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如何因材施教

发布者:许琴     所属单位:宜黄县南源学校     发布时间:2015-12-09    浏览数:0

数学教学如何因材施教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初中数学教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中“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的要求,本文结合初中数学教学的实践,探讨了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因材施教,期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

关键词:课堂教学   作业分层   因材施教

  

    随着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初中学生在班级授课制的环境下,素质教育虽然是全面的、普及的、发展的教育,但是初中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同的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爱好和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不同也是客观存在的,这就需要我们在真正意义上实施因材施教。不但要对同一班级的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类,还要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作业布置、单元测试等环节实施分层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既能“吃了”,又能“吃饱”,实现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目的。

    一、对学生分类要科学化

在充分了解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和数学思维能力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数学知识和思维能力水平对学生分几个层次,并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首先对自己所教的学生进行分层:

A 层:数学基础较好,思维能力也较好。

B 层:数学基础一般,思维能力一般或较好。

C 层:数学基础中下,思维能力一般,或思维能力较好但数学基础较差,学习品质不够好。

D 层:数学基础较差,思维能力一般或中下。

对学生分层后,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

A 层数学基础要更扎实,数学思维能力要更强,成为数学尖子。要求他们除完成课本习题外,尽量多看些有关解题和数学竞赛的数学课外书,鼓励他们提数学问题,多鼓励他们自学和进行一题多解。

B层提高数学基础知识水平和数学基本运算技能,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使他们一部分能向 A 层转化。

C层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使他们其中一部分向B层转化。

D层尽量提高他们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部分向 C 层甚至 B 层转化。

二、教学目标要实现弹性化

教学目标主要是指通过数学教学能够让学生达到什么程度的发展,也就是发展到什么程度的指向性目标。教学目标是我们教学的最原始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终结点,他对教学的实施具有指导性、诱发性和激励、调控的功能。教学目标的弹性化主要表现在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例如,在我们数学课本的例题、练习以及习题中的基本题是要求全体学生都会的内容,但是课本上的灵活运用的以及探究性的题目,仅要求层次高的学生做。我们在教学目标上如果设置一个高度的目标,就不会适合所有的学生。数学教学目标的弹性化,是要求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的前提下,既能达到《数学课程标准》对全体学生的要求,也能让优等生吃饱,使其达到更高层次的要求,把全班学生的教学目标,制定为只保底但上不封顶的目标要求。围绕教学目标的弹性化,我们可以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然后按照教学目标来开展教学,这样做有利于让学生们都能体验到成功后的乐趣,有利于诱发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促使自我激励措施的产生。同时,弹性化的目标也有利于教师灵活的对课堂进行灵活处理,灵活的调控数学课堂,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理念。

三、课堂教学应实现层次化

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一定要适应学生们的个体差别,立足教学目标的弹性化展开教学,进行分层施教。我们数学教师的课堂以立足两方面展开:一方面是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看课本,让学生自己想问题,让学生自己讲思路,让学生自己议疑难,让学生自己找规律,让学生自己寻结论,让学生自己分析错误。一定让学生自己学习能够学会的知识,思考自己能够思考出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获取知识的自主性,学生才能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和速度学习,达到优等生快学、中等生中速、后进生慢学的目的,做到因材施教。另一方面要强化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对学生的独立活动做到分层推进、整体把握,让学生的学习的整个过程都在教师的指导之下,实现全班学生充分参与。因为学生在学习的水平上存在差异,就会导致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的程度不同,学习的效果不同。因此,我们数学教师要根据学生们对数学知识的不同的理解和把握,对于A层、B层、C层、D层四类学生在课堂上布置不同的任务,提出不同的要求,坚持面向全体、以中等生为主,兼顾优等生和后进生的原则。

四、练习及作业分层

教师在下课以后布置作业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巩固课上所学的知识,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一般会按照中等学生的水平,给全班学生布置一样的作业,这样仅仅对中等生起到促进作用,但是对于优等生就会出现浪费资源的现象,对于后进生也会导致他们因为不会做而出现兴趣下降的现象。不同层次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就能使各层次的学生得以提高,避免学生的抄袭作业现象的发生。教、学、做相结合是最好的教学手段,在作业布置上,我也设置了四类不同类型的作业:针对优等生的拔尖题、针对中等生的提高题、针对学困生的基础题,还有针对个别学生只要求对基础知识的了解。批改作业的时候,要及时鼓励BCD类学生,对于他们完成了较高层次的作业要加倍鼓励加分,对于做错的题目,要面对面的辅导,并再出一部分类似的题目让他们完成,对于A类学生要求他们按照学习的内容自行设计测试题,并写出答案展示答题思路。这就会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都有“尝试——矫正——再尝试——再提高”的机会,让他们感悟到成功的喜悦,切实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五、测试分层

测试是检验一个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我们不可能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世界上的万物,同样我们也不能用同样的要求、标准去衡量每一个学生。在试题编制中,我们依据教学目标,把测试题分为基础题和分层题,每份测试题中基础题占80分,层次题占20分,学生可完成本层次题的基础上再完成高一层次的试题,这样可以双倍加分。

例如在考查“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时候,可以设计:

A层次:16a-b)²-9y²

B层次:16X²-9y²

C层次:X²-9y²

D层次:仅做例题

总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数学教学上要把因材施教落到实处,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力争使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