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实践成果 > 正文

作业标题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截止日期 : 2016-03-18

作业要求 : 

通过本次课程的培训和研修,你一定全面掌握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方法、技巧和策略。请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研修成果提交一篇完整的教学设计。

要求:

1.内容要包括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其中教学过程中要把每一个环节使用的媒体及设计意图写清楚

2.字数不少于500字。

3.作业内容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作业,成绩为“0”分。

发布者 :培训管理专员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

提交者:学员姜旭淼    所属单位:江西桑海中学    提交时间: 2015-11-12    浏览数( 1 )

《浮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2.能认识浮力产生的原因。

3.认识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实验证明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2.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

3.经历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认识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揭示隐藏在生活中的物理规律,纠正对浮力一些片面的认识。

2.通过参与实验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2.难点:浮力产生的原因。

三、教学背景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的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  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和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 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也是初中生走向社会的必备知识。对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但是,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这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学策略

    首先创设问题情境,用实验手段让学生认识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然后在学生动手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对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提出有根据的猜想。教师安排学生通过讨论并在动手实验的基础上去验证猜想,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的方法提出物体所受的浮力跟它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和液体密度的关系等的假设。最后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去检验这一假设。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要促进学生主动地思考并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机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利用学习性评价方法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评价。

五、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乒乓球、矿泉水瓶(剪去底部)、大水杯、水槽、弹簧测力计、石块、盐、酒精等。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5分钟)

播放录像:鸭子、轮船漂在水面上;潜水艇在水中自由地上升和下潜;热气球载着重物飞上高空;人们在死海里看书等。把学生引入与浮力有关的问题上,体会浮力的存在。

 

同学们猜想这里面可能蕴含着什么知识呢?

 

观看录像,体会浮力的存在,说出自己观察到的浮力现象。

 

从贴近学生生活的物理现象入手,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在领略大自然的美妙与和谐中进入物理的世界,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新课标的理念。

 

(一)浮力

演示:把乒乓球按入水底,松手后会看到乒乓球上升,引导学生分析乒乓球的受力情况,及每个力的施力物体。

得出结论: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向上的托力叫浮力。

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浮力的施力物体:液体。

提问:放入水中沉底的石块是否受浮力作用?你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石块所受浮力的大小吗?

用弹簧测力计称小石块的重力,并稍稍用力向上托石块,让学生观察这时测力计的示数变化,然后将小石块浸入水中,观察测力计示数的变化。引导学生根据二力平衡等知识判断浮力的存在及大小,最后得出结论:水中下沉的物体会受到一种向上托的力这就是浮力。

引导学生归纳出利用“称重法”测浮力大小的方法:先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空气中所受的重力,再把物体浸入液体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则物体受到的浮力可以利用FG-F进行计算。

浮力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举特例来分析:长方体浸没在水中的受力情况。

长方体浸没在水中,其左右两个侧面和前后两个侧面的面积相等,并且对应部位距水面的深度相同。

思考:水给它们的压强大小是否相等?(相等)

水给它们的压力大小是否相等?方向有什么关系?(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长方体上下两个面所处的深度不同,下表面处的深度更深,压强更大,而上下两个面的表面积相同,所以下表面受到向上的压力比上表面受到的向下的压力更大。这就是浮力产生的原因。

总结: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差就是浮力。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观察实验现象,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乒乓球的受力情况。

 

 

总结出浮力的概念

 

 

 

学生思考讨论,认识水中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浮力,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

 

 

 

 

 

 

 

 

 

 

 

 

 

学生思考并回答:

长方体两个相对的侧面所受液体的压强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相互平衡。长方体上、下表面所受液体的压力存在压力差。

 

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教学(30分钟)

(二)决定浮力的大小的因素

1.将饮料瓶慢慢压入水桶,体会浮力的变化,观察水位变化情况,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变化情况。从中获得启示,进一步想象: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2.同学们都知道“死海不死”,请联系死海的特点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在做以上的实验时学生可能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物体的重力、物体的体积、物体的质量、物体的形状、深度、液体的密度等因素有关系。

小组讨论验证猜想的办法,并把验证猜想的任务分摊到不同的小组,每小组只验证其中的一个猜想。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提示学生如何控制变量。验证猜想的方法有:

a.利用“称重法”测量浸没于水中不同深度的石块所受浮力大小,验证浮力的大小与浸没时所处的深度是否有关。

b.利用“称重法”测量石块浸入水中的体积不同时所受浮力的大小,验证浮力的大小是否与浸入水的体积大小有关。

c.利用“称重法”分别测量同一个石块浸没水中和浸没酒精中所受浮力大小,验证浮力大小与物体所排开液体的密度是否有关。

d.将同一橡皮泥做成两个不同的形状,然后用“称重法”分别测量它们浸没到水中的浮力大小,从而看出浮力的大小和物体的形状是否有关。

总结各小组的验证结论得出: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跟物体浸没时所处的深度、物体的形状无关。

总结: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跟物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物体浸没的深度等因素无关,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

学生进行实验并思考: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有关。

 

浮力的大小可能跟液体密度有关。

 

 

 

学生动手实验并交流。

 

 

 

 

 

 

学生分组探究:各小组根据要探究的课题,设计实验。设计完毕,组织各小组先讨论设计的实验步骤,进一步修正完善。然后根据修正的步骤探究课题,设计记录实验数据表格并交流,最后得出实验结论。

 

 

学生汇报实验过程与结论。

 

 

 

 

 

 

培养学生有根据地进行猜想的能力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归纳能力;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交往能力。

总结(5分钟)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发表在论坛上与同学们进行交流,老师适当总结。

梳理本节课知识内容,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在网上论坛与老师同学交流,最后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点。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七、《浮力》教学反思

    《浮力》这一课的教材内容包括:学生体会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研究下沉的物体有没有受到水的浮力、让学生发现把橡皮泥捏成不同的形状在水中就可以浮或沉、了解浮力的应用。

    《浮力》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1、通过实验使学生感受到在水中浮着的物体受到浮力,浮力是一种向上的力。2、培养学生根据给出的材料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并能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以及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越多受到浮力越大的规律。3、通过使橡皮泥由沉变浮的比赛能够发现用改变条件的方法可以控制物体的浮和沉,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4、初步了解浮力的应用。其中第二个教学目标是结合通过指导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一课题制定的。这一教学目标的完成过程也是学生对于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以及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后受到浮力规律的探究过程。这节课的教学难点也正是这一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根据给出的材料设计实验的能力,并能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以及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越多受到浮力越大的规律。

这节课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环节的:

(一)情境导入

    以怎样不碰量筒取出乒乓球这个情境导入,学生很容易想到用注入水的方法取出乒乓球,因为乒乓球会浮起来,这样为学生猜想其它物体的浮沉做了铺垫。

(二)先猜想、再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浮与沉

    我给学生准备了六种物体:泡沫块、木块、塑料球、螺丝母、橡皮泥、塑料圆柱体,先让学生猜想这些物体的浮沉情况,然后再做实验验证,学生通过填写我的猜想和实验结果,能够知道自己猜对了多少,同时也能够感知:哪些物体浮着,哪些物体下沉。

(三)感知浮着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通过向下压在水中浮着的泡沫块、木块、塑料球,体会手的感觉,观察放开手后的现象,学生可以感受到这些物体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就是浮力。

(四)探究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

    先让学生猜想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然后请各组同学设计实验方案,学生根据设计的实验方案先做橡皮泥和螺丝母是否受到浮力的实验,再分四步做塑料圆柱体是否受到浮力的实验。通过以上实验得出的数据,学生很容易发现: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受到的浮力越大。

(五)探究橡皮泥能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通过让橡皮泥浮起来的比赛,让学生发现如果改变在水中下沉的橡皮泥的外形,

使它在水中占据的空间变大,受到的浮力变大,那么它就有可能在水中浮起来。

(六)了解浮力的应用

    通过学生交流生活中浮力的应用和观看浮力的应用视频,使学生把浮力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在探究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时我结合通过指导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一课题。采用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得出数据得出结论这五个环节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得很顺利。得出的结论证实了有的同学的猜想是对的、有的同学的猜想是错的。但是我感觉这个探究过程更像是验证过程了。而且学生在汇报实验数据时我只让一、两个小组上来汇报,没有收集所有小组的实验数据,这样我在带领学生进行数据分析时就不容易把数据转化为证据。不能使所有学生都建构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以及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越多受到浮力越大的规律。

   结合通过指导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一课题。在以后的课堂上我会采用探究式科学教学的八个环节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探究式科学教学的八个环节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记录结果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完善结论。通过初步尝试按照探究式科学教学的八个环节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在实践与探究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促使学生自行

    地自行发现和探究,并且能够把课堂教学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精神。探究式科学教学的八个环节处在初步尝试阶段,在教学过程中这八个环节不会很顺畅,有些环节有时候会被忽视,我和学生会逐步接受和熟悉的。

 

 下载: 

 

老师评语

附件

  • 《浮力》教学设计与反思.doc下载

实践成果

最新实践成果

推荐实践成果

热门实践成果

热评实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