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与课堂的对话

发布者:陈洪萍     所属单位:萍乡市第六中学     发布时间:2016-02-01    浏览数:0

 

音乐与课堂的对话

江西省萍乡六中  陈洪萍

摘要:时代飞速发展,教育改革在不断深入,对音乐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枯燥“灌输式”的传统教法已无法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因此,音乐教师必须创新音乐课堂教学途径。以形象生动,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的创造型音乐教学手段来实现音乐课堂教学。

关键词:音乐教学   新课堂模式   创新手段  以音乐为本

音乐:我是百灵自由歌唱,我是溪水淙淙流淌,我是白云随风飘荡,我用我的灵魂,我的情感,愉悦着人们,创造着世界的永恒。

课堂:美妙的音乐小伙伴,你展开双翅就像天使,你的心灵带来无限暇想,欢迎你来到我这小小的空间。

音乐:哎,课堂,你别小看自己,这可是历史赋予我的使命,你是我的新家呀!

    课堂:此话不假。一八九八年,康有为上书光绪请开学堂,并以德国学制为例,“自七岁以上必人之,教以文史、算数、奥地、物理、歌乐,八年而卒业。”“戊戌变法”失败后,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文人极力鼓吹音乐思想启蒙的重大教育作用,积极提倡在学校中设立乐歌课,发展音乐教育。于是,在一九。二年左右,各种唱歌书得以发行,许多新学堂开始设立“乐歌”课,至一九0五年,学校唱歌得以风行。

    音乐:新中国诞生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让我们荡起双浆,小船儿推开波浪……”那时候,真是歌声嘹亮。唉,不满足的就是人们老把我当成教学工具,上课、上课,千遍一律,我都快成小老头了。

    课堂:放心吧,音乐小伙伴!这次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一定会让你在音乐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复活、永生。

    音乐:是呀,多么完美的课程、教案,还有多媒体、互动、训练、游戏、提问、唱、五彩缤纷,一堂课安排得满满的,分秒不差,这应该满意了吧?可我总觉得还有一根绳索牵着我,老飞不起来。

    课堂:这个嘛,我们课堂也有自个的特性,时间、空间都受到一定的局限能由着你的性子来,你总不能飞出教室吧!

    音乐沉默了。

    一段短短的对话,给了人们以启示:音乐与课堂怎么样才能完美地结合起来呢?带着这个问题,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述。

    一、音乐与课堂的辩证关系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时间的艺术,情感的艺术。在这三要素中,声音是音乐构成的物质基础,时间是音乐在空间呈现的载体,情感是音乐表述的核心。音乐的表现形式除了声乐、器乐,还广泛渗透于戏曲、曲艺、小品、朗诵等各种艺术门类,同时,在一些劳动场合,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无不存在着音乐。现代,甚至还应用于胎教、医疗、种养、科研等等。但作为课堂来说,千百年未变,都是作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场所。课堂里,讲授的可以是语文、数学、天文地理,也可以是音乐。因此,音乐与课堂就存在着时空上的差异,特性上的差异。到底是音乐去影响课堂好,还是课堂去改变音乐好?这里不存在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既然是音乐教学,主体就是音乐,而音乐课的主体又应该是以审美为核心。这一点虽己成为大家的共识,但执行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探索的路会很长,也很曲折。比如技能技巧训练过程过于繁杂,识谱教学过于枯燥,作品分析,背景介绍,外加思想教育,还有课前引导,课后总结,语言文字表述太多,综合知识过量。显而易见,语文数学课的教学模式被搬到了这里,音乐变成了附属体,其音乐个性也被泯灭了。这是音乐教学中的一种非音乐倾向,也许正是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一大症结所在。再比如,音乐课上趣味性的东西摆弄得太多,虽然吸引了学生,但同时也造成了学生节节课盼游戏的负面影响,音乐自身的吸引力反而降低了。

音乐与课堂本应相辅相成,音乐本身的独特性,己决定了人们接受它的方式的特殊,所以,音乐课堂本应是一个特殊的课堂。我们大可不必把时间浪费去找一种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一个可以装进“任何课”的一个“笼子”。而只有当教师的观念转变了,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参与性加强了,音乐的特性与主体性凸现了,即把对音乐的体验摆在了首要位置,同时充分体现在教与学当中,音乐与课堂也就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了。

二、如何突出音乐在课堂中的主导性作用

如何突出音乐在课堂中的主导性作用,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不容忽视。

1)唱歌教学是音乐课中的主要授课内容,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都是复习旧歌,练习新歌的重难点,再教唱新歌,然后处理歌曲。这种模式一是与当今音乐教育己相距甚远,二是这种单一模式会造成学生对音乐课的厌烦情绪,三是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不到发挥,更谈不上审美意识的提高。教唱歌曲一般是先识谱,后唱歌,通过让学生分析歌谱、识谱、填词唱歌等过程,使这生对歌曲的理解更加深刻,对歌曲的演唱更加准确,达到淋漓尽致地表现音乐内涵的目的。另一种是先唱歌,后识谱,即先让学生欣赏音乐,让学生感受音乐,从而激起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通过让学生唱歌,在不知不觉中解决歌谱中的难点,使识谱时降低难度,同时,结合解决一些基础乐理和发声方面的问题。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也提高了学生的学唱兴趣:两种方式我更认可后一种。但无论那种,均应在课前采取生动、活泼的导人方式,均应在激发学生学唱兴趣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中还可适当地、少量地利用一些教具、多媒体、歌词朗诵、讲故事、唱游等,进行辅助教学,但切不可渲宾夺主。

2)多听,多听就会有感受。学生欣赏音乐作品的过程也是对音乐作品由浅人深的认识过程。按现象学的方法,学生应该首先从自身对音乐作品直观的感受体验出发,去逐步认识音乐,且这种认识方式并不是概念、推理等抽象思维,而是一种直觉思维。因此,以往音乐教学中教师先人之见,概念式的讲解,在现在看来,是有碍学生对音乐艺术进行本质的直观体验的。让学生直接被音乐音响打动,产生情绪的起伏、快慢、缓急等运动,多讲反而不利于学生去洞察音乐艺术的真谛。音乐艺术中,作曲家不是惟一的艺术创造者,所有的音乐表演者和音乐欣赏者都对音乐作品进行了创造性的释读。我们可以让学生与作品直接对话,让他们去联想,再造重组出新的审美意象。所以多听,多让学生接受音乐的熏陶,还能增强他们的记忆。只有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音乐紧密结合,听觉、视觉、感觉、知觉形成通觉,从体味音乐作品本身的美和所蕴涵的情感人手,去领略包容于其中的广阔的精神文化内涵,这才是欣赏课的目的。

3)声音训练与合唱训练相结合,可相得益彰。在歌曲教学前进行简短的发声练习,这是培养学生运用自然良好的嗓音进行发声的重要途径,是唱好歌曲的前提。如模仿小动物的叫声,或是根据发音训练编成旋律短句,选取歌曲乐句等,它可以训练呼吸、发声、咬字、吐字等各种技巧,还有利于提高音乐感受能力和音乐记忆力。但最好的办法,还是结合合唱教学进行,会有相得益彰的效果。

合唱是用集体的音响来表达音乐内容的,而这集体的音响因是人声而独具特色。“统一行动、整齐划一”是合唱最本质的技巧之一,学生进行统一的歌唱,在同一时间或指定时间发出规定的音,在规定的地方吸气,完成由慢到快或由快到慢的过渡。在演唱方式上,运用半声、轻声、抑制声,使学生随时调整力度,做到强而不噪,弱而不虚。合唱作品首先具有形式美,而形式美又具体体现在它的层次美。其创作手法上的对称和谐,调式调性对比,节奏韵律变化统一而使作品形式多样。它包罗了齐唱、领唱、对唱、重唱,这种在时间过程中的重复运动形式,将矛盾与秩序,冲突与和谐,生命跳动的脉博与情感表达的思绪在动态中显现出来,又充分显示了它的动态美。另外,作品中那充满诗情画意的情境,洋溢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不仅给学生带来美感,带来教益和鼓舞,还会进化为学生的情感和行为。而在合唱教学的同时,进行发声训练,在获得声音和谐统一,节奏、音准统一,力度变化统一的前提下,还能达到音色美,形式美的效果,既唱好了合唱又练好了声。

4)创作音乐在音乐课中是一项很有益,并具一定趣味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创作音乐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力和想象力。所以,在平时音乐课教学时,可根据不同年龄层次,分别提出不同的创作要求。简单的如填写节奏;模仿火车、马蹄声写节奏;补充不完整乐句;创作简单的音乐动机;按指定节奏、单音写旋律;为指定乐句做变奏;或创作完整的四句体音乐,最后,让学生演唱自己的作品。除此,还可进行其它方面的创造活动,如用适当的节奏、速度、力度表现成语、短句、诗歌,用即兴动作表现歌曲等等,这无疑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来说,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它同时又巩固了学生所学的一切音乐知识。

5)律动与器乐演奏对于弥补唱歌教学的不足,是必不可少的活动项目。律动能使人动起来,音乐活起来,除了显示其强烈的节奏感之外,还能从形体上进一步展示音乐的魅力。学生要使音乐与动作配合,又必促使大脑进行协调与统一,再者,对于身心健康,审美情绪的提高都大有收效。学学乐器能帮助人们开发大脑,有助于培养人的形象思维和创新思维。无论是弹钢琴、电子琴,还是拉二胡、小提琴,无不是用心、用脑、和用双手配合进行,完成一首乐曲演奏的运动过程。它最后展现给人们的是:完整的,有组织的乐音序列运动,舒缓低沉的旋律会给人产生一种忧伤情绪,高亢明亮的旋律则使人精神振奋,不论懂不懂音乐的人,都会产生情绪上跃宕起伏的变化。开展器乐教学活动要从实际出发,一要根据学生年龄阶段选择乐器;二要选择简单易学易操作而且成本低的乐器。象目前学校崇尚的竖笛、口凤琴、葫芦笙均是,但作者认为值得一荐的是打击乐。象竹板、碰铃、木鱼、鼓、钗,甚至生活中的碗、碟,劳动生产用的竹竿、木棍,还有民间艺术中的一些铜钱鼓、花棍等,都可用于打击。打击乐器可以群体性训练,也可单独一人操作,它可根据高低声部不同,音色不同进行组合+而形成一首多声部的器乐曲。律动也好,器乐演奏也好,我认为这种参与与体验的教学是一种主动教学,也是一种精神松驰的学习,既是音乐,又是一种运动,何乐而不为。

三、音乐课堂应该是广义的“课堂”

不要被小小的空间所束缚,音乐课堂应该是广义的“课堂”。音乐课,过去叫“唱歌”课,,固名思义,即唱歌教歌。课堂,自然就是教室。音乐教育既然要改革,那就意味着一些传统陈旧的东西要被摒弃,要去冲破。我想,音乐课为什么不能象体育那样,将教室搬到野外、森林、河边,或是红军战斗过的地方,甚至是舞台上,当然,这只能是个别的特殊课。即使不搬,现有的教室也可作一番布置,设定为另外一个场景,或是另外一个什么空间。有位老师就曾大胆设想,将音乐课分成四大板块进行教学。一日“音乐大舞台”,是孩子们展示自己的空间;二曰“七色魔方”,是探索音乐奥秘的时间;三日“音乐大擂台”,是他们学会竞争的开端;四日“走进音乐厅”,则是他们扩大音乐视野,增长知识的课堂。另将学生分成小鸭组、小猫组、小白兔组、小蝴蝶组和小蜜蜂组,互相竞争,共同参与。这位老师勇敢地将教室动感化,将孩子们趣味化,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象美国的著名音乐教育家马德林娜就设立了这样一个特殊的音乐教室,这种教室满目都是五线谱:地面上是地谱,墙上是墙谱,桌上有桌谱,还有身体谱、手谱等等,连教师的短大衣面前也有大谱表。各种谱表上有剪纸的音符,拍值尺、时值尺,还有各种音符帽。儿童进人这个教室,就到了“音乐世界”里,在里面玩各种谱表游戏。也就是说,音乐不只是听到的,也可以是看到的、触摸到的。当然,不一定搞得那么复杂,我们可以适当地在教室里作些简单布置,例如钢琴上放盆水仙花增加生气,也可以利用电教化大屏幕映现出大自然美丽风光增加情趣。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立专门音乐活动室,里面安装着各种音乐活动设施,如音乐阶梯、音乐走廊、音乐踏板等等。并摆放一些自制的打击乐器、节拍器、动物面具之类的,营造出一个充满音乐美感,充满诗情画意的环境,让孩子们在学习音乐的活动中寓教于乐。走出教室,社会也是一个大课堂。假期中,学生们可以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音乐活动,老师也可带领孩子们去观赏合唱节、少儿艺术节之类的演出。可以说,有音乐的地方,都是我们学习音乐、实践音乐,提高音乐鉴赏力的课堂。

当前,世界上较有影响的“达尔克洛兹体态律动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铃木教学法” “综合音乐感教学法” 都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指导性,很值得我们借鉴、运用到现代音乐课堂教学模式中。比如感知能力、运动感觉能力的培养,我们利用人体的基本节奏、拍手、列队前进,走、跳、跑、跃、单脚跳、摇摆、奔腾这些动作结合音乐进行练习,就通俗易懂、简单明了。我在教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运用音乐进行练习,使学生在聆听学唱这首歌曲时产生了一种振奋向上的感觉。利用引导学生回忆反映解放战争时期的电影,懂得了新中国的诞生是经过全国人民和无数先烈艰苦卓绝的奋斗,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在教学大调式、主音、大三和弦在这首歌曲上的作用时,又采用联唱的方式,即那一串串的三连音,那稳定的主音和135三和弦分解,就好象我们的部队踩着坚定有力的步伐,勇猛前进,向着敌人的炮火冲过去。总之,根据音乐能力结构种种,我们还可以创造出更多的教学方式方法。象已有的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讨论法、欣赏法、发现法、情境法以及练习法听、唱、视、记、奏、创、动七种练习,都是为了让学生提高音乐感受能力的种种手段。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的具体任务、具体内容及学生的年龄特征、班级和学生个人的特点,结合当地、本校和音乐教师自身条件,进行新的尝试、新的探索。 

总而言之,无论课堂在哪里,是室内还是室外,音乐教学都要以音乐为本,而绝不是唱游课、郊游课,更不是政治课、历史课。“以音乐为本”就是要突出音乐学科自身的特点;“以音乐为本”是实施新课程的一个重要原则;“以音乐为本”就是对音乐与课堂之间的辩证关系的最好答案。

课堂:可爱的音乐小伙伴,听了我以上叙述,你有何感想呢?

音乐:谢谢你,课堂!我美丽的百花园里将会万紫千红尽量合理地满足同学们的需要哦!

评论
发布

2015年