点:“诱人的吆喝词,动听的吆喝调,真让我们惊叹。在作者眼里,这些吆喝人俨然就是一个个身怀绝技的民间艺术家,他们的吆喝不只是简单的叫卖声,此时在你听来,这吆喝是什么?”(声乐的艺术)“虽然他们的表演不像舞台上的艺术家一样高雅,可是却展现了老北京浓浓的民俗风情。品读吆喝,就是品读老北京的民俗风情,正是这独特的民俗风情,让北京有了区别于别的城市的气质与面貌。”



 五、秀吆喝:吆喝串烧表演


  1、从课本中挑选一种吆喝,自己试着唱一唱。

  2、可选取九江特产:萝卜饼、茶饼、云雾茶等,编写一段吆喝词,尽量体现“九江味儿”。

  吆喝词展示:

 (1)、烤白薯:热乎呃


 (2)、 哎 大糖葫芦儿呵     哎 扛串儿    葫芦,冰塔   葫芦,刚蘸的
 (3)、硬面饽饽啊


 (4)、磨剪子嘞戗菜刀

 (5)、馄饨喂,开锅

 (6)、竹板这么一打,别的咱不夸。九江的萝卜饼,吃 起来真不差。

 (7)、不用挑,不用找,个个都是一样好;王中王,盖中盖,拿出哪个都不赖。

  

  六、护吆喝:你我同行

     一个城市要赶上时代,有些东西就得忍痛牺牲掉。什刹海吃不着河鲜了,七月节也不再放荷灯。要现代化,就得扔掉些东西,然而也不能全扔光了啊。(萧乾)

    读萧乾的《北京城杂忆》,他那流利而俏皮的京白,使得70年前的北京的色、香、味,顿时萦绕而充满了我的感官,引起我长时间的含泪的微笑。(冰心)

    据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遗产研究中心2006年发起的“声音文化记录”行动调查发现,叫卖声已成为号子、口技之后“城市最濒危的声音”。 

    为了保护那些正在失去的声音,目前,国内一些城市纷纷发起“拯救声音”的行动。 北京崇文区文化馆民俗文化艺术团曾专门搞过一场表现叫卖声的演出,深受欢迎。2004年,中国叫卖大王臧鸿老先生出版了他自己演唱的民俗CD《老北京吆喝》。正在消失的南京吆喝,也受到重视。2005年,南京举办了“南京吆喝大赛”,2006年该市还在学生中举办了“暑期吆喝免费培训班”。南京市拟将“南京吆喝”申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七、课文小结。

  我们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许多吆喝声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老百姓的智慧,折射出我们平凡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和追求,让我们去了解和搜集这些正在消逝和即将消逝的民俗文化,去接近和感受我们祖辈的生存状态和人生境界,并以此作为我们永远的精神财富。

 

【教学反思】

学习萧乾《吆喝》一课,重点学习的是让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结构,品味语言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理解“吆喝”的文化底蕴,拓展延伸到对本土民俗文化的理解。
1、我重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阅读的能力。
    课堂上我把充足的时间留给学生去阅读、概括、去体会、去感悟品味,去探究,尽管学生回答的问题不是完全正确的,但我认为只要有计划、有目的的持之以恒地坚持去训练去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会得以质的飞跃。
2、体味“吆喝”的魅力,我让学生先细细品味作者的描写,再播放有关吆喝的视频、音频资料,最后让学生从作者的描述中体会如果自己就是小贩大声吆喝出来,学生尽兴发挥,场面热烈。
3、虽然充分调动了学生,但是,教学中,为了从艺术的高度品味吆喝,教师讲析太多,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还需加以改进。













附件

  • 《吆喝》教案设计.doc     下载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