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计划(2015)”——江西省中小学(幼儿)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
  1. 作业标题:信息技术应用成果截止时间:2016-03-18
  2. 作业要求:
     

    通过本次课程的培训和研修,你一定全面掌握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方法、技巧和策略。请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研修成果提交一篇完整的教学设计。

    要求:

    1.内容要包括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其中教学过程中要把每一个环节使用的媒体及设计意图写清楚

    2.字数不少于500字。

    3.作业内容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作业,成绩为“0”分。

  3. 发布者:培训管理专员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

提交者:罗丹     提交时间:2016-01-07    浏览数:2     

教学基本信息

题目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学科

生物

年级

高二

教材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二第四章第一节

 

个人信息

设计者

姓名

单位

罗丹

都昌第二中学

 

1. 教材分析

本章教材在初中生物课和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的基础上,从分子水平进一步详尽的阐述了遗传的物质基础和作用原理。第1节的内容是讲述DNA是遗传物质的主要实验证据,这一小节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第二,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第三,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2. 学情分析

通过对初中相关知识的回忆及对必修一的认真学习,学生是有一定的基础的。首先应该考虑到我们高中阶段的教学不是培养专家,而是要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本节是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提升,教学中要循序渐进,违背了这一原则,易使学生难以理解为什么“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紧密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生活阅历,尽量联系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一步步引领学生认识为什么DNA是遗传物质,为什么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学生们才会心驰神往的投入到学习中来。

  3. 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1. 知识与技能

  1)总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2)分析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书中插图、照片等的观察,学会科学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4.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幻灯片展示陈强、陈佩斯父子的照片,并向学生说明“遗传现象”——生物亲代与子代之间,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常常相似,这就是遗传现象。然后提出问题:连接亲代和子代之间的纽带是什么?亲代是否把性状直接传给了子代?

进入新课,学生自主学习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探索,老师细心引导,学生发现探索的结果即最终争论的焦点:蛋白质和DNA,谁是遗传物质?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1.简要介绍肺炎双球菌。

2.详细分析格里菲斯的设计思路。

幻灯片展示格里菲斯的实验过程:课本42页的图3-2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引领和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

①     预测第一组和第二组实验结果会怎样?为什么?

②     第三组的“加热杀死”是什么意思?加热的温度控制在多少度?

教师指出加热的温度一般不超过90度,杀死是指S菌失去了感染能力,但里面的遗传物质并没有被破坏。

第四组实验里活的S菌是怎么来的?

提取出的S菌的后代仍然是S菌,这说明什么?

究竟是什么物质使R菌转化为有毒的S菌?

 = 6 \* GB3 综合四个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让学生沿着科学发展的轨迹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进一步分析问题。)

3.寻找转化因子——艾弗里的实验设计。

    在分析格里菲斯的实验设计基础之上,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该实验的设计是否严谨,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1)设计思路;把各种化合物分开,单独观察,确定唯一变量

2)把由S型细菌中分离,提取出的各种成分,单独作用于R型细菌。

高考资源网(ks5u.com),中国最大的高考网站,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只有加入哪种物质R菌才能转化为S菌呢?

② 加入DNA以后所有的R菌都能转化吗?这说明什么?教师补充转化的效率其实是比较低的。

DNA水解物是什么?解释是加入DNA酶,把DNA降解脱氧核苷酸,说明只有完整的DNA才能发生转化作用。

④ 艾弗里的实验说明什么?

⑤ 艾弗里的实验思路和研究成果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 6 \* GB3 为什么艾弗里的实验没有使世人完全信服?问题出现在什么地方?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结论的能力 )

4.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艾弗里实验的不足在于没能将蛋白质与DNA完全分离开,而我们知道把混合物完全分开是不可能办到的,我们能做的只有从神奇的大自然中去寻找一种生物,它能够将蛋白质与DNA完全分开,引领学生找到病毒这种生物。

1)分析病毒结构及复制过程。明确:在复制的过程中病毒的蛋白质与核酸完全分离。

2)寻找实验的方法——同位素标记法。

提出问题

① 到目前为止,一共学到几个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的实验?

② 实验中为什么用35S32P作标记?如何标记?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45页右上栏的相关信息。

③ 通过此项技术表明赫尔希的研究思路是什么?

3)实验过程

先让学生阅读教材58分钟,掌握实验基本步骤,阅读结束后,教师多媒体课件显示和实验有关的一些问题,了解学生对实验原理和相关步骤的掌握程度,同时强调实验的一些细节,比如保温时间很短,这有助于学生对后面实验现象的分析。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先分析35S标记的实验现象

引导分析

① 上清液放射性很高,说明上清液主要成分是什么?

② 沉淀物放射性很低,说明在大肠杆菌体内有没有被标记的35S

③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子代噬菌体进行检测,与我们刚才预测的结果一样吗?

④说明噬菌体在繁殖的时候有没有用到蛋白质呢?

多媒体课件显示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引导学生分析:

① 上清液放射性很低,说明上清液有没有32P呢?

② 沉淀物放射性很高,说明在大肠杆菌体内有没有被标记的32P

③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子代噬菌体进行检测,与我们刚才预测的结果一样吗?

④ 说明噬菌体在繁殖的时候用到了哪种物质?

最后引导学生把这两个同位素标记实验综合起来分析,由学生归纳出结论:噬菌体繁殖时用的是DNA而不是蛋白质,而,说明它是在DNA的指导下完成繁殖的,进一步说明DNA才是它的遗传物质。Flash动画显示噬菌体在大肠杆菌体内繁殖的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历经24年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启发学生从中得到那些启示?①科学探索是艰辛曲折的②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纠正错误,发现整理的过程③要科学的选择实验材料④科学发展需要技术支持

进一步探究问题:遗传物质都是DNA吗?看书思考

归纳总结:细胞生物遗传物质是DNA非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R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5.板书设计

1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遗传物质应具备的特点

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6.教学活动设计(含师生对话设计)

引入新课:幻灯片展示陈强、陈佩斯父子的照片,并向学生说明“遗传现象”——生物亲代与子代之间,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常常相似,这就是遗传现象。然后提出问题:连接亲代和子代之间的纽带是什么?亲代是否把性状直接传给了子代?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1.简要介绍肺炎双球菌。

2.详细分析格里菲斯的设计思路。

幻灯片展示格里菲斯的实验过程:课本42页的图3-2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引领和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

①     预测第一组和第二组实验结果会怎样?为什么?

②     第三组的“加热杀死”是什么意思?加热的温度控制在多少度?

教师指出加热的温度一般不超过90度,杀死是指S菌失去了感染能力,但里面的遗传物质并没有被破坏。

第四组实验里活的S菌是怎么来的?

提取出的S菌的后代仍然是S菌,这说明什么?

究竟是什么物质使R菌转化为有毒的S菌?

 = 6 \* GB3 综合四个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让学生沿着科学发展的轨迹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进一步分析问题。)

3.寻找转化因子——艾弗里的实验设计。

    在分析格里菲斯的实验设计基础之上,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该实验的设计是否严谨,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1)设计思路;把各种化合物分开,单独观察,确定唯一变量

2)把由S型细菌中分离,提取出的各种成分,单独作用于R型细菌。

请学生结合艾菲里的实验思考:

   只有加入哪种物质R菌才能转化为S菌呢?

② 加入DNA以后所有的R菌都能转化吗?这说明什么?教师补充转化的效率其实是比较低的。

DNA水解物是什么?解释是加入DNA酶,把DNA降解脱氧核苷酸,说明只有完整的DNA才能发生转化作用。

④ 艾弗里的实验说明什么?

⑤ 艾弗里的实验思路和研究成果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 6 \* GB3 为什么艾弗里的实验没有使世人完全信服?问题出现在什么地方?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结论的能力 )

4.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分析病毒结构及复制过程。明确:在复制的过程中病毒的蛋白质与核酸完全分离。

2)寻找实验的方法——同位素标记法。

提出问题

① 到目前为止,一共学到几个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的实验?

② 实验中为什么用35S32P作标记?如何标记?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45页右上栏的相关信息。

③ 通过此项技术表明赫尔希的研究思路是什么?

3)实验过程

先让学生阅读教材58分钟,掌握实验基本步骤,阅读结束后,教师多媒体课件显示和实验有关的一些问题,了解学生对实验原理和相关步骤的掌握程度,同时强调实验的一些细节,比如保温时间很短,这有助于学生对后面实验现象的分析。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先分析35S标记的实验现象

引导分析

① 上清液放射性很高,说明上清液主要成分是什么?

② 沉淀物放射性很低,说明在大肠杆菌体内有没有被标记的35S

③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子代噬菌体进行检测,与我们刚才预测的结果一样吗?

④说明噬菌体在繁殖的时候有没有用到蛋白质呢?

多媒体课件显示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引导学生分析:

① 上清液放射性很低,说明上清液有没有32P呢?

② 沉淀物放射性很高,说明在大肠杆菌体内有没有被标记的32P

③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子代噬菌体进行检测,与我们刚才预测的结果一样吗?

④ 说明噬菌体在繁殖的时候用到了哪种物质?

最后引导学生把这两个同位素标记实验综合起来分析,由学生归纳出结论:噬菌体繁殖时用的是DNA而不是蛋白质,而,说明它是在DNA的指导下完成繁殖的,进一步说明DNA才是它的遗传物质。Flash动画显示噬菌体在大肠杆菌体内繁殖的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历经24年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启发学生从中得到那些启示?①科学探索是艰辛曲折的②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纠正错误,发现整理的过程③要科学的选择实验材料④科学发展需要技术支持

进一步探究问题:遗传物质都是DNA吗?看书思考

归纳总结:细胞生物遗传物质是DNA非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R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7.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涉及的实验,在现有的中学实验室条件下是不可能完成的。在传统的教学中,都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默默地听,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更谈不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能力。采用了引导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后,教师通过创设自主合作的学习情景、平等融洽的人际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由单纯的信息表达者转变成信息的加工者、组织者,处于主导地位;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走进科学家的探究历程,在观察和思考中,愉快地学习,处于主体地位。这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课堂充满了活力,新课改理念得到了落实。

 

本教学设计依据《标准》,挖掘了教学内容中的科学探究内涵,充分利用它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如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艾弗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噬菌体浸染细菌的实验。既包含了科学家持之以恒的宝贵品质,又反映了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将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品质。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