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初中生物实验课

发布者:黄庆友     所属单位:广丰永丰中学     发布时间:2016-01-07    浏览数:0

如何上好初中生物实验课

一    创设情景
       兴趣是教育的最有效途径,是学生尤其是中学生进行学习的不竭动力,因此,培养学生兴趣这种

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与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是分不开的。
1.       精心设疑,运用促人深省的实验现象,创设问题情境。
   所谓设置问题的情境,就是从学生熟悉的或感兴趣的社会现象、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揭示一些有科

学研究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分析解决,以引发学生的认知需要,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例如,讲“血

液成分”这一节时,可先演示一个实验,取A、B两支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新鲜血液,在A试管的血液中

不加入抗凝剂,B试管的血液中加入抗凝剂,让学生分别观察A、B试管内的液体。静置一会儿后,A支试管

中的血液凝结成了血块,B支试管的血液则出现了分层现象,学生很惊讶:两支试管内都是血液,为什么

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现象?这说明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使学生产生了强烈地好奇心,学习的积极性被调

动了起来,从而为讲解“血液成分”这一课奠定了基础。
   有些生物知识比较难懂,然而生活中不少有关生物方面的实验却具有深入浅出、启迪思维、引人入胜

的作用,若教师在课堂上恰当地加以运用,则能吸引学生,活跃气氛,强化讲授效果。例如,在介绍“细

胞吸水和失水原理”时,可让学生现场做一盘凉拌黄瓜,即将切成块的黄瓜用盐拌一下,放置几分钟后,

让学生观察:盘子里出现了水,黄瓜块变软、变小。将腌好的黄瓜取出,挤去水后,再用糖、醋、酱油拌

一下,让学生品尝,显然,黄瓜块里有了佐料的味道。这时教师提出:①黄瓜用盐拌时为什么会出水,水

从哪里来?②黄瓜块在拌上佐料之前为什么还要用手进一步把黄瓜里的水挤掉?学生对这个平时习以为常

的生活现象,一时无法得出答案,这样就一下子紧紧抓住了学生,激起他们了解其中原理的兴趣。
2     运用妙趣横生的实验“游戏”,创设“和谐”情境。
    谈到游戏,很多人以为只是玩玩乐乐,其实则不然。以“基因在遗传中是如何分离”的实验为例。取

4个大小一样的空烧杯,从左到右依次编号为1、2、3、4,分别摆在自己面前,1号杯里装入50粒黑豆,2

号杯里装入黑豆和白豆各25粒混匀,然后闭上眼睛,双手分别伸入1、2号杯中各取出1粒豆,再睁开眼睛

,若取出的是2粒黑豆则放入3号空杯中,若取出的是一黑一白,则放入4号杯中,当所有的豆都取出后,

计算一下3号杯中有多少对黑豆?4号杯中有多少对黑、白豆?两者的比例是多少?在实验中,豆代表什么

?烧杯代表什么?为什么取豆时要闭上眼睛?该实验与书上的哪幅遗传图相类似?在什么情况下该实验与

实际情况不符?关于“基因在遗传中分离”的问题,对一个初中生来说是非常抽象难懂的生物现象,而这

个为该教学设计的游戏式实验给了我们很多启迪,学生在游戏中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启发自身的思维,提

高了理解力,同时使学生从动手参与,到他们在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符合初中生

的心理需要,使其学习兴趣倍增。
3      运用举一反三的方法,创设迁移情境。
     如“种子成分探索”这一实验,为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设计了以下思考题:①在燃烧种子鉴别

无机盐存在时,请记录下种子的一系列变化。②用试管加热种子鉴别水分存在时,你认为应该注意什么事

项?③在滴加碘液验证淀粉的存在时,通过实验总结出加几滴碘液才使颜色变化为正常?④找出切小麦胚

的科学方法。从以上的思考题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如此

处理教材,调动了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的积极性,达到教者轻松,学者有趣,深化了种子成分的感性

认识,从而引导学生利用迁移规律,触类旁通地悟出未知,使学生终身受益。
二      发挥比喻的作用,激发学生认同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中讲解“反射弧的结构”时,如何让学生理解神经冲动传导方向和掌握反射弧的组成

是教学中的难点,考虑到学生对“膝跳反射实验”已有感性认识,我在教学时就将“反射弧的结构”与学

生熟知的电脑进行比较,将“感受器”比作“键盘或鼠标”,“神经中枢”比作“UPS”,“效应器”比

作“屏幕”,由于学生对电脑极感兴趣且认识较深,所以通过巧设比喻收到了预期的良好效果。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信息时代,学生见多识广,教师在设计比喻时,应密切联系现代学生的生活实际

,抓住两类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精心构思,力求比喻贴切易懂,新奇有趣,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唤起认同感。
三      加强探索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
     在实验教学中,能否培养学生的创造兴趣,主要取决于对学生这个教学主题的主动性、积极性的调

动和发挥上,要打破向学生“灌实验”的陈旧观念,大胆地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和思维

获取结论,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变苦为乐,化难为易。只要不断加强学生

的心理培养,发展创造个性必备的心理品质,就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
1  以探索性实验代替验证验。                                                                 

                      

   学生是实验教学的主体,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实验以激发学习兴趣,自觉产生解。但教材中的常规演

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都是经过反复验证了的,这些实验的安排往往处于概念、理论的依附地位,学生的

兴趣会渐渐消退。因此,教师应尽量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如“呼吸作用”一节中“种子在呼吸

作用中释放CO2”的演示实验,可改为学生实验,大部分学生按照课本上的装置及方法,验证了萌发的种

子在呼吸时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但由于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基础,因此我就提示能否用学生已知道

的CO2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来探究呢?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积极思考后,许多学生想到

用口吹气的方法,通过比较,自然地理解了种子呼吸时,放出了与人呼出的气体中一样的成分即CO2。让

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了解学习过程,学会思考,怎样学习,这样能很快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加强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

     根据实验内容设计出不同于教材的完整实验,对初中学生来说并非易事,这是由于他们的思维往往

具有较大的局限性所决定的,但只要教师积极加以启发和引导也并非不可。因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常常能

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因此,加强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以此作为打开学生新思路的钥匙,让学生自

己提出想探索的问题,然后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器材,放手让他们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自己拟

定实验方案,独立完成实验操作、现象记录、分析结果,最终自己得出结论。例如,在讲述“植物得失水

分与外界溶液浓度大小之间的关系”内容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独立完成探究活动,根据他们日常生

活的经验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自己提出问题假设,各实验小组自己选择所需的实验用具,独立进行实验

设计、实验操作,观察得出结论。这种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方式大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训练了学生思维的

发散性和深刻性,使学生产生兴趣并在探索中不断地得到加强和巩固。再如,“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

实验,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①绿叶在光下,若水分供应充足或者不足,会对制造淀粉有何影响

?②绿叶在光下,若周围有少量、没有或者有大量CO2对制造淀粉有什么影响?学生为了探索这些问题,

会精心地设计各种各样的探索方式来寻求问题的解决,并有所发现和创新。设计实验是建立在学生熟悉教

材内容和观察思考问题的基础上引出的,属于探究能力的较高层次,它的成功可大大调动学生参与和探索

活动的积极性,能有效地促使学生拓展思维空间,活跃思想,主动探究实践,为今后探索生物奥秘创造条

件。
    总之,实验教学是生物学教学必不可少的辅助教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尽最大努力开展好,

以此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