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计划(2015)”——江西省中小学(幼儿)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
  1. 作业标题:信息技术应用成果截止时间:2016-03-18
  2. 作业要求:
     

    通过本次课程的培训和研修,你一定全面掌握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方法、技巧和策略。请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研修成果提交一篇完整的教学设计。

    要求:

    1.内容要包括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其中教学过程中要把每一个环节使用的媒体及设计意图写清楚

    2.字数不少于500字。

    3.作业内容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作业,成绩为“0”分。

  3. 发布者:培训管理专员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

提交者:朱建荣     提交时间:2015-11-27    浏览数:0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德安县第一中学    朱建荣

各位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化学1(必修)》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本节内容分三个课时,我所说的是第一课时: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首先,我谈谈对本节教材的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化学1(必修)》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的第一课时“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物质的量是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它不但贯穿于整个高中阶段化学学习,而且被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因此,物质的量概念的学习历来被认为是重点和难点,非常重要。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A、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2)让学生了解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让学生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 

B、过程与方法

(1)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2) 通过引导学生对自己熟悉问题的分析,让他们学会怎样从中提炼总结出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让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     (2) 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     (3) 通过问题探究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之间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其成因

重点: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是国际单位制中基本物理量及单位之一,也是化学学科中经常使用的物理量,因此将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概念的建构和理解定为教学的重点。

难点:

构建“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概念的同时,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是教学的难点。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学习合作伙伴是高一学生,学生以前的知识水平对这节课的学习没有太大的影响,因为是学习一个全新的概念。但学生的学习方法影响,抽象思维能力的欠缺,在理解“物质的量”时有一定的障碍。

四、教法学法分析

1.设置情景教学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

2.采用类比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自主学习,从而体验到独立获取知识的喜悦感。

3.讲述法:教师精讲、学生多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4.学法:分层次讨论法及难度梯度练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分层次讨论法帮助学生理解概念,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建构自己对知识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接下来,说说我具体的教学设计,过程中穿插我对重难点的处理和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我将本节课分为四个部分:(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2)教学内容的实施;(3)深入引导,总结提高;(4)巩固练习,及时反馈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创设情景1:首先教师向学生展示两个装有大头针的信封(其中一个是标有100枚的盒装产品,另一个散落在信封中),请两位同学来做一个简单的游戏。请同学给我两百枚大头针。请大家告诉我谁更快。

设计意图:从生活出发,亲近“摩尔”  以轻松的游戏,实实在在的例子,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引入集团的概念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方便。为后面引入摩尔的重要性埋下了坚实的感性基础。

情景2: 分析C + O2 == CO2 反应:

化学反应是在碳原子与氧分子之间一个一个地进行的,碳原子、氧分子以及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分子都是难于称量的微观粒子。

设计意图:学生自然会感觉到描述微观粒子采用集团计量,势在必行,问题继续推进:多少个作为一个集团合适呢?一个集团又应该称为什么呢?继续推进我们必须引入一个能够代表微粒“集团”的物理量,引入今天的课题,物质的量。

2)教学内容的实施

 1物质的量概念的讲解:这是重点也是难点,它包括物质的量概念的由来,七种基本物理量放在一起类比,物质的量的含义及其注意事项。

设计意图: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引导学生把新引进的物理量与所熟悉的物理量时间、长度、质量及其单位放在一起产生类比,消除了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降低了心理难度。

2摩尔作为物质的量单位的讲解:包括简称,符号,由来。通过对质量单位---千克的标准是国际千克原器,来引出摩尔的标准。1mol粒子的数目是0.012Kg 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老师给出一个c原子的质量学生自己计算出1mol粒子大约含有的个数。。

  设计意图:

a.自己计算出问0.012kg12C中含有的碳原子数,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规定和数据的印象。

b.让学生感觉到:其实每一个物理量或数据的出现,都是为了方便,人为规定的。

3 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讲解:由来,符号,单位,近似值,总结其与1mol粒子的粒子数 与0.012Kg12C中所含原子数的关系。自然地感受到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大小。

教学意图:讲述阿伏加德罗这位学者的生平和成就,让学生了解化学史,激发他们潜在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3)深入引导,总结提高

1 注意使用物质的量的概念时注意事项 2、准确把握摩尔的意义 3、掌握阿伏伽德罗常数 4、理清物质的量、微粒数和阿伏伽德罗常数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1、训练学生概括总结的思维能力2、实施以主动建构为基础的精简教学策略,以图表的方式直观让学生清楚本节的内容要点,及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4)巩固练习,及时反馈

基本概念的构建基本完成。趁热打铁,来几组针对性的课堂练习。练习的难度要控制得简单、直接、明了。题目中所涉及到对重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对物质的量,摩尔,阿伏加德罗常数和计算公式都有所考察。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按照概念的学习过程来完成的。通过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探究中发现。教学的关键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以前研究物质量的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重新构建以物质的量为中心来讨论化学变化中的量变关系的知识网络。

六.板书设计

 第三节.物质的量

一、物质的量        

1、定义: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       符号:n        

2、单位:摩尔(科学上,用12g12C所含的碳原子这个粒子的集合体作为计量单位,它就是“摩尔”。)        

3、适用范围        

二、阿伏伽德罗常数        

定义: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 。        

微粒数目=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        N=n × NA

附件

  • 物质的量说课稿定稿.doc     下载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