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情深》教学设计

发布者:傅娟     所属单位:分宜县第一中心小学     发布时间:2015-12-07    浏览数:0

 

18*慈母情深

教材及作者简析:

《慈母情深》节选自著名作家梁晓声先生的亲情小说《母亲》。作家摄取了少年时期生活的一个镜头,首先勾勒了“我”——一个贫寒家庭的孩子对于书的渴望,继而详细地描述了自己向母亲要钱的过程,最后则平中见奇——用母亲给我的钱为母亲买水果罐头,行文之中透露出一股朴素而又浓烈的“母子情”。
  文章最大的特色是语言,不长的篇幅却用了35个小节,短句、短段的描写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人性的最美光辉。作家对母亲的描写并没有浓笔重彩,只是抓住母亲的形:极其瘦弱的脊背,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龟裂的手指;抓住了母亲的行: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抓住了母亲的情: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母亲的形象就诉诸于作家笔端——那是个瘦小羸弱,为生计疲于奔命的母亲,但她在坚守着家庭的温暖,坚守着对儿女的希望。这是多么博大而深沉、朴素而崇高的母爱!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把握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品析人物的外貌、言行,体会母亲的善良、慈祥及对儿女希望的坚守,感受作者谴词造句的精妙。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母亲朴素的言行下,母爱的真挚、深沉、崇高,同时也感受“我”对母亲的感激、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通过品析人物的外貌、言行,感受母亲的辛劳,进而体会母亲的善良、慈祥及对儿女希望的坚守,同时也感受“我”对母亲的感激、尊敬之情。

教学难点:体会母亲朴素的言行下,母爱的真挚、深沉、崇高。

教学过程:

一、       直接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慈母情深》。请同学们一起齐读课题:第18课,预备齐——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当代著名作家——梁晓声。

2、通过预习和初读,先来说说你对这篇课文的一句话印象吧!

3、升上五年级后,老师不止一次地告诉你们,读一篇文章,不仅要弄懂它“写了什么”,还要明白作者是“怎么写的”、“为什么写”?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三个问题来学习这一篇略读课文。

二、快读浏览,归纳概括“写了什么?”——内容

    首先,用我们正在练习的读书方法“快读”课文,然后概括地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了我向母亲要钱买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但因为要了钱之后发现母亲的身体那么瘦弱,就为她买了一罐水果罐头。因为这件事母亲数落了我一顿,又为我凑够了钱让我买书。 (“我”想习书——要钱——买罐头——买到书。)

我用母亲给我的两次钱一次买了罐头,一次买了书。我想知道这是一笔多大数目的钱──一元五角

怎么理解这个数字呢?同学们来看一下这段话。可以放开声音自由读一读。

(课件出示:母亲是一位临时工,父亲去遥远的大西北工作,我们5个孩子,全凭母亲带养。母亲在一个街道小厂上班,每月工资27元,她每天不吃早饭,带上半饭盒生高梁米或大饼子,悄无声息地离开家,每天回家总在七点半左右。──节选自梁晓声《母亲》)

同学们,一元五角,是母亲辛苦劳作两天所得;一元五角,更是这个家庭近两天全部的生活费。这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体现的却是一个母亲对儿子深深的慈爱之情。在解决了第一个问题,读懂了文章的“内容”之后,我们再来读课题——《慈母情深》。

三、默读品悟,圈划讨论“怎么写的?”——语言

接下来,请同学们默读全文,看看文中哪些词、句你觉得写得特别好,或者说特别让你感动,能够表现出“慈母情深”,用横线划下来,并在旁边作上批注。

 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词语、环境描写)

1 “震耳欲聋”是什么意思?
2
、这震耳欲聋的噪声让你有什么感受?把你的这种感受读出来。
3
、这震耳欲聋的噪声不仅仅在这段话中,它还藏在很多字里行间,请你找一找。
“找我妈”(感叹号) “妈————”(破折号)“我大声说出了母亲的名字。”(几乎和老头面对面)“母亲‘大声’问我来干什么。”(我已经来到母亲背后)“旁边一个女人停止踏缝纫机,向母亲探过身,道——”(就在旁边的人,还需要喊)  

4、作者为什么要写“震耳欲聋”?(突出母亲工作环境的糟糕,更能反映母亲挣钱的不容易。)

5、这就是文学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作者用“震耳欲聋”写出了母亲挣钱的艰辛,也反映了“我”对母亲的爱。而这一当时当地之境,作者几十年来,无法忘怀。
   
梁晓声在《母亲》原文中这样写道:(课件出示:15岁那一年,我到母亲为养活我们而挣钱的那个地方的一幕幕情形,从此以后,经常浮现在我脑际,竟使我对类似缝纫机的一切声音和一切近于褪色的颜色产生极度的敏感。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褪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倒装,排比)   
  1、齐读,如果这三句话就是三幅画,告诉我,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我”看到了怎样的背直起来了?(弯曲的背、瘦弱的背、瘦骨嶙峋的背。) “我看到了怎样的一对眼睛?(疲惫的、无神的、布满血丝的。)
  2、瘦弱弯曲的背,疲惫无神的眼睛,我的母亲竟是如此衰老,看到这一幕,我的心会怎么样?读出你的感受。
  3、母亲直起背转过身,这样短暂的动作,在你们的朗读声中却是如此的漫长。那是因为,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特别之处?(“我的母亲”出现了三次。每次都把“我们母亲”放在了句子的后面。)
  4、这是一组倒装的排比句,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突出母亲的衰老。表现那一刹那间,“我”的惊讶。表达“我”的心痛,“我”在内心深处,一次次告诉自己,那就是“我”的母亲。)
  5、是呀,作者用这样的一组句子,三次呼唤“我的母亲”:喊出了我的震惊,喊出了我的愧疚,喊出了我的心痛。(配乐《难忘慈母情》二胡曲,生齐读。)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四个“立刻”“又”。句式相同,排比。)

1、齐读,这段话在写法上有什么特别?

2、请同学们自由读这句话,想一想,从这四个“立刻”“又”,你读懂了什么?(母亲工作艰辛。母亲工作争分夺秒。母亲马不停蹄地工作,想多挣些钱。)
  3、谁站起来读一读?你能不能把四个“立刻”,“又”读出不一样的味道?(语速快地——你的朗读让我看到了一个争分夺秒的母亲,是那么匆忙,母亲啊,你为什么不喘气呢?语速很慢地——你的朗读让我看到了一个劳苦疲惫的母亲,母亲啊,你每天这样的辛劳,为什么不叹声苦,喊声累呢?)
  4、母亲啊,你为儿女付出了太多太多,值吗?5

5、多么朴实的话语,多么无私的母爱,多么伟大的母亲!原来母爱的这份深情就藏在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艰辛劳作中。同学们,请再读课题——慈母情深。

时间关系,我们对课文“语言”的品读暂时就到这里,还有思考和发现的可以课后和同学交流。请再读课题——《慈母情深》。

四、结合资料,思考探究“为什么写?”——情感

1感恩母亲伟大无私的爱

给这篇课文画插图(课件出示图片)的人说,当他读到这篇文章时,禁不住泪眼朦胧,他联想到了自己的小时候,联想到了自己的母亲。是啊,梁晓声笔下的母亲是这样的,我的母亲,我们的母亲又何尝不是这样?多少母亲为了让孩子读书,挑起了生活的重担。所以,总有一种爱,让我们内心震撼,那是母亲的爱;总有一种情,让我们泪流慢面,那是慈母的情!请齐读课题——《慈母情深》。

梁晓声《母亲》——“我之揪然是为心作。”

2、读书是改变人生命运的重要方式

任何年代,中国的孩子对知识的渴求都令人感动。课文的最后一句话“就这样,我拥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其实也是在告诉那些贫苦家庭的孩子,读书是改变人生命运的重要方式。在去年的“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梁晓声与习近平总书记的对话中,提到了这样一句话“书籍是人类的第二故乡”。他说,我们的习大大就是有两个故乡的人。所以,这篇课文还告诉我们,要多读书。

“我忘不了我的小说第一次被印成铅字那份儿喜悦。真是的,我想我该喜悦,却没怎么喜悦。避开人我躲在一个地方哭了,那一时刻我最想我的母亲……”

五、总结拓展

——说文解字》曰:慈,爱也。从心——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有云“以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意思是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所以,学语文,只要你用心去感受字里行间的内容和情感,你就会发现,爱——无处不在。下课!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