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计划(2015)”——江西省中小学(幼儿)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
  1. 作业标题:信息技术应用成果截止时间:2016-03-18
  2. 作业要求:
     

    通过本次课程的培训和研修,你一定全面掌握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方法、技巧和策略。请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研修成果提交一篇完整的教学设计。

    要求:

    1.内容要包括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其中教学过程中要把每一个环节使用的媒体及设计意图写清楚

    2.字数不少于500字。

    3.作业内容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作业,成绩为“0”分。

  3. 发布者:培训管理专员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

提交者:周新华     提交时间:2016-01-09    浏览数:0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化合物的溶液的反应。

通过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学习,能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实验现象的良好行为习惯、从细微实验现象差别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形成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

重点和难点:

金属与氧气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置换反应的判断

实验准备:

教师:镁条、锌片、铁片、铜片、稀盐酸、稀硫酸、铝丝、铁丝、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和多媒体课件。

学生:镊子、试管夹、试管架、试管、砂纸、火柴、酒精灯、小木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引入

多媒体展示下列实物照片:黄金项链、银戒指、铁匠铺刚打制出的镰刀、镁条。

 

 

从学生熟悉的装饰品入手,有力地激发了学生寻求金属为什么会变色的欲望。

问题

是否为各种金属的本质颜色?

不是本质颜色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

学生讨论并填写下列表格并交流:(任选两种)

猜想镁条、镰刀变色的原因。

链接民间谚语:真金不怕火炼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学生讨论、小结:有的金属能与氧气发生反应,有的不能。如(化学方程式):3Fe+2O2 Fe3O4

 

 

从生活中的普通现象得到金属能与酸反应这一性质,无生硬感和灌输感,可谓水到渠成。

衔接生活小知识

绿豆在铁锅中煮熟后为何会变黑?

在生活中有这样一个现象:绿豆在铁锅中煮了以后会变黑;苹果、梨子用铁刀切了以后,表面也会变黑。请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

教师讲解:这是因为绿豆、苹果、梨子与多种水果的细胞里,都含有鞣酸,鞣酸能和铁反应,生成黑色的鞣酸铁。绿豆在铁锅里煮,会生成一些黑色的鞣酸铁,所以会变黑。

问题:从刚才的生活小常识中你有什么启示?

 

 

 

 

由生活常识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比平淡的言语过渡更具挑逗性,学生也觉得学习化学真有用

活动与探究:探究金属能否与酸反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观察)

学生猜想:金属与酸可能会发生反应。

学生完成表格,讨论、交流。

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猜想探究交流分析归纳小结,使学生觉得金属活动性顺序好像是自己刚发现的,既有所获,又体验了成功感。

知识情景再现

观察漫画。

补充素材:多媒体展示银戒指、铅、白金戒指与硫酸反应的现象。

问题:从你的探究和情景素材中你有何发现或有哪些收获?

问题1:根据与酸反应的快慢或剧烈程度,能否判断出上述金属中哪种最易与酸反应,即它们的金属活动性如何?

问题2上述反应是否是我们学过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上述几个反应有何共同点?

学生回答:

不是所有的金属都可与酸发生反应。

金属种类不同,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不一样。

产生的气体能燃烧,经检验是氢气。

学生书写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板演)(教师指导)

Mg+2HCl=MgCl2+H2

Zn+2HCl=ZnCl2+H2

Fe+2HCl=FeCl2+H2

 

 

 

 

 

 

 

借助教学的辅助手段,让知识再现,有利于突破难点,扫清障碍。

联想与运用:

1.多媒体展示:下列反应是否都是置换反应?

a.CO+CuO=Cu+CO2

b.Fe+CuSO4=FeSO4+Cu

c.NH4HCO3=NH3↑+CO2↑+H2O↑

2.活动与探究:黄金饰品中的假货常常鱼目混珠,社会上有些不法分子常以黄铜冒充黄金,进行诈骗活动。因为单纯从颜色、外形上看,黄铜(铜锌合金)与黄金极为相似,所以很难区分。现请你设计两种实验方案鉴别真假黄金,要求写出实验方法、现象和结论。

学生讨论、归纳

反思小结:

MgFeZnCu的金属活动性依次减弱。

置换反应的定义。

 

反思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金属的哪些化学性质?

你还有哪些收获或疑惑不解的地方?

 

 

巩固与练习

课本P14 134

课后小实验:SnPbAg与稀盐酸反应。

 

看似练习,实为伏笔,为下节课进一步得出金属活动性顺序搭台阶。

第 二 课 时

复习巩固:

你知道了金属的哪些化学性质,并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能与O2反应:4Al+3O2=2Al2O3

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

Mg+2HCl=MgCl2+H2↑     Fe+H2SO4=FeSO4+H2

质疑激趣(小故事)

奇怪的天平:趣味化学小组的张同学,从实验室借来一台天平,在天平两端秤盘里各放两只大小和重量都相等的烧杯,再在两只烧杯中分别倒入等质量的硫酸铜溶液和硫酸镁溶液,使天平保持平衡。接着他又拿两个质量相等的铝球,并同时将这两个铝球分别放入两个烧杯之中,这时天平两端继续保持平衡。过一会儿,将铝球取出,天平慢慢地倾斜了。是天平出了毛病,还是其他什么原因?

问题:为什么把铝球放入两烧杯中天平不能平衡?导致天平不平衡的原因你能否猜一猜?

学生猜想:可能是铝与其中的一种溶液发生了反应,而另一种没有。

学生验证猜想:

教师展示:铝丝、硫酸铜溶液、硫酸镁溶液。

学生探究,完成下表:

药品

实验现象

结论

铝与硫酸铜溶液

 

 

铝与硫酸镁溶液

 

 

教师补充:铁丝、铜丝、硝酸银溶液、硫酸铜溶液、硫酸铝溶液。

学生实验自助餐,完成下表中的任意两个。

反应物质

实验现象

结论

 

 

 

 

 

 

学生交流。

问题:同学们刚才吃自助餐的时候有什么发现?

学生1:我发现铝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而不能与硫酸镁溶液反应,知道了天平不平衡的原因。

学生2:我发现铁能置换出铜、银,不能置换出铝。

学生3:我发现铁、铜不能置换出铝,但能置换出银。

问题:根据你的发现,你能分析一下原因吗?

学生分析:

    铝能置换出铜、银,说明铝的活动性比铜、银强。

铁能置换出铜、银,说明铁的活动性比铜、银强。

铁、铜不能置换出铝,说明铝的活动性比铁、铜强。

学生归纳:

FeCuAlAg的活动性顺序从强到弱是AlFeCuAg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金属活动性顺序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问题与启示:

问题: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能与酸反应?

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能相互从其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

启示:金属与酸发生反应的条件。

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的条件。

反思小结:

归纳金属的化学性质:与氧气反应、与酸反应、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

金属活动性顺序应用:置换反应的条件。

练习与巩固:

1、教材P14 5678

2、下列物质能由金属与酸直接反应生成的是(  )

   ACuCl2  BFeCl3  CZnCl2  DAgCl

3、下表是某种常见的金属的部分性质:

颜色、状态

硬度

密度(g/cm

熔点(

导电性

导热性

延展性

银白色固体

较软

2.70

660.4

良好

良好

良好

将该金属投入稀盐酸中,可产生大量的无色气体。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以下问题:

试推断该金属可能的一种用途。

该金属的活动性比铜。(填

请自选试剂、设计实验探究该金属与铁的活动性强弱,并完成下表:

你的一种猜想

验证方法

现象

结论

 

 

 

 

若这种金属就是铝,而有些不法商贩为了牟取暴利,用铝等一些其他金属掺杂甚至代替纯银饰品卖给不知情的顾客,请你利用家中已有的条件设计一个方案,帮助鉴别这些饰品的真伪。

 

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下化学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必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在本课题中,利用多媒体、小故事等多种形式创设了真实的教学情景,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提出问题、猜想、验证、分析、归纳、小结等过程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敢于和善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新方法,让学生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思维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创新精神。从总体上看,本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即: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挖掘教材,发展教材,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知识体系,使单调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教学富有启发性、探究性和人文精神意境,体现出其应有的实际应用价值,达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映生辉的效果,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作用。此外,教师在处理因课前无法预计学生的知识点的迁移方式和思维深度而暴露的问题时,能时刻关注并追随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活动,及时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巧妙诱导。点拨的方式也有一定的技巧性,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达到师生互动、主动建构的目的。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