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到岗班主任培训(102)
  1. 作业标题:作业二截止时间:2016-02-25
  2. 作业要求:
     

    作业内容:

    学习培训课程,结合您的教学实践,谈一谈曾用过哪些心理效应的方法管理班级,效果如何?

    作业要求:

    1.要求原创,拒绝雷同。

    2.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形式提交。(最好现在文件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

    3.请在截止日之前提交。

  3. 发布者:培训管理专员

作业二

提交者:陈文佳     提交时间:2016-01-12    浏览数:0     

教学的过程从本质上说也是一个师生“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想让教学工作有效果,应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认真分析心理效应,根据学生心理变化、发展的规律进行教学管理。”我作为一名有近20年教学经验的教师来说,我认为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巧妙运用几种心理效应,可以使教书育人更轻松,教学效果更显著

通过学习刘静专家的《心理效应与班级管理》的课程后,知道了一些心理学效应,如暗示效应半途效应成败效应得寸进尺效应多米诺骨牌效应结伴效应、晕轮效应重叠效应霍桑效应破窗效应刺猬效应鲶鱼效应从众心理答布效应。为了能将心理效应较好地运用到教学中,让教学管理更有效,在日常教学与学生管理中我经常使用相关心理学效应,来帮助自己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学生管理的最精细化。

一、运用“半途效应”,正确处理教学中对学生要求过高问题,激励学生“大目标,小进步”。

半途效应是指在激励过程中到半途时,由于心理因素及环境因累的交互作导致的对于目标行为的一种负面影响。大量的事实表明,人的目标行为的中止期多发生在“半途”附近,在人的目标行为过程的中点附近是一个极其敏感和极其脆弱的活跃区域。导致半途效应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目标选择的合理性,目标选择的越不合理越容易出现半途效应。二是个人的意志力,意志力越弱的人越容易出现半途效应。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在平时教育学生时注意让学生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同时注意进行意志磨练。让学生制定学习目标时,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要有实现的可能,不能过高,成为空中楼阁,就会使学生失去信心,因此我让学生要树立远大理想,但行动和实现目标分阶段进行,也就是行为学家提出了“大目标、小步子”的方法,对于防止学生学习过程中半途效应的发生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运用“晕轮效应”,正确处理学生学习先进与后进的关系,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上的偏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某些品质有了好的印象之后,就会认为这个人一切都好;反之,若先发现了某个人的某些缺点后,就可能认为他什么都不好。这种现象在社会心理学中被称为“晕轮效应”或“光环效应”。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会正确处理学习进步学生与学习差的学生的关系,不会因为晕轮效应影响自己的视野,会从不同角度评价学生,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给所有学生同等的机会,让学生健康成长,不因为一件小事,给学生上纲上线,不把孩子“一棒打死”,要积极发现孩子的优点,营造和谐进取的学习环境,让每一个学生都成材晕轮效应。

三、运用“霍桑效应”,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

    所谓“霍桑效应”,就是指那些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别人观察的个人具有改变自己行为的倾向。“霍桑效应”是在企业生产管理中产生的一种现象。可以说,它几乎存在于一切领域。只要是由“受到注意”引起的异常反应,都属于这一效应。同时,在进行的一系列试验中,有一个“谈话试验”,即用两年多的时间,请专家找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并规定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工人们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并做详细记录;对工人的不满意见不准反驳和训斥。这一“谈话试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霍桑工厂的产量大幅度提高。这是由于工人长期以来对工厂的各种管理制度和方法有诸多不满,无处发泄,“谈话试验”使他们的这些不满都发泄出来,从而感到心情舒畅,干劲倍增。这也是“霍桑效应”的另一种表现。

  “霍桑效应”给我们的又一启示是:人在一生中会产生数不清的意愿和情绪,但最终能实现能满足的却为数不多。对那些未能实现的意愿和未能满足的情绪,切莫压制下去,而要千方百计地让它宣泄出来,这对人的身心和工作效率都非常有利。

    总之,“霍桑效应”告诉我们,当一个人受到必要的关注或不良的情绪得到发泄时,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因此,我们在班级管理中要学会关注每一个学生,经常找学生谈话,给学生表现的机会,给学生宣泄的机会,给学生成功的机会等等,这样,才能营造一个和谐的集体,学习就会高效,进步就会更快。

四、运用“破窗效应”,进行环境卫生管理及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进行一项试验,他找了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摆在帕罗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布朗克斯街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一辆,他把车牌摘掉了,并且把顶棚打开。结果这辆车一天之内就给人偷走了,而放在帕罗阿尔托的那一辆,摆了一个星期也无人问津。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以这项试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这么认为:环境可以对一个人产生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没修复的破窗,导致更多的窗户被打破。

    在班级卫生管理和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中,我时时警惕“破窗现象”。在地上发现一张纸片,在教室里发现一丝不整,在学生身上发现一点行为不当,都要及时修补,不能任其蔓延。只有及时修补好了偶尔出现的一小扇“破窗”,才可以保证其它的窗户不被破坏。及时修好第一扇被打破的窗户,能有效阻止“破窗现象”于萌芽状态。

  作为老师的我在面对学生第一次犯错误、班级第一次出现违纪现象时,我会及时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批评指正,防止“破窗效应”的发生

五、运用“刺猬效应”,正确处理师生关系。

    刺猬效应是指刺猬在天冷时彼此靠拢取暖,但保持一定距离,以免互相刺伤的现象。这个比喻来自叔本华的哲学著作,它强调的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刺猬效应的理论可应用于多种领域。在管理实践中,就是领导者如要搞好工作,应该与下属保持“亲密有间”的关系,即为一种不远不近的恰当合作关系。在教育学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日常相处只有保持适当的距离,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在日常教学中,我会注意与学生保持适当的距离,以此让学生对老师既尊重,又可亲近,是母爱一样的师生情谊。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