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计划(2015)”——江西省中小学(幼儿)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
  1. 作业标题:信息技术应用成果截止时间:2016-03-18
  2. 作业要求:
     

    通过本次课程的培训和研修,你一定全面掌握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方法、技巧和策略。请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研修成果提交一篇完整的教学设计。

    要求:

    1.内容要包括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其中教学过程中要把每一个环节使用的媒体及设计意图写清楚

    2.字数不少于500字。

    3.作业内容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作业,成绩为“0”分。

  3. 发布者:培训管理专员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

提交者:熊珊     提交时间:2015-11-25    浏览数:0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教材以两个问题,一个过程,一个基本特征为线索,揭示了节约、保护、培育、珍惜、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两个问题分别是“如何区分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一个过程,即需要几百万年乃至上千万年的煤炭形成过程。一个基本特征是中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本课内容的学习上,主要是对自然资源概念认识的模糊,尤其是对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认识和区分出现混淆,现代中学生的资源危机感普遍较弱,对于我国自然资源的现状认识不深刻,只有以真实的情景、案例来打动其灵魂。并且八年级的学生自我意识增强,有较强的表现欲,思维活跃,对事物的认识开始有独到的见解,不喜欢刻板的教学方式,并且具有一定的获取资料、整理信息的能力。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能力水平设计此次教学活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 举例说明什么是自然资源,能够准确认识和区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并说明判断理由。

⑵ 认识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结合我国国情并进行保护和节约资源的教育。

过程与方法目标

利用数据对比我国资源丰富,人均不足的基本国情。通过图片、小组活动、辩论等形式,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节约和保护资源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引导学生树立保护资源、节约资源的理念,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节约资源。

【教学重难点】

重点:⑴自然资源的分类和我国资源现状.

     (2)懂得节约利用和保护资源的重要性

难点: 会区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通过实例,形成正确的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意识,自觉和积极的参与到保护自然资源的行列中。

【教学方法】 

  启发学生积极进行发散思维,理论联系实际,使用自主学习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请问同学们知道4月22日是什么纪念日吗?

学生答案预设:世界地球日。

教师:世界地球日,你们是怎么做的呢?我们先看一段视频看看这一天她是怎么做的?(视频播放)

     李楚珩同学,是如何保护我们的环境的?

学生: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教师:我们要保护自然资源,首先我们要知道到底什么是自然资源。我们进入本节内容的学习。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入第一个教学主题。】

讲授新课──什么是自然资源?

教师:请同学们学生阅读教材并回答

学生答案预设:自然资源是来自于自然界的。

教师:明确自然资源的概念。(放映一组气候、水、土地、生物、矿产、海洋资源图片)

学生:观察图片,初步认识各种自然资源。

教师: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的一天”寻找生活中哪些物品与自然资源息息相关

学生:学生边欣赏图片边说说生活中利用了哪些资源?

【设计意图:通过身边的物品举例,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我们生活中的很多物品是和自然资源紧密相关的,同时对自然资源有初步的认识。】

讲授新课──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

教师:出示两组图片,看一看我们身边的自然资源,对比分析图片的特征。(A组:土地、水、阳光;B组:天然气、铁矿石、煤炭)

学生:思考、交流这些自然资源的不同之处,并将它们进行分类。将这些资源分为两大类,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教师:带领学生阅读教材图3.1和图3.2,了解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区别。同时完成教材活动1的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主讨论并对各种资源进行分类,可以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利用教材中的两幅示意图3.1和3.2,可以很好地说明两种资源类型的区别所在,突破本节的教学难点。】

教师:可再生资源会用完吗?带领学生完成教材活动2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正确对待自然资源。

学生答案预设:对可再生资源,要合理利用,注意保护和培育,实现可持续利用。对于非可再生资源应该珍惜和节约使用。

(过渡:我们已经了解了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分类,我们都知道,八年级我们学习的是中国地理,那么我们中国的资源现状是怎样的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我国的自然资源)

讲授新课──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64页,参与一次小型的辩论会:地大物博,地大物薄。

学生:分成两组,男生作为正方,女生作为反方,各搜集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教师:“地大物博”说明什么?“地大物薄”又说明什么?

学生总结: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是 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设计意图:学生已有竞争意识,借助数字资料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思维。】

讲授新课──自然资源的节约和保护

(过渡: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是:总量丰富,人均不足,而且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不断的增加。人均不足的同时对它的需求量还不断增加,这样使得保障我国自然资源的供给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

教师:展示图3.4,你认为未来资源需求量会如何变化?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呢?请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观看视频《自然资源都去哪了》。

学生:观看视频后,进行分组讨论,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节约保护自然资源?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交流分享各组的讨论结果。

 

学生答案预设:通过教师引导,总结出这样几方面做法:1.在生产生活中培养人们节约资源的意识,例如,随手关灯、拒绝一次性消费品等;2.开发新能源、新材料,多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等环保能源;3.改进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加强资源的回收与循环使用,例如,做好垃圾的分类回收等。

【设计意图:开放性题目的设计,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希望在讨论中碰撞出精彩的想法,学会自主学习。】

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都掌握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区分方法,同时对我国的资源现状有了更理性的认识。我们国家虽然地大物博,但是人口众多,又使得我国是名副其实的地大物薄,我们只有努力改变原来陈旧的观念和发展模式,才能使得我国的资源问题得到改善,让我们从身边小事做起,为资源保护贡献一份力量。

巩固练习   学生做练习,及时巩固加深记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了学生的一种思维──辩证思维,提升了一种素养──地理素养,树立了一种意识──环保意识,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各种素质和能力。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多媒体的优势,使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新颖、多样,给学生以听觉、视觉、感觉等多维度、立体的刺激,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通过数字的比较分析,结合讨论、探究,让学生自己去感知、思考和理解,提高学生对合理利用、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重要意义的认识。课堂中开放性问题的设置,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训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课堂与生活相连接,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主人翁意识,提高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下面将本节课的不足做以下总结: 

1、课题没有板书,且板书凌乱; 

2、在节约、保护资源的具体做法上应该结合学生身边的实际情况来应再拓展; 

3、在教学互动环节上,学生的兴趣不高,课堂氛围不够活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