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教学”、“自主性学习”

发布者:文婷芳     所属单位:芦溪县芦溪小学     发布时间:2015-12-13    浏览数:0

教学模式的统一、僵硬化(一刀切)

 

前面我讲过,课堂教学改革以来,各个学校都纷纷创建了本校的课堂教学模式,什么“三部五查”“四步一反馈”“三环五步教学法”等等。教学模式固然很好,但教学模式改革一刀切,不但缺少教育的个性化,也违背了教育“因材施教”的原则。我们知道: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而艰难的过程,不同的学科教学都有自己的特定内容、方法和活动方式,即使是同一门学科,因教学内容等差异,而采取的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采用教学模式,必须从教师、学生等实际状态出发,因“班”选模,因“生”用模,教师决不能成为教学模式化的机械重复者,更不能失去自己的个性化追求。如果一成不变的死板硬套,那就失去教学模式应有的价值,出现“东施效颦”的后果也在所难免。但是我们反思身边的课堂,在一个学校,不管什么课,不管能不没能用都要用一个模式,就连体育课的热身活动也美其名曰“温故互查”。有的课为了完整套用模式,不惜失去学科本身特点,不能紧跟学生思维,顺学而导。比如(成庄一节语文课)。所以,我们用模的最高境界是(脱模)而不能“套模”。只有在结合教学实际、学科实际的基础上,创造性的运用教学模式,才能达到用模式进行教学的目的。同时,我们还要强化教学模式的学科化,即尊重学科特点,如语文学科强调文本教学,数学学科要强化训练,英语学科要注重听说读写,科学理化要注重实验教学等。

 

(六)讲授方式的曲解化

 

新课程改革以来,“对话教学”、“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新的教学理念被引入课堂教学中,这些新理念,对扭转长期以来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压抑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种怪现象:教师在课堂上不讲解,不分析,往往是教师提几个问题,学生讨论、回答一下,教师肯定一下;或者是教师展示几个课件,学生发表几句评论,一堂课就完结了,有些学校甚至规定教师只能讲几分钟,其余时间留给学生,不然就是“不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作为对教师“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师“少讲或不讲”有它的合理性,但如果成为一种教学模式而被广大教师争先效仿,则必须引起我们的警惕。教师总是被“讲与不讲”所困惑和左右,备课时不是把大量的时间运用在对教材的把握处理、学情的分析、学案的编写上,而是一直在备自己的话语。大家试想,是不是这样的?

 

(七)运用教学媒体的盲目化

 

现在有些学校硬性规定教师必须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并且是课堂教学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以此证明教师是否具有先进的教学能力,为此,教师在课堂上已不满足于幻灯片、录音机等教学设备了,还增加了电脑、多媒体等先进的教育手段。

 

课堂上,教师的讲台摆满了各种设备。有些教师上课时用完这个用那个,忙得不可开交,整堂课教师很少说话,不象是教师,倒象是演示各种设备的工作人员,使得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和互动,教学效果并不佳。(例子)还有一种现象,目前咱们大部分运用的是“学案导学”,学生的手里都有学案,但老师为了证明自己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又把学案用多媒体呈现,搞的学生一会看上面,一会看下面。还有一种现象那就是,课堂学生基本上是在做习题,本该运用多媒体突破重难点的、创设情境的,教师却不知该何时用,结果因为学案导学,却让多媒体坐了冷板凳。

 

(八)教材使用的倾向化。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我们都知道一个重要的理念,那就是,要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但是目前,在使用文本教材上,有两种倾向:一是把教材神秘化、神圣化、教条化、教学中不能越雷池一步;(举例)另一种是冷漠、淡化教材,随意脱离教材,或不经过筛选和处理,盲目收集资料。(比如:地震中的父与子,有的教师不惜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观看地震,有必要吗?)

 

(九)课堂评价模糊化。

 

我们都知道:课堂评价要充分发挥激励作用,要具有针对性、时效性。但是不是为了保护学生的自信心,我们就连学生的错误都视而不见。课堂上,我们看到了,有的学生的回答根本就不沾边,老师只是说很好,有的学生回答完全错误,老师都不敢义正言辞的说:回答错误,而说你先坐下。想一想,我们这样培养出的学生以后在生活中又怎能听进去一点点的反面意见,又怎能承受生活中的挫折。难怪现在学生因一次考不好就跳楼,老师批评一句就自杀的现象愈来愈多,就是我们这些糊涂老师给惯坏的。“我们永远都应坚持“严师出高徒”,对某些知识的判断应该坚持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的原则,不能含糊不清,误导学生)

 

()评课的模式化

 

新课改理念下,我们大力倡导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活动中自然有一项内容是评课,然而我们不难发现,以僵死的课堂评价标准去评价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往往比较机械化、模式化、概念化,

 

它严重地束缚了教学的创新与个性发展。在某种程度上,那些评价标准给教师的教学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更不可思议的是,有的学校还对不同的学科采用同一标准,同一模式去量化、评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往往各项得分较高的课不一定是好课。有些课很有自己的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