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类活用

发布者:朱晓艳     所属单位:泰和县第二中学     发布时间:2015-12-08    浏览数:0

文言文的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的意义和条件


一、什么是词类活用?


古汉语中,某些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了某种不属于它的语法功能,相应的具有了新的意义,甚至改变了音调,这种用词的特殊现象,我们叫它词类活用。


如“鼓”,是一种乐器,名词,可以做主语、宾语、定语等,不受副词修饰。可是在下面这个句子中却改变了用法和意义:


公将鼓之。(《左传·庄公十年》)


“鼓”这个名词,在这个句子里没做主语或宾语,却副词“将”的修饰,做了它不该做


的谓语,并且也有了“击鼓”的意义,因此,我们说“鼓”这个名词活用做动词了。


又如“乃使从者衣褐”(《史记·廉蔺列传》),“衣”是名词,却在这个句子中带了宾语,做了谓语,有了“穿”的意思声调也有一声变为四声,那么,这个“衣”也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了。


二、辨析词类活用的条件


1、注意这个词的位置变化。


2、注意这个词的功能变化。


3、注意这个词的前后环境变化。




名词的活用


一、名词活用作动词


1、名词后带宾语或补语。名词不能带宾语或补语,只有动词才能带宾语或补语,如果这个名词后带了宾语或补语


那么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了。如:


见白书,乃钻火烛之。(《孙膑》)


“烛”名词,带了“之”做宾语,就活用作动词了。


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目”名词,带了名词“项王”作宾语,“目”这个名词就活用作动词了。


2、名词前有副词、介宾短语或能愿动词状语,这个名词就活用作动词了。


名词不受状语修饰,动词才接受状语修饰,如果一个名词前有了状语修饰,这个名词就活用作动词了。如:


晋灵公不君。(《左传·宣公二年》)


“君”是名词,现在受副词“不”的修饰限制,用“不”作状语,那么这个“君”就活用作动词了。译为:晋灵公不像个国君的样子。


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


“名”原为名词,前有介宾短语“以钟”作状语,“名”就活用作动词了。


左右欲刃相如。(《廉蔺列传》)


“刃”是名词,前面有能愿动词“欲”,这个“刃”就活用作动词了。


3、名词出在谓语位置作谓语,这个名词就活用作动词了。


如:大楚兴,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


两句结构相对,都是主谓结构。“王”,名词活用作动词了。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


“舍”,名词,作了谓语,就活用作动词了。


4、一个名词被“而”与另一个动词连接成并列短语,这个名词就活用作动词了。如:


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促织》)


“才”,名词,与“斗”这个动词用“而”连接组成并列短语,“才”就活用成动词了。


夫子式而听之。(《论语·孔子过泰山侧》)


“式”通“轼”,车前横木,名词,用“而”与“听”连接,活用成动词了。


5、名词前加“所”,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了。


“所”只能和动词构成所字短语,如果“所”放在名词前和这个名词构成所字短语,那么这个名词就活用成动词了。如:


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罾”,鱼网,名词,和“所”构成所字短语,这个“罾”就活用作动词了。译为:放进人们用鱼网捕来的鱼的肚子中。


食吾之所耕,衣吾之所蚕。(苏轼《易论》)


“蚕”,名词活用作动词了。译为:吃我自己所耕种收获的粮食,穿我自己所养蚕织布做的衣服。


以上介绍了五种辨别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方法,这五种方法,既可单独使用,也可综合使用。辨别时,多思考,多联系,多积累,能力自然会提高。


二、名词活用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里,除了时间和处所名词外,其它的名词不作状语,但在古汉语中名词作状语却很普遍,也很直接,所以也应认为这是名词的一种活用。


一般的说,谓语前的名词,不是谓语的陈述对象,却对谓语修饰限制,那么,这个名词就活用作状语了。如:


大喜,笼归,举家庆贺。(《促织》)


“笼归”,“笼”不是“归”陈述的对象,不是“笼子回家”,是“用笼子装着回家”,笼子是表工具对“归”进行修饰限制的,那么,这个“笼”就名词活用作状语了。


名词活用作状语大致有以下七种情况。


1、表比喻


是以这个名词表示的人和事物的特征来修饰它后面的动词的,即主语像名词那样施行谓语所表示的动作。可译为“像……一样”“像……似的”。如: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念奴娇·赤壁怀古》)


“灰”“烟”,各用在“飞”“灭”之前,并不是说“灰飞了”,“烟灭了”,而是说“樯橹”像“灰烟”一样“飞灭”的状态。译为:谈笑之间,强大的敌军像灰一样地飞去,像烟雾一样消散了。


常以身翼蔽之。(《鸿门宴》)


“翼”,翅膀。译为:常常用自己的身体像翅膀一样保护他。


2、表对人的态度


这种用法是是用作状语的名词表示对宾语所指的人的态度,即主语像对待名词状语那样对待宾语。可译为“像对待……一样”。如: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兄”,名词,在“事(侍奉)”前,前已有主语“吾”,因此,“兄”这个名词活用作了状语。译为:您替我叫他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来接待他。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孙膑》)


“客”,名词,在动词谓语“待”之前,前已有主语“田忌”,因此它不是陈述对象,所以它就活用作了状语。译作:齐国的将领田忌对他很友好,像对待客人一样招待他。


3、表处所


这种方法是作状语的名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可译作“在(从)……上(中、里)”如: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廷”,名词,“廷见”并不是朝廷要接见,而是秦王在朝廷上接见。“廷”在这儿作了状语。译作:终于在朝廷上接见了蔺相如,仪式完毕之后,让蔺相如回去了。


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指南录〉后序》)


“草”“露”,名词,并不是“草行走”“露歇息”,而是“在草野中”“在露水地里”。译为:改变姓名,隐蔽行踪,在草野中行路,在露水地里歇息。


4、表工具


其用法是主语用这个名词状语来施行谓语的动作、行为。可译作“用……”“拿……”如: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箕畚”,名词,并不是“运”这个谓语的陈述对象,而是主语“愚公”用它来“运”的,因此,“箕畚”活用作了状语。译为:打石头,挖土壤,用箕畚把土石运到渤海边。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船”,名词,是主语“好事者”施行“载”这个动作所用的工具,因此,“船”这个名词活用作了状语。译为:有一个好事的人用船装着把驴子运进了贵州。


5、表方式方法


即这个名词是主语施行动作行为的方式方法。可译作“(以)用……(方式)方法”如: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面”,名词,是主语“群臣吏民”“刺”的方式,“当面”,活用作状语。译作:各位大臣官吏老百姓,谁能当面指出我的过错的,授上等奖赏。


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指南录〉后序》)


“分”,名分,名词。前有主语“予”施行“引决”动作,“分”只作方式,活用作状语。译作:我按照名分应当自杀,但还是忍耐着走。


6、表频率或时间


这类活用作状语的名词,是时间名词,主要有“日”“月”“岁”“朝”等。这些名词活用作状语表示的意义和它本来的意义有所变化,可分四类介绍。


(1)“日”“月”“岁”放在动词前,表示“日日”“月月”“年年”的意思,表主语施行动作的频率或经常。如:


吾日三省吾身。(《论语》)


“日”,时间名词活用作状语,表“吾”“省吾身”的经常性。译作:我每天多次反省检查我自身。


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捕蛇者说》)


“岁”,时间名词活用作状语,表“赋”的频率。译作:太医以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毒蛇,每年征收两次。


(2)“日”放在动词或形容词前,表示“天天”“一天天地”“一天比一天”等意思,表情况的逐渐发展。如:


兵日益多,乘胜,燕日败亡。(《史记·田单列传》)


“日”,活用作状语,表“一天天地”,表情况的逐渐发展。译作:(田单的)士兵一天天地多起来,燕国一天天地衰亡下去。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隆中对》)


“日”,活用作状语,用在谓语“密”之前,表变化发展。译作:于是同诸葛亮情谊一天天地密切。


(3)“日”放在句首,表“往日”“昔日”“从前”“过去”“当时”等意思。表示追述往事。如:日君以骊姬为夫人,民之疾心固皆至矣。(《国语·晋语》)


“日”时间名词,作“从前”讲,放在句首,作状语。译为:从前,你把骊姬封为夫人,老百姓痛恨的心情故此就都产生了。


“日”宋之盟,屈建问范会之德于赵武。(《左传·昭公二十年》)


“日”,时间名词,作“昔日”“过去”讲,放在句首,作状语。译为:


昔日,宋国和诸侯订立盟约时,屈建向赵武问范会的品质如何。


(4)“朝”“夕”“暮”“旦”等对用,放在动词之前,表时间的起止,作状语。如: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三峡》)


“朝”“暮”,时间名词,对用,放在动词之前,表时间的起止,作状语。译为:有时早晨从白帝城出发,晚上就到了江陵。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木兰辞》)


“旦”“暮”,时间名词,对用,放在动词之前,表时间的起止,作状语。译为:早晨辞别黄河热而去,晚上来到了黑山头。


名词(包括时间名词)作状语是古汉语中比较常见的现象,表达内容较多,上述类型不能把所有的现象都概括无遗,希望我们在学习中以上述类型为基础,融会贯通,提高我们的古文阅读能力。




练习:


找出下列句子中活用的名词,并解释。


1、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隆中对》)


2、策蹇驴,囊图书。(《中山狼传》)


3、南之人不得北,北之人不得南。(《墨子·贵义》)


4、贪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论贵粟疏》)


5、距关,勿纳诸侯,秦地可尽王也。(《鸿门宴》)


6、一亩之稼,粪溉者先芽。(《采草药》)


7、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采草药》)


8、设以炮至,吾村不齑粉乎?(《冯婉贞》)


9、皆玄衣白刃,剽疾如猴。(《冯婉贞》)


10、齐军已过而西矣。(《孙膑》)


11、左,乃陷大泽中。(《史记·项羽本纪》)


12、有狼当道,人立而泣。(《中山狼传》)


13、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14、予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石钟山记》)


15、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促织》)


16、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石钟山记》)


17、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18、泰山之阳,汶水西流。(《登泰山记》)


19、失期,法皆斩。(《史记·陈涉世家》)


20、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


21、鼎铛玉石,金块珠砾。(《阿房宫赋》)


22、陈涉瓮牖绳枢之子。(《过秦论》)


23、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项脊轩记》)


24、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五人墓碑记》)


25、人皆得以隶使之。(《五人墓碑记》)


26、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登泰山记》)


动词形容词的活用


古汉语中动词和形容词的活用尽管少见些,但也时有出现。分析的原则仍和名词的活用一样,就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如果某个词用它原来的意义和语法功能解释不通,且又不是病句,而需要换成与它意义相关的另一类词去解释时,我们就说这个词活用了。


一、动词活用作名词


动词一般是不做主语或宾语的,可是,在一个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它做了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并且在意义上表达了动作的名称或直接与这一动作有关的人或事物,那么这个动词就活用作名词了。如: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交”,动词,作了这个句子的宾语,意义上成了与“交”这个动作有关的“朋友”,因此,“交”活用作名词了。译为:终于互相和好,变成了生死不渝的朋友。


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伏”,动词,作“有”的宾语,意义上也变成了与“伏”这个动词有关的“伏兵”,因此,活用作名词。译为:担心有埋伏的军队。


二、动词活用作状语


如果一个动词用在谓语之前,对谓语进行修饰,表示谓语的情态方式,那么,这个动词就活用作状语了。如:


于是纵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过秦论》)


“争”,动词,修饰谓语“割”,表示谓语的情态,“争着”“争先恐后地”,活用作状语。译为:于是,合纵的盟约解散了,各国争着割让土地,贿赂秦国。


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赤壁之战》)


“立”“指”,动词,用在谓语“观”“言”的前面,表动作的情态方式,“站着(毫无战斗准备地)”“用指头指着”,活用作状语。译为:曹操军队里的将领和士兵都出了军营站着看,用指头指着说黄盖来投降了。


三、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形容词一般不做主语或宾语,如果它在某一个语言环境中做了主语或宾语,在意义上表示了和它这种性质状态有关的人、事、物的名称,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做名词了。如: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贤”,形容词,做了主语,意义上也变成了“才能”,活用作名词。译为:郯子这些人,他们的才能比不上孔子。


将军身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史记·陈涉世家》)


“坚”“锐”,形容词,作了“被”“执”的宾语,意义上也变成了“坚硬的铠甲”“锐利的武器”,活用作名词。译为:将军身穿坚硬的铠甲,拿着锐利的武器,讨伐没有道德的人,消灭残暴的秦国。


四、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形容词作谓语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它带了宾语或在使用上有了动词的意义,那么它就活用作动词了。如:


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史记·屈原列传》)


“短”,形容词,带宾语“屈原”,又带了补语“于顷襄王”,意义上有了“揭短说坏话”的意思,因此,它活用作动词了。译为:上官大夫在顷襄王的面前说屈原的坏话。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过秦论》)


“小”“弱”,形容词,在这个句子里,有了动词“变小”“变弱”的意思,活用成了动词。译为:再说天下并没有变小变弱。


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 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晁错《论贵粟疏》)


“贵”“贱”“卑”“尊”,形容词,与“所”结合,组成所字短语,而与“所”结合组成所字短语的只能是动词,因此,这四个形容词都活用为动词了。译为:所以一般人所崇尚的,正是君主所轻视的;官员们看不起的正是法律上所尊重的。


在词的活用中,除了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外,数词也有活用,但比较少见。下面略作介绍。


数词活用作名词,如:


曩与吾祖室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捕蛇者说》)


“十”“一”“二三”“四五”,都是数词,分别做了主语或宾语,因此,它们都活用作名词了。译为:从前同我祖父一起居住的,现在十家没有一家了;同我父亲一起居住的,如今十家没有两三家了;同我一起住了十二年的,现今十家没有四五家了。


数词活用作动词,如:


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


“一”,数词,作了谓语,有了动词“统一”的意思,因此,活用成了动词。译为:六国的国君都被消灭了,天下统一了。




练习:找出下列句子中活用的词,并解释。


1、楚左尹项伯者,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2、上多足下,故赦足下。(《史记·张耳列传》)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4、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兰亭集序》)


5、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劝学》)


6、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褒禅山记》)


7、瑜等率轻锐继其后。(《赤壁之战》)


8、将军以雄武英才,兼仗父兄之烈。(《赤壁之战》)


9、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10、盖其又深,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


11、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触龙说赵太后》)


12、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13、儿惧,啼告母。(《促织》)


14、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


15、山多石,少土。(《登泰山记》)


16、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芙蕖》)


17、与苍梧太守吴起有旧,欲往投之。(《赤壁之战》)


18、凡吏于土者……(《送薛纯义序》)


19、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20、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21、此三子者,与臣而将四也。(《唐雎不辱使命》)


22、承坚策肥,履丝曳缟。(《论贵粟疏》)


23、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秋水》)


24、熊咆龙吟殷岩泉。(《梦游天姥吟留别》)


25、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阿房宫赋》)


26、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


27、火尚足以明也。(《游褒禅山记》)


28、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游褒禅山记》)


29、然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项脊轩记》)


30、亦以明死生之大,疲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五人墓碑记》)


使动、意动和为动


使动、意动和为动,是古汉语中特殊的语言现象。一般的句子的谓语是陈述主语的,宾语是句子的连带成分,可是使动、意动和为动的句子除了作谓语的词有了活用变化之外,它们的主语、谓语和宾语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的变化。


下面我们分类予以介绍。


一、使动用法


在一个主谓宾结构形式的句子里,主语并不施行动作、行为,而是使宾语施行动作、行为。也就是说,主语成了间接的施事者,它使宾语成为直接施事者去施行谓语动作、行为。如:


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臣活之”不是“臣活了”,而是“臣使他活了”。由此可以看出,主语“臣”使宾语“之”“活”了。同时这个谓语“活”也活用了,它也由不及物动词活用为及物动词了。


比较如下:


臣活之——臣使之


主+ 谓+ 宾——主+ 谓+ 兼+ 谓


由此可见,使动用法是古人用主谓宾结构形式的句子,表达兼语句的内容。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主语使宾语动。”


下面我们根据作谓语的词的词类变化来分别说明。


1、动词活用作使动


这类句子的使动特点是:“主语使宾语动。”这是最基本的使动格式。


(1)及物动词活用作使动,如:


使


晋侯饮赵盾酒。(《左传·宣公二年》)






——晋侯使赵盾饮酒。


使


(主)外连横而斗诸侯。(《过秦论》)






——(主)外连横而使诸侯斗。(括号中的“主”字代表省略了的主语,下同)


使


(主)欲因此时降武。(《汉书·苏武传》)






——(主)欲因此时使苏武降。


及物动词作谓语的使动较少见,它的动词谓语如“饮”“斗”“降”,并没有改变词性,也没有改变用法,只是意义上有了“使令”的意味。变化最大的还是主谓宾的关系的变化。


(2)不及物动词活用作使动。如:


使


我能起死人。(《吕览·别表》)






——我能使死人起死回生。



使
使


(主)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前赤壁赋》)






——(主)使深谷中的潜龙飞舞,使孤船上的寡妇哭泣。


使


(主)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谋攻》)






——(主)不打仗而使别人的军队屈服。


不及物动词作谓语不带宾语,现在这几个不及物动词作谓语带了宾语,就说明它们已经活用为及物动词了。它们又符合“主语使宾语动的格式”,所以它们就由不及物动词活用为使动了。


这类情况是常见的使动用法。但有时因省略而未带宾语,我们就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了。如:“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译为:“可以用火攻的办法使它们逃跑。”很明显,“走”后省略了宾语“之”。


2、形容词活用作使动


由于形容词已活用为动词了,所以形容词活用作使动的句子仍符合“主语使宾语动”的格式。如:


使


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州》)






——春风又使江南岸变绿了。


使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触龙说赵太后》)






——现在媪想让长安君的地位尊贵。



使
使
使


(主)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子·告子下》)






——必先使其心志苦,使其筋骨劳,使其体肤饿,使其身空乏。


形容词是表性质状态的词,作谓语时不会带宾语,现在这几个形容词“绿”“尊”“苦”“劳”“空乏”都带了宾语,它们都活用为动词了,这几个句子又都符合“主语使宾语动”的格式,所以,它们都是形容词活用作使动了。实质上形容词使动这类句子的特点是“主语使宾语所指的人或事物,具有活用作使动的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获状态”。


3、名词活用作使动


由于在这类句子里,名词做了谓语并带了宾语,这个名词就活用作动词了,它又符合“主语使宾语动”的格式,所以,这个名词就活用作使动了,这个句子就有了使动用法了。如:


使


齐威王欲将孙膑。(《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齐威王想使孙膑为将。


表官职的名词作谓语时,其使动用法可译为“主语使宾语为谓语”。


名词作谓语活用为使动,它所表示的意义是“主语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成为或接受活用作使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如:


使使


(主)祸国殃民。(成语)






——(主)使国受祸,使民遭殃。


方位名词作谓语而活用的使动,则是“主语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按照这个方位名词表示的方位而动”。如:


使


故王不如东苏子。(《战国策·燕策一》)






——故王不如使苏子东去。


使动除了上述的动词、形容词、名词活用作使动外,还有代词、数词活用作使动的,但这些情况极为少见。如:



使


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之也。(《劝学》)






——巢非不完也,所系者使之然也。“然”,代词,译为“这样”。


使


孰能一之?(《孟子·梁惠王上》)






——孰能使之一?译为:谁能使天下统一?


二、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就是在一个主谓宾结构形式的句子里,主语不是谓语陈述的对象,它只是认为宾语“是什么”或“怎么样”,而表示“是什么”或“怎么样”的词就是谓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认为这个谓语词活用作意动了,这个句子就有了意动用法了。如:



孟尝君客我。(《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孟尝君以我为客。译为:孟尝君把我当作客。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渔人以之为异。译为:渔人认为这很奇异。


我们再比较一下有意动用法的句子和它所表达的内容的句子的结构形式:


不如吾闻而药之也——不如吾闻而以之为药——我把它当作药


主+谓+宾——主+以+宾+为+谓——主+状+谓+宾



由此可以看出,名词活用作意动的句子,是古人用主谓宾结构形式的句子,表达“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即谓语)”的内容。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邓骘以其才为奇——邓骘认为他的才能是奇特的


主+谓+宾——主+以+宾+为+谓——主+认为+宾+谓


由此可以看出,形容词活用作意动的句子,是古人用主谓宾结构形式的句子,表达“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即谓语)”的内容。对动词活用作意动的句子,也可以用这个格式去分析。


下面我们根据作谓语的词的词类变化来分别说明。


1、名词活用作意动


名词做了谓语,还带了宾语,这个名词就活用作动词了,如果这个句式又符合“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或“主语认为宾语是什么”的格式,那么,这个名词就活用作意动了。如:



孔子师郯子。(《师说》)



——孔子以郯子为师。


“师”,名词,做了谓语,带了宾语,并且符合“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格式,就名词活用作意动了。译为:孔子把郯子当作老师。





(主)侣鱼虾而友麋鹿。(《前赤壁赋》)



为为


——(主)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


“侣”“友”,名词,做了谓语,带了宾语,并且符合“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格式,就名词活用作意动了。译为:(主)把鱼虾当作伴侣,把麋鹿当作朋友。


2、形容词活用作意动


形容词做了谓语,带了宾语,就活用作动词了,如果这个句式又符合“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格式,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作意动了。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吾妻以我为美……


“美”,形容词,作谓语带了宾语,又符合“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格式,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作意动了。译为:我的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偏爱我。




从者多艰其晨昏之往来。(《苦斋记》)




——从者多以其晨昏之往来为艰。


“艰”,形容词,作谓语带了宾语,又符合“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格式,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作意动了。译为:学生们大多认为早晨和晚上往来艰苦。


3、动词活用作意动


意动是主观上的意念,所以表实际动作的动词不会作意动句子的谓语,只有一些心理动词还可以作。


心理动词做谓语不带宾语,现在它带了宾语,就活用作及物动词了,如果这个句式又符合“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格式,那么,这个心理动词就活用作意动了。如: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以相师为耻。


“耻”,心理动词,它可以作谓语但不能带宾语,这里它带了宾语“相师”,就活用作及物动词了,这个句式又符合“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格式,那么,“耻”就活用作意动了。译为:巫医乐师百工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且庸人尚羞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且庸人尚以之为羞。


“羞”,心理动词,它可以作谓语但不能带宾语,这里它带了宾语“之”,就活用作及物动词了,这个句式又符合“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格式,那么,“羞”就活用作意动了。译作:再说平常的人尚且认为这是羞耻的。



若毒之乎?(《捕蛇者说》)



——若以之为毒乎?


“毒”,心理动词,它可以作谓语但不能带宾语,这里它带了宾语“之”,就活用作及物动词了,这个句式又符合“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格式,那么,“毒”就活用作意动了。译作:你认为这痛苦吗?


三、为动用法


在一个主谓宾结构形式的句子里,宾语不是谓语的支配对象,却成了谓语产生的原因、目的、或服务对象等,这时的宾语相当于状语。比较如下:


君子死知己(陶渊明《咏荆柯》)——君子为 知己死


主+谓+宾
——主+为+宾+谓——主+状+谓


通过以上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文言文的为动用法,实质上是古人用主谓宾的句式,表达了主状谓的内容。就是“主语为宾语动”,如果符合这个格式,这个句子就有了为动用法。


下面我们根据作谓语的词的词类变化来分别说明。


1、名词活用作为动



良长跪履之。(《史记·留侯世家》)






——良长跪为之履。


“履”,名词,做了谓语,带了宾语“之”,活用为动词,宾语“之”是服务的对象,句子又符合“主语为宾语动”的格式,“履”就活用作为动了。译为:张良就长跪为他穿鞋。




文天祥自序其诗。(《<指南录>后序》






——文天祥自为其诗序。


“序”,名词,做了谓语,带了宾语“之”,活用为动词,宾语“之”是服务的对象,句子又符合“主语为宾语动”的格式,“序”就活用作为动了。译为:文天祥自己为他的诗作序。



如姬资之三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如姬为之资三年。


“资”,名词,做了谓语,带了宾语“之”,活用为动词,宾语“之”是“资”的原因,句子又符合“主语为宾语动”的格式,“资”就活用作为动了。译为:如姬为这件事出资悬赏了三年。


2、动词活用作为动



文赢请三帅。(《崤之战》)






——文赢为三帅请(求情)


“请”,求情,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宾语是服务对象,句子又符合“主语为宾语动”的格式,“请”就活用作为动了。译为:文赢为三帅求情。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史记·管晏列传》)






——公子纠败,召忽为之死。


“死”,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之”,宾语是目的,句子又符合“主语为宾语动”的格式,“死”就活用作为动了。译为:公子纠战败了,召忽为他而死。



关张不悦,先主解之。(《隆中对》)






——关张不悦,先主为之解。


“解”,解释,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之”,宾语是对象,句子又符合“主语为宾语动”的格式,“解”就活用作为动了。译为:关羽张飞不高兴,先主(刘备)给他们解释。


3、形容词活用作为动







门生辈轻其小儿。(《世说新语》)




——门生辈为其小儿轻。


“轻”,形容词,带了宾语“其小儿”,宾语是原因,句子又符合“主语为宾语动”的格式,“轻”就活用作为动了。译为:门生们因为他是小孩而轻视他。



舜勤民事而野死。(《国语》)




——舜为民事勤而野死。


“勤”,形容词,辛劳,带了宾语“民事”,宾语是原因,句子又符合“主语为宾语动”的格式,“勤”就活用作为动了。译为:舜为了老百姓的事辛劳而死在了外地。




作世明主,忧劳万人。(《盐铁论》)




——……明主为万人忧劳。


“忧劳”,形容词,带了宾语“万人”,宾语是原因,句子又符合“主语为宾语动”的格式,“忧劳”就活用作为动了。译为:作为当世明主,就要为万人忧劳。




练习:用画线法分析下列句子,解释关键的谓语词的意义和用法。


1、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2、予我千金,吾生汝。(《狱中杂记》)


3、项王怜而活之。(《史记·淮阴侯列传》)


4、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荀子·天论》)


5、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石钟山记》)


6、凡用兵自发,全国为上。(《谋攻》)


7、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


8、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


9、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10、事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论贵粟疏》)


11、“王者何贵?”曰:“贵天。”(《说苑·建本》)


12、天下苦秦久矣。(《史记·陈涉世家》)


13、宝珠玉者,殃必及身。(《孟子·尽心下》)


14、戴凤祥劾瑞庇奸民,鱼肉缙绅。(《海瑞》)


15、足以荣汝身。(《孔雀东南飞》)


16、中军置酒饮归客。(《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7、成以其小,劣之。(《促织》)


18、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下》)


19、却匈奴七百余里。(《过秦论》)


20、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


21、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22、等死,死国可乎?(《史记·陈涉世家》)


23、夫人将启之。(《郑伯克段于焉》)


24、邴夏御齐侯。(《左传·成公二年》)


25、栗深林兮惊层巅。(《梦游天姥吟留别》)


26、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离骚》)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