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到岗班主任培训(102)
  1. 作业标题:作业二截止时间:2016-02-25
  2. 作业要求:
     

    作业内容:

    学习培训课程,结合您的教学实践,谈一谈曾用过哪些心理效应的方法管理班级,效果如何?

    作业要求:

    1.要求原创,拒绝雷同。

    2.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形式提交。(最好现在文件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

    3.请在截止日之前提交。

  3. 发布者:培训管理专员

作业二

提交者:万零春     提交时间:2016-01-12    浏览数:0     

人们常说沟通从“心”开始,而班级管理从本质上说也是一个师生“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作为班级管理首要责任人的班主任,应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认真分析心理效应,根据学生心理变化、发展的规律进行班级管理。
  心理效应,指大多数人在相同的情况下或对某种相同的刺激,产生相同或相似的心理反应的现象,它具有普遍性,也具有差异性。心理效应有时属于偏见,理论上讲具有消极作用,但只要正确认识、恰当利用,它们可以在班级管理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在此,结合个人的教育实践,略举数例。
一、“南风效应”:班级管理中要“以柔克刚”
  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呼啸大作、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寒冷,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风和日丽,行人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这就是“南风效应”这一心理学概念的出处。
  “南风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开展班级工作时,要特别注意消解学生的心理防范。学生有本能的自我保护意识,他一旦明白你找他谈话是为了教育他,他的心灵就会扣上全部的纽扣,整个封闭起来,进行紧张的心理防范。在学生犯了错误的时候,班主任严厉地说:“放学后到我办公室来!”学生往往会非常紧张,想好应对措施,教师的语言很难透过他本能的“护身符”,深入其心灵。因此,教育者应采用和风细雨“南风式”的教育方法,消除被教育者的对立情绪,创造心理相容的条件,从而开启学生的心理围城,让他们敞开心扉,与教师“心有灵犀一点通”,从而达到教育目的,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我的班上曾有两名比较调皮的学生做值日时动手打了起来,互相扭着来到办公室向我告状。我了解情况后,并没有发火把俩人训斥一顿,而是心平气和地说:“看到你们的进步,我很高兴。”学生被这意外的话惊呆了,不约而同地望着我。我真诚地指出:“第一,你们俩都想做卫生,愿望是好的。第二,虽然动了手,但没有继续狠打。第三,能主动找老师解决,说明你们眼中有老师,与过去比这不是一大进步吗?要是你们进步再大些,遇到问题多想一想别人那该多好。”两位学生本来怒气冲冲,这一来反而惭愧地低下了头。
二、“霍布森选择效应”:班级管理中给予学生选择权
  1631年,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贩马时,把马匹放出来供顾客挑选,但附加一个条件:只许挑选最靠近门边的那匹马,显然,加上这个条件实际上就等于不让挑选。对于此类没有选择余地的所谓“选择”,后人讥讽为“霍布森选择效应”。
  “霍布森选择效应”对教育者的一个重要的启示是:如果我们用一个狭隘的标准来约束和衡量学生,必将扼杀多样化的思维,从而也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没有选择余地的“选择”和“判断”,就等于无法选择和判断,就不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才能,更谈不上让学生创造性地开展班级工作了。所以,在班级的日常管理中,应该给学生以更多的选择权。在班级管理中,为了树立班主任的威信,不准这,不准那,加上学生违反规定、纪律后的处理办法单一,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反抗,陷入“霍布森选择效应”的困境。
如何避免“霍布森选择效应”呢?我采取了以下方法:让学生讨论班内问题及处理方案,我们班的班级公约就是其中一例。让学生自己选择班级生活中要禁止什么、鼓励什么,这样使学生与老师之间建立了平等关系,学生也有了民主的感觉。学生在违反公约时,也不得不受到相应的处罚,因为这是学生自己订的公约,他也在公约上签过字,为了维护自己的信誉,他们一般会自觉地接受处罚,毫无怨言,并且学生也会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避免违反公约。
三、“皮格马利翁效应”:班级管理中要善于使用“正向的偏见”
  1968年,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美国的一所小学,从一到六年级各选3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作了一番煞有介事的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以赞赏的口吻,将实际上是随意拟定的“最佳发展前途者”名单悄悄交给校长和有关教师,并一再叮嘱:千万保密,否则会影响实验的正确性。8个月后进行复试,奇迹出现了,名单上的学生,个个成绩进步快,情绪活泼开朗,求知欲旺盛,与老师感情特别深厚。
  目前,部分教师们仍对学生进行分类,对“后进生”抱有偏见。而这种偏见映射到学生身上,不仅不利于那些“后进”学生的成长,甚至可能会对学生一生都产生非常恶劣的影响。如果教师通过表情、言语、眼神,将对学生的期待投射到学生身上,就能使学生的自我得以肯定,信心得以重建,从而完善个性,自觉提高奋斗目标,增添学习动力。相反如果我们无形之中将诸如“无药可救”、“烂泥扶不上墙”的消极情绪传递给了学生,肯定会使一些学生自暴自弃、自我放逐。我们应时刻以“皮格马利翁效应”来提醒自己,将期待传递给那些某些方面有缺憾的学生,用赤诚去唤醒他们,让他们受到公平的教育。教师适当给他们以“正向的偏见”,就会给他们自尊、自爱、自信与自强。
四、“霍桑效应”:班级管理中要让学生   尽情表达
  美国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但工人们仍愤愤不平,生产状况也很不理想。后来,由心理学专家专门对其进行了一项试验,即用两年时间,专家们找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规定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工人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这一“谈话试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工厂的产值大幅度提高。
这一效应对班级管理带来的启示是:学生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难免有困惑或者不满,但又不能充分地表达出来。因此,班主任老师一定要放下架子,从老师的位置走下来与学生进行个别的交流、谈心,耐心地听取学生的不同意见,让学生说出自己生活、学习中的困惑,说说自己对老师,对同学或者对班级工作、学校管理的不满,说出他心中的班级集体形象,这样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情绪就会高涨,都把班集体当作是自己的“家”,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的感觉也油然而生。我在实践中经常会找一些大家普遍认为不关心班级的学生进行谈话,从他们那儿了解一下班内情况,他自己对班集体建设有什么建议,让他觉得自己确实是班级的主人,应该为班级作贡献。一个班级事事有人做,做到无事;事事有人管,管到无“官”。这样,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就培养出来了。
五、“超限效应”:班级管理中要真正     尊重学生
  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担任哥伦比亚大学校长期间,出席了许多重要场合,发表了大量的演说。有一次宴会他又被邀演说了,并且被安排“压轴”。由于每位演讲者都滔滔不绝,轮到艾森豪威尔时,听众已经疲惫不堪、非常厌烦了。艾森豪威尔灵机一动,放弃讲稿,不急不忙地走到讲台前,说了下面几句话:“所有演讲,无论是书面还是其他形式的,都离不开使用标点符号。今晚,我就充当一个句号好了。”话音刚落,全场掌声雷动。在心理学上,由于某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的极不耐烦的或反抗的心理现象,人们称它为“超限效应”。艾森豪威尔的机智,其实就在于打破了这种效应。
  “超限效应”在我们的日常班级工作中经常可以见到,像用同样一种方式、同样一句话去纠正不同的错误,或者经常对某一错误进行重复教育等等,其结果是使学生的神经细胞处于抑制状态,不但得不到改正,反而使学生犯同一种错误的可能性增加,可谓得不偿失。我们教师应该切记,学生犯了一次错,只能批评一次。千万不要对同一学生的同一件错事,重复同样的批评。如果一定要再次批评,也千万不要重复同样的方面、同样的角度、同样的批评语句。这样,学生也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一再被“穷追不舍”,厌烦心理、反抗心理就会随之减低。对于学生的表扬也不能太“廉价”,否则也将导致“超限效应”。有些老师认为,批评多了不好,多表扬就好了。其实不然,这里也有个限度的问题。假如有学生听惯了批评,他对批评根本不当回事。但是当老师对他的某些“闪光点”作了表扬,起初这个学生会很受感动,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他会发现,老师对自己的表扬越来越多,而且有许多是有意拔高的,他便会认为这是教师在哄自己,名义上表扬,实际上是让他注意这些方面,表扬的效果也就逐渐丧失了。可见,教师在任何方面都应注意“度”。如果“过度”就会产生“超限效应”,只有掌握好“火候”、“分寸”、“尺度”,才能“恰到好处”。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