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教育怎样创新

发布者:余娟霞     所属单位:余江县杨溪乡中学     发布时间:2015-11-10    浏览数:0


以这个题目写文章,给人的第一印象是题目太大,我也有同感。但经过多年反复思考后,还是感到人类教育创新有其共性或规定性,虽然不能期望得到终极准确答案,但把这一问题弄得更明确,创新之路就比较明朗,否则就会扛着创新的旗子瞎撞。


教育与创新的历史关联

教育是千百万年人类社会的专业积累,应是创新最难的一个领域。中国汤代《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月牙山人对曰:“彼月异,月月异,再月异。”横批:“日新月异。”《大学》第三章专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是中国古代最早可与教育创新相关联的文献表述。

纵观古今,关于教育创新的阐述不在少数,但总体上教育对传承的强调远远超过创新,甚至有人认为创新是与教育相对的另一种人类活动,将教育与创新放在一起就是一对矛盾。所以至今对教育怎样创新绝大多数人并无明晰的认知,于是在实践中,不乏打着创新的口号任意而为的现象,或因为无知而自诩为创新,或追求创新而罔顾教育自身的特质。

把人类教育当作一个整体,它的创新成分是极低的。将教育与创新进行新的组合自然有其价值,但若没有规范的界定,就可能滑入急功近利,也可能是昙花一现,更有可能伤害到教育和人的发展本身。

在各种关于教育怎样创新的论述中,比较经典的还是杜威列出的五步法,即:“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验、试验生断语、断语生行动”。陶行知在它前面加上“行动”一步,提出六步创造法,即“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验、试验生断语、断语生行动,如此演进于无穷”。

不知何为新,不知怎样创新就成为真实的教育创新的两大障碍。一般人通常将教育创新(Educational Innovation)当作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在教育领域进行的创新活动。可创新的领域包括教育体系、教育结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课程教材以至教育的时间和空间等,或归为教育文化意识创新、教育制度创新、教育管理创新、教育内容创新、教育评价创新、教育工具创新等大类。


人类教育创新的基本过程

中国国内对教育创新的热度是很高的,只是这种对创新的热追显然形式主义、急功近利与浮躁的现象相当严重,口号不断翻新,模式层出不穷,深入仔细考察,现实中的形象工程与概念游戏、字面改革并行,目标均朝着出名与获利两个方向,实质内容并无新意的情况比较普遍,这已成为真正进行创新的恶劣环境。

为此,有必要对充斥于当下的各类以“教育创新”名义出面的活动加以判别,从而留下真的教育创新,避免假的教育创新对世人的误导。这种判别当然很复杂,还不能说已经找到完全可靠的方法,只能说有了比较初步且有一定可靠性的方法,就是看它从哪儿来,到哪儿去,把它的路径和基本过程弄明白,而后再判断它是不是真的教育创新。

通过对教育历史和大量实践案例的分析,教育创新的基本过程应包括以下环节。

一是激情驱动。创新是必须要激情(passion)驱动的,但有激情不一定就能创新;有激情是比较容易的,创新则是多样化、专业化的过程,是比较难的。通常,激情是强度很高但持续时间很短的情感,而创新需要激情有延续性,甚至一辈子执着地专注于一件事、一个方向。对于个人来说,激情是一种猛烈、迅速爆发、短暂的灵感,对于一个组织而言,它又是多方热情的共悦和相互激励。

二是信息搜集。不少人宣称自己创新是由于无知,好像不知道世界纪录的人却自吹破了世界纪录。教育已有数千年历史,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本教育理论书《学记》至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世界各国都出过教育理论著作,出过不少有影响的教育家,在探索教育规律、方式、方法这方面前人已做了大量工作,进行过无数次实验,提出过许多教育理念、理论,成功的、失败的,可以说是不计其数。如果你不了解教育史,不知道那些教育巨人,不知道前人做了什么,在哪里摔过跤,却自称创新理论、创新模式,不止经不起推敲,还会留下笑柄。

所以,创新的第一个台阶就是搜集你所关注领域的信息。虽然不可能对前人的著述都一一阅读研究,但若要创新,就不应对教育思想发展史上代表性的人物以及他们的主要代表作、教育思想、主要的理论贡献一无所知,更不应妄自称大,打着创新的旗号到处自我宣扬。现在进入信息时代,互联网、大数据等为信息搜集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只有好好学教育思想史,总结经验教训,才会有教育创新,一定要在传承的基础上谈创新。

三是问题聚焦。创新是不断地学习、实践、探索过程,一些对教育还没有深入了解的人,常对教育抱有新奇感,但他们对教育问题的观察和探讨几乎都是泛化的,反而他们的胆子最大,有无知的无畏,对问题和事实进行思维深加工不够,深入广泛地调查研究不够,踏实工作不够,最敢于说自己是创新。仔细一比较,真正创新、超越前人的几乎没有,或是在传统派与现代派之间摇摆、掺和、杂糅,没有解决任何一个真实的问题,也就谈不上创新。

创新所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就是在众多纷繁复杂问题中,经过深入分析,专注关键,集中精力在解决关键问题上有所突破。

四是体验对接。教育要创新,要出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除了要知道前人做过什么,还要深入体验、研究新的社会现实、时代现实。不同人不同时候的教育创新是不同的,所以教育创新又具有个性化特征,它必然基于每个人的体验。历史上王阳明就是试图通过体验获得新知。教育是社会活动,每个人教育活动的体验不同,所感受到的问题不同。所以教育创新需要在对问题感受的基础上进行,从社会生活中去敏锐地察觉教育问题,才是教育新思想、新理论产生的源泉,所以新的教育思想往往出在教育以外。要创新就不能只看书本,就要亲身体验、考证。

考虑到体验的个性化特征,包括教育创新在内的所有创新都具有时空相对性,所以不少获WISE奖的非洲项目在欧、美或中国谈不上创新,但在非洲当地特定时期内具有创新性又是确定无疑的。

人类历史上教育深度变革有三次:第一次是从原始社会向农业社会,第二次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第三次是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当今社会最深刻的变化与发展是信息化社会到来不久,是触发教育创新的一个巨大界面。

五是新价值产生。新价值的产生是一个创新过程的完结,又可能连接和引发新的创新过程。如果没有新价值的产生,即便经历了前面四个环节,也不能称为创新。如何才能称得上有新价值的产生呢?一是在解决实践中确实存在,理论上尚未解决的真问题有可确认的突破;二要是选择并解决了新问题,只要在新内容、新领域、新角度、新变化(情境)、新条件、新方法几个方面有了一个,就可认为获得新价值。

正因为此,要想创新就要力求选定真、准、深的问题和对象,避免假、大、空的泛化及做各种各样的盲动。

从本人多年对教育的研究经历看,人类教育创新存在广阔空间的有三大领域:一是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创新;二是基于脑科学发展的教育创新;三是基于全球化、城市化所引发的一系列变化(人际关系、道德、社会地位)的教育创新。对于中国当下来说,除了上面三大领域,还有从行政化、单一化向教育的科学化、个性化、多样化转化的领域有着巨大的创新机会。

然而,如何培养创造力并非短期内所能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更多专业人员更长时期的研究才能有所进展,因此在未来的教育创新推进中,需要建立类似于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式的在全世界范围内有代表性并获得专业认可的专家委员会:首先要有对教育创新的更为专业的评价,避免判断失误而产生误导,在关注结果的同时要关注过程;其次,要对社会发展和人类教育创新的需求、可能性、趋向进行战略分析,使世界教育创新峰会更能有效地发挥专业引领功能;再就是对世界各地的教育创新实践进行更为广泛、专业的信息搜集和联络,而不能仅仅被动地接受申报,要筛选出那些内向、专注却真正有所创新的创新者,让获奖的创新项目经得起时间检验和不同区域的比较鉴别。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